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文学作品演绎:让高中古典文学“活”在课堂

作者

陈德秀

贵州省镇宁民族中学

一、引言

高中古典文学教学中,学生“参与感弱、理解浮于表面”是普遍问题。由于古典文本与现代生活存在时空隔阂,学生常常以被动接受者身份机械记忆,很难体会到作品的情感张力与文化内涵。而“文学作品演绎”以“创意实践”为核心,让学生化身为“创作者、表演者”,通过改编剧本、角色扮演等方式走进文本,激活其学习活力。本篇将会结合教学案例,深入解析其在深化文本理解、提高综合素养方面的作用与具体实施策略。

二、文学作品演绎激活兴趣的实践路径

2.1 剧本改写:从“文本阅读”到“创意重构”

老师在教学《窦娥冤》时,可以布置“现代版剧本改写”任务:保留“冤情主线”,把元代背景改为校园、职场等现代场景。学生为“让窦娥冤情更扎心”,反复研读原文“血溅白练、六月飞雪”等情节,大部分学生表示在“改剧本时,发现好多之前没注意的文字细节”,创意重构倒逼深度阅读,激活学生文本探究兴趣。

2.2 课堂表演:从“静态理解”到“动态体验”

老师可以开展《孔雀东南飞》“刘兰芝辞别焦母”的课堂表演,让学生自主设计兰芝的语气与肢体动作。在表演结束以后,有学生分享“演兰芝说‘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时,才真正懂她强忍委屈的体面”,大多数学生反馈“原本只是读文字,演出来才感受到她的无奈与坚韧”。这种动态体验让古典诗歌脱离静态的文字符号,转化为了可感知的情感表达,不仅加强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也进一步巩固了其对文本的阅读兴趣。

2.3 创意重构:从“单一解读”到“多元创造”

以《兰亭集序》为例自,组织“古今对话”创意演绎:让学生选一人饰演王羲之,另一人饰演现代游客,围绕“‘死生亦大矣’的当代意义”展开对话。为让对话有深度,学生需要精读原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等句子,并结合现代人生思考补充内容。大多数学生反馈“创意演绎让古典文学和自己的生活有了关联”,多元创造让阅读兴趣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三、文学作品演绎的素养培育价值

3.1 语言建构与运用:从“识记积累”到“灵活运用”

剧本改写要求学生把古典语言转化为适合表演的口语,比如把《窦娥冤》中“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改为符合现代语境的控诉台词,同时需要保留原文的情感张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精准把握词义与情感。

3.2 思维发展与提高:从“接受模仿”到“创新思辨”

在演绎时,学生需要解决“忠实文本与创意改编的平衡”问题。比如改编《兰亭集序》时,既要保留“人生感慨”核心,又要融入现代视角,这就迫使学生进行辩证思考:哪些内容必须坚守(文化内核),哪些可以创新(表达形式)。最后,通过课堂观察可以看出,学生提出“用短视频演绎代替舞台表演”“在台词中加入网络热词但不破坏意境”等创意方案,使其创新思维与思辨能力显著提高。

3.3 审美鉴赏与创造:从“被动感受”到“主动表达”

表演设计推动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审美特质:《窦娥冤》的悲剧美如何通过“肢体颤抖、语调哽咽”呈现,《兰亭集序》的雅集美如何用“舒缓动作、诗意台词”传递。学生在“理解审美—设计表达—呈现创造”中,逐步形成个性化审美表达,“审美创意作品”(如改编剧本、表演视频)的优秀率大幅度提高。

3.4 文化传承与理解:从“知识记忆”到“价值内化”

演绎让学生成为文化的“传递者”,比如饰演王羲之的学生在对话中解释“魏晋风度”,需先理解“崇尚自然、追求真我”的文化内涵。在教学后,“文化价值观”问卷显示,学生对“古典文学中的生命观、处世观”认同并愿意践行的比例整体提高,文化传承从“记知识点”变为了“内化价值观”。

四、实践困境与优化策略

4.1 现存问题

4.1.1 参与失衡

一些学生因“畏惧公开表演、缺乏创作思路”而被动参与,部分学生全程处于“边缘观望”状态,仅在小组中承担递道具、念旁白等简单任务,很难深度融入活动。这种“少数活跃者主导、多数沉默者陪跑”的局面,使得演绎沦为“小部分人的舞台”,违背了全员参与的教学初衷。

4.1.2 偏离文本

有些小组为了追求现场效果、博眼球,过度放大创意而偏离了文本核心。比如把《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辞别焦母”的隐忍悲戚场景,改编成兰芝与焦母争执拌嘴的闹剧,用夸张的肢体动作和调侃的台词,消解了兰芝“进退有礼、忍辱含悲”的人物特质与封建礼教下女性的悲剧性。这种改编不仅削弱了诗歌的情感厚度,同时也背离了“以演促读、深化理解”的教学目标。

4.2 优化策略

4.2.1 分层任务设计

老师可以针对学生特质设计“阶梯式任务矩阵”,为不同能力、性格的学生提供适配角色:擅长表达的学生可以担任主演或旁白,负责情感传递;文字功底扎实的学生可以承担剧本改编,但要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优化台词;组织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负责统筹协调,包括道具制作、场景布置和排练调度等;甚至可以设置“文本顾问”这一角色,专门负责校验剧本中典故、称谓、礼仪等细节的准确性,让不善表现的学生也能通过专业分工找到价值感,真正实现“人人有角色,个个能参与,人人有收获”。

4.2.2 文本锚点约束

老师需要提前明确文本“不可逾越的红线”,规定演绎必须包含“核心语句的精准呈现、关键情节的完整还原、核心人物情感的准确传递”等锚点。比如对《窦娥冤》的演绎,不仅要完整的呈现出“三桩誓愿”的台词,更要通过语气、动作还原窦娥的冤屈与反抗精神;对《孔雀东南飞》则需要保留“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等标志性对话,确保改编不偏离作品的情感内核与文化精神,让创意始终服务于文本理解。

五、结论

“文学作品演绎”通过“剧本改写—课堂表演—创意重构”路径,把古典文学从“纸面文字”转化为“动态实践”,有效激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推动核心素养落地。而在实践中需要通过“分层任务、文本锚点、多元评价”解决参与失衡、偏离文本等问题,让演绎真正成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古典文学学习方式,助力学生在“做中学”中感受古典文学的永恒魅力。

参考文献:

[1] 刘茂山 . 基于学生兴趣视角的高中古典文学探究性学习研究[J]. 学周刊 , 2021, (25): 61-62.

[2] 樊文军 , 张瑜 . 关于高中语文课程中古典文学常识教学策略探究 [J]. 新智慧 , 2021, (02): 33-34.

[3] 吴如静 . 高中语文古典文学作品研读策略 [J]. 语文世界 ( 教师之窗 ), 2021, (Z1): 109-110.

[4] 赵晗池. 高中语文古典小说有效教学要素探究[A] 2020 年新时代语文教育学术展评活动[C]. 《语文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202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