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中的人员培训问题
廖志力
资兴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 湖南省资兴市 423400
摘要:建筑工程是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部分,其质量安全与民众生命财产、社会稳定息息相关。质量安全监督贯穿工程全生命周期,能规范各方主体行为,确保工程合规,为打造优质建筑筑牢根基。在此过程中,人员因素至关重要。监督人员作为执行者,其专业素养、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直接影响监督成效。高质量培训可助其掌握新技术、法规与先进监督方法,更新知识,提升技能,从而在复杂工程中精准判断、有效应对,履行好监督职责。因此,深入探究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中的人员培训问题,极具现实意义。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人员培训
1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人员培训现状
当下,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人员培训已具系统性。培训主体多元,政府主管部门依国家政策法规开展,行业协会整合资源,专业培训机构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训层次清晰,从基础入门到高级进阶,适配不同需求。内容聚焦建筑法规、强制标准及监督实务,借助课堂讲授、线上课程、现场观摩等形式传授。此培训体系初显成效,监督人员法规运用更精准,现场检查、问题发现与沟通协调能力大幅提升,有力推动监督工作规范化、专业化,为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筑牢防线。
2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人员培训存在的问题
2.1 培训内容方面
2.1.1 理论与实践脱节
尽管培训内容兼顾理论与实务,实际操作时二者却未有机融合。理论教学多聚焦于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条文讲解,缺乏与实际工程案例的紧密联系,致使监督人员在复杂的施工现场,难以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监督工作中。比如,讲解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验收标准时,若只是宣读条文,不深入分析不同施工工艺、环境下的质量问题与监督要点,监督人员现场检查时,便难以准确判断工程质量是否达标。
2.1.2 内容更新滞后
建筑行业发展迅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层出不穷,法律法规与标准规范持续更新。但当前人员培训内容更新滞后,仍沿用旧知识体系,对新建筑技术、质量安全风险及法规政策涉及较少。以装配式建筑为例,其应用渐广,质量安全监督要点与传统现浇建筑差异大,部分培训却未纳入相关内容,致使监督人员知识储备不足,难以应对装配式建筑工程监督工作。
2.1.3 针对性不足
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人员因层级、岗位不同,知识结构、业务能力与工作需求也各有差异。但当前培训内容设计缺乏针对性,多采用统一授课模式。基层监督人员急需现场实操、常见质量安全问题识别处理的培训;管理层监督人员则更需关注行业趋势、质量管理体系与监督资源配置。培训缺乏精准性,导致部分监督人员难以获取实用知识技能,培训效果欠佳。
2.2 培训方式方面
2.2.1 传统讲授为主,缺乏互动性
目前,多数培训仍以传统课堂讲授为主,讲师单方面传授知识,监督人员被动接受,缺乏互动,参与度低,难以调动学习积极性。监督人员的疑问难以及时解答,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有限。同时,讲师因缺乏互动,无法了解监督人员的学习需求和工作难题,导致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2.2.2 新技术应用不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VR、AR、大数据等新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日益广泛,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人员培训却鲜少涉及。以 VR 技术为例,其能模拟逼真施工现场,让监督人员沉浸式排查隐患、检查质量,大幅提升培训效果与趣味性。然而,当前仅少数机构或大型企业尝试应用,尚未普及,限制了培训方式创新与质量提升。
2.2.3 培训时间安排不合理
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现场性强、任务繁重,监督人员时间紧张。现有培训安排未能充分考虑这一实际,常出现培训时间过长、与工作冲突的情况。集中式培训让监督人员离岗数天甚至数周,既干扰工作开展,又加重其压力。线上培训虽灵活,但因缺乏有效监督,监督人员易因工作忙而拖延,难以保证培训效果。
2.3 培训管理方面
2.3.1 培训考核机制不完善
现行培训考核方式较为单一,主要采用书面考试,侧重理论知识,忽视监督人员实操技能、工作态度及培训成果转化。书面形式难以全面评估监督人员综合素质,易催生死记硬背,忽略知识理解与运用。此外,考核标准不严格,缺乏量化指标,导致结果区分度低,无法真实反映培训效果,难以有效激励和约束监督人员。
2.3.2 缺乏有效的培训反馈机制
培训反馈是培训管理的关键环节,能助力及时发现问题,优化后续方案。但现状是,多数培训结束后缺乏有效反馈渠道,或反馈流于形式。监督人员因顾虑利益等因素,不愿真实反馈,导致培训组织者难获全面、准确信息,无法针对性改进培训工作 。
