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

作者

王琪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省昆明市 650031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带来机遇也伴随科技、政治等挑战。从文化挑战看,文化多样性背景下,普世价值观念、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多种社会思潮威胁意识形态安全。因此,加强大学生革命历史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历史观尤为关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强调“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空间和阵地”“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1] 因此,思政课教师应主动在历史中寻找并充分运用可以用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真实案例,积极开展参与式教学,真正发挥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实效。

一、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本土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在革命与实践中形成的宝贵财富。依托该资源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在培育学生理想信念、提升其综合身心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直观效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资源。

(一)有助于传承本土红色革命精神

本土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与学生走进教育基地的双向互动,一方面使大学生深入了解所在地红色文化底蕴,切实感受其魅力,发挥育人功能,引导树立正确历史观;另一方面促使学生逐渐认同该资源,增强其自信自豪感,自觉保护传承本土红色文化,二者相辅相成。

(二)有助于提升思政课课堂亲和力

实践教学是增强思政课亲和力的关键路径。将其深度融入学生理论认知深化过程,是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在提升该实践教学亲和力方面具备独特优势,结合思政课与红色文化实践教学,便于实施启发式、情境式、道德体验式教学法,有效提升学生接受度,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内化效果,进而增强课程亲和力,形成不可替代的优势。

(三)有助于破解思政课实践教学困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在思政课,其教学目标的达成离不开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两大环节。相较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在促进理论具象化、激发学生情感共鸣、深化价值认同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同时,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凭借其空间临近性与可及性优势,成为优化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关键突破口,极大降低了基地对接、组织协调与学生往返的难度与成本,便于学生真实场域的情境浸润式学习。

二、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动”起来

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拓展思政课教师创造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一定程度上解决思政课教师和学生面临的“上课难”问题。具体实施路径有两点:第一,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实现从“老师要我这样做”到“我要这样做”,再从“我要这样做”到“我正在这样做”的转变,帮助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心,进而自觉参观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自觉接受本土红色文化的熏陶。[2] 第二,重视思政课教学实施过程。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创新教学策略,通过设疑、讨论、师生互动活动等方式,把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用好、讲好。在对学生进行政治理论教学之外,要充分利用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大学生进行历史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让学生在本土红色文化的熏陶下,自觉形成国家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素养。

(二)创新教学内容,让思政课“活”起来

思政课是在学生的思想里搞建设,其理念、内容、形式和方法都需要与时俱进地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思政课“活”起来。第一,将情感教育融入思政课堂,发挥其文化育人功能,增强学生情感体验。高校学生来自不同省份及州市,教师可适时引导其以家乡红色文化为题材,声情并茂讲解,树立地方红色文化自信,增添课堂魅力。第二,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思政课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高校应将“本土红色文化巡讲活动”引入到思政课堂中,宣讲内容以各省代表性革命历史人物、先进典型、红色故事为主,挖掘红色历史,培发挥本土红色文化的“全民教育”作用,让学生感受本土红色文化的久远历史、特殊地位和重大影响,感悟红色精神。[3]

(三)推进红色文化进校园,让学校“红”起来

红色文化是最自信的文化,其独特育人功能日益受到关注。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省份应依托本土资源,打造地方特色高校文化品牌,使其成为校园靓丽风景线。第一,高校应主动与地方博物馆、纪念馆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创造便利条件。还可以通过签订实习教学基地等方式,组织高校学生相关专业的学生到当地红色文化基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达到将专业知识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的效果。第二,挖掘校园精神与本土红色文化内涵相统一的部分,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氛围,突出办学特色。在加大对校风、校训、教风、学风等校园精神的宣传普及过程中,全面提升大学生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高校可以利用校报、学报、广播、学校微信公众号、学校微博、宣传栏等媒介广泛宣传红色文化。特别是利用新媒体,多渠道、多平台宣传和普及红色革命知识,弘扬本土红色革命精神,把红色革命精神与学校文化建设融为一体。

(五)红色文化资源嵌入教师队伍建设,让思政课教师“红”起来

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承载着传播知识、塑造灵魂、培育人才的基本职责,建设一支具备较高专业素质、坚定政治素养、宽广战略视野和正确教育理念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能为本土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融合搭建稳固桥梁。第一,以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武装教师头脑、涵育政治信仰、激发奉献精神、提升理论素养。着力提升思政课教师本土红色文化素养与教学资源供给能力,针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在研究方向和专业水平上的差异化特征,积极实施统一的、系统化的本土红色文化发展史专项培训,为有效教学奠定共同基础。第二,着力激发年轻教师的积极性,鼓励并组织他们深度参与地方红色文献史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并结合实地调研,共同编撰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思政课外辅导读物,以服务于学生的自主研讨与深度学习。第三,建立重点高校对口支援薄弱院校的长效机制。通过共享优质课程资源、教学案例库、研究成果,定期组织跨校教学研讨会、学术座谈会,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精准输送与教师队伍能力的协同发展,最终全面提升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整体水平与效能。

三、总结

本土红色文化以其独特的地域优势和时空距离构成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教学资源,需将其有机融入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发挥其优质教育功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并自觉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并认识到位,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融入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培育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做好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 - 2035 年)》[EB/OL].(2025-01-19)[2025-01-24].https://www.gov.cn/zhengce/202501/content_6999913.htm.

[2] 薄一凡,刘佳 . 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影响因素及培育路径[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24(09).

[3] 孙绍勇,任雯 . 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涵养化育的集成优化[J]. 江苏高教,2023(04).

作者简介:王琪,1997 年,女,云南省彝良县,汉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