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形态类型学视角下的海岛村落空间形态研究

作者

李欣雨 娜仁格日勒 张文浩

烟台大学建筑学院 山东烟台 264005

摘要:基于形态类型学视角,将烟台市海岛重点村落养马岛古村落孙家疃作为研究靶区来探索烟台市海岛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通过研究养马岛古村落的街巷空间形态和建筑空间形态,并对历史上的典型空间形态加以抽象和提取,探索主要的地域文化影响因素,并提出空间肌理的探索、保护范围的确定、历史建筑的活化策略,以期为海岛传统村落的研究与保护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海岛型传统村落;形态类型学;空间形态;

传统村落是漫长农耕岁月的历史遗存,是民族文化的瑰宝,胶东地区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保存数量152个,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区域村落带有明显地域性。其中烟台地区的传统村落作为胶东村落的代表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顺应当地的自然环境、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条件发展出了一批具有海岛特色的村落面貌和肌理形态,具有较高的海岛研究价值。近年来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有了一定进展,然而在现代化生活冲击下,烟台海岛传统村落的发展逐渐失序,空间形态逐渐糅杂,文化亦在慢慢遗失。因此在当下环境下,研究烟台海岛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类型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烟台海岛传统村落的保护更新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形态类型学

1.1 形态类型学概念

形态类型学[1]是城市形态学与建筑类型学的综合,通过向时间和地域寻求历史形态和演变规律,从“城市空间物质形态、城市形态形成过程、城市物质形态的关联性”三个层次上全面揭示空间发展的具体状态及历史演变和人文因素,对海岛传统村落的更新保护具有极大的适用性。形态类型学主要研究物质要素,通过剖析平面物质形态和分类归纳不同阶段建筑类型,发现城市形态演变的潜在规律。

1.2 形态类型学方法论

二十世纪中叶,在欧洲逐渐形成两种城市形态学的研究学派。其中一种是以英国康泽恩城市形态学[2](Conzenian Approach)为主要代表的研究学派。康泽恩城市形态学聚焦于构成与结构,具有过程性。其研究重点主要体现在对城镇形态内部结构的认知与解读。另一种是以意大利穆拉托里-卡尼吉亚建筑类型学[3](Muratori——Caniggian Approach)为代表的研究学派。穆拉托里-卡尼吉亚建筑类型学聚焦于序列与文脉,强调类型发展存在某种主导类型,并通过对历史的解读在新设计中保持与“主导类型”的延续关系,建立新老建筑中的传承关系。

总而言之,康恩泽城市形态学强调对城镇历史发展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解读,穆拉托里-卡尼吉亚建筑类型学则强调如何对后续发展提出设计策略,以康恩泽城市形态学的认知解读框架为基础来理解城镇形态的外在特征与内在特征,其次配合穆拉托里-卡尼吉亚建筑类型学历史发展与演进的观点系统性解读、辨识与明晰各种城镇形态类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而综合理解便是形态类型学。

2形态类型学视角下的孙家疃村落空间形态分析

孙家疃村的村落建筑界面根据不同时期的地块分布、街巷肌理、院落空间三个方面展开研究,这三个层级能够最大限度上体现养马岛古村落的发展与变迁,更为准确的把握这一区域的形态类型特征,为养马岛古村落近年的发展规律和后续的更新发展策略奠定基础。

2.1 地块分布

孙家疃村最早的历史地块位于原邹家疃西侧,现位于养马岛最东端,西北依帽顶山,东南临近沙滩,沙滩向东便是悬崖峭壁,西南为海滩沼泽洼地。到清朝开埠时期,村落建设开始走向繁荣,一些空置的土地开始建设,岛内外联系紧密,人口也逐渐增多,原有居住功能地块边界因扩张而发生变化。孙家疃村村域边界向东侧呈不规则延展。民国抗战时期,因孙家疃村村域边界向东延展至邹家疃村村域,村民住宅已经混在一起,主要居住性功能块集中分布,非居住功能块占比较少且零星分布在居住区内。解放后,孙家疃村与邹家疃村合并为一村,场地中的功能块逐渐成体系,村落内的居住功能块呈现出以家族分支块状分布的特点,村内以十字街为中心,根据家族分支形成六大居住区。