2.3.3 对培训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管理层对人员培训重视不足,将其视为次要任务。在培训资源投入上,经费少致使设施陈旧,无法满足现代需求;人员安排优先保障日常监督,常让经验不足者参训,影响培训效果。此外,因缺乏激励机制,监督人员参与培训积极性不高,认为对职业发展和业绩提升帮助有限,进一步降低培训质量。
3改进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人员培训的策略
3.1 优化培训内容
为提升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人员的专业素养,培训内容应强化实践,将理论与实际工程案例深度融合,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施工各阶段质量问题、成因及整改要求,增设实践操作环节,组织实地观摩,提升监督人员的动手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建立动态更新机制,紧盯行业发展,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及新规纳入培训体系,定期修订培训教材,举办专题讲座与研讨会,拓宽监督人员的知识面。此外,针对不同层级、岗位监督人员实施差异化培训,基层人员着重现场实操与法规应用,中层管理人员聚焦管理能力提升,高层管理人员侧重于行业战略与宏观质量管理,精准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提升培训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3.2 创新培训方式
优化培训方法,是提升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培训效果的关键。摒弃单一讲授法,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式培训,激发监督人员的思维活力,培养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同时,利用 VR、AR 等信息技术,搭建虚拟施工现场,增强培训的趣味性与真实感。通过大数据分析学习行为,实现精准培训。在时间规划上,考虑监督人员的工作特点,采用分段培训与线上短视频课程相结合的方式,让监督人员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提升培训的灵活性与实效性。
3.3 完善培训管理
3.3.1 建立健全考核机制
构建多元培训考核体系,全面评估监督人员培训效果。考核内容兼顾理论知识、实操技能、工作态度及成果转化。实操考核设现场模拟环节,评委依据操作规范性、准确性与问题解决能力打分;工作态度通过问卷、同事与上级评价了解;成果转化则跟踪培训后实际应用,借工作业绩评估与案例分析评判。同时,明确考核标准与量化指标,严格过程管理,保障结果真实有效。为考核合格者颁发证书,将结果与绩效、晋升、岗位调整挂钩,形成激励机制,提升监督人员培训积极性。
3.3.2 加强培训反馈管理
搭建完备的培训反馈机制,广开言路,全方位收集监督人员的意见。培训时,可借定期举办学员座谈会、开展线上问卷等方式,迅速掌握他们对内容、方式、师资的满意度与问题,据此调整方案与教法。培训结束后,追踪监督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对所学知识技能的运用情况及整体评价。整理、分析反馈信息,总结共性问题与不足,为后续培训改进提供参考。此外,设立奖励机制,对积极反馈、建言献策的监督人员予以奖励,激励大家踊跃发声。
3.3.3 提高对培训的重视程度
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管理层要充分认识人员培训对提升监督水平、保障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的重要性,从思想上重视培训工作。通过组织内部培训、开展专题研讨,在机构内营造重视培训的氛围。资源投入上,加大培训经费预算,购置先进模拟实训设备、升级在线学习平台,为监督人员创造良好学习条件。人员组织方面,合理调配工作,安排骨干和潜力人员参加高质量培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此外,健全培训激励机制,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奖励表现优秀、学以致用的监督人员。将培训经历、成果与职称晋升、岗位竞聘挂钩,提升监督人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4结语
展望未来,建筑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人员培训也需与时俱进。一方面,持续关注行业新技术、新理念,调整完善培训体系,让培训内容契合行业需求;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创新、高效的培训与管理模式,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传统局限,实现精准、个性、智能培训。此外,加强与相关机构、企业的交流合作,整合资源,推动培训工作上新台阶,为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徐春山. 住宅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强化措施探究 [J]. 居舍, 2024, (19): 149-152.
[2]马小霞. 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中问题及对策 [J]. 四川建材, 2022, 48 (12): 223-224.
[3]董志红. 浅谈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 [J]. 房地产世界, 2022, (14): 149-151.
[4]李春玲.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J]. 住宅与房地产, 2022, (13): 167-169.
作者简介:廖志力(1975.02)男,汉族,湖南省资兴市,本科,专技十级,从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