2.2 街巷肌理

孙家疃村所处地段地势较为平缓,其内部道路系统均为长久以来原住民自然形成的街巷,街巷空间较为单一[4]。酒铺街与十字街已然发展为主街,并在其构成的十字状肌理基础上开始呈鱼骨状肌理向道路两侧生长。这种道路布局形式使整体街巷形成了酒铺街、旗杆底下、南街、十字街、益寿街“三横两纵”的街巷格局(图1)。孙家疃村街巷肌理的空间形态演变受到了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要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养马岛海岛商业文化繁荣发展。养马岛海岛商业文化历史悠久,清朝开埠时期,海上南北商舶因糟粮运输往来日益频繁,加以清政府对山东沿海居民造船的扶持,养马岛的船舶运业在这一变革大潮中迅速壮大起来。天然良港的自然禀赋促进了养马岛的工商业发展。海上贸易带来了人、货和财富。奠定了孙家疃村日后发展的基础。

2.3 院落空间

孙家疃村落内的建筑院落空间体现了兼备封闭与开放双重属性的海岛历史文化特征,具有较高的海岛传统民居研究价值。孙家疃村落内的传统民居多为合院建筑,通过调研孙家疃村现存的传统民居空间形态,归纳与整理出其常见的四种空间布局形式,分别为三合院、四合院、二道院、三道院(图2)。

孙家疃村落内的普通民居建筑的空间布局多为三合院与四合院,在组成民居的基本构成元素上,孙家疃的传统民居与北方四合院相似,一般由大门、正房、厢房、倒座、院落等构成。有些民居碍于财力的限制,只建成由正房与东西厢房组成的三合院,倒座部分空置且用低矮围墙围合。其中,孙家疃食德堂建于民国时期,是一座建造精良的四合楼院,正屋五开间,两边各设两处厢房,宅院的最后一进正房后面留有后夹道并用石砌院墙围起并开设后门,这是为了顺应养马岛北高南低的天然地势条件,用于遮挡屋后山坡或街巷内的行人的视线,从而保护屋主的隐私而设,是岛上民居的特色构造。

将孙家疃村落内的传统合院民居进行类型抽象,可以视三合院为孙家疃传统民居的建筑原型,其他合院建筑形态均在三合院的基础上演化而成。形态类型学视角下的村落空间形态更新保护策略。

3形态类型学视角下的村落空间形态更新保护策略

3.1街巷空间肌理的探索与织补

探寻研究孙家疃村落的形态类型特征究其根本是为了寻求村落空间形态的更替及演进规律,寻求古村落所蕴含的空间肌理,从而才能更为全面的保护现有空间形态与肌理。经过实地调研与研究,孙家疃村落因居住需求量的增加新建房屋增多,部分村民因自身生产生活的需要对传统民居进行现代化改造,街巷也有部分因人车流量增加的因素而取直拓宽,空间形态逐渐糅杂,空间布局尚无规律可寻。大多现代化建筑都利用原有空地修建,所幸多数古建筑保存尚好。但仍有部分肌理已然在拆建过程中遭到损坏,因此在后续的保护活化过程中应将现有可查询到的早期孙家疃古村落的图底关系作为基底,织补空间肌理,重塑空间布局,其中包括街巷空间,院落空间等。在继承原有如街巷末端空间节点的放大、宅前屋后空间的留白等空间肌理的基础上,保留原有酒铺街、旗杆底下、南街、十字街、益寿街“三横两纵”的传统街巷格局。通过三个时期空间肌理的对比研究可发现,现有肌理与原有肌理大致重合,局部未能重合的部分均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加建形成的与传统历史风貌格格不入的建筑。

3.2重点历史建筑院落空间的延续与活化

古村落内的历史建筑及其院落空间承载了孙家疃人的集体记忆,蕴含了丰富的海岛人文历史,是孙家疃村的历史名片。孙家疃村落内的历史重点建筑主要为开埠时期与民国时期的传统民居建筑和宗祠建筑,主要沿“三横两纵”的道路系统分布,包括孙氏宗祠、东三官庙、关帝庙旧址、孙同福故居等12所重点建筑及其院落空间。将孙家疃村落核心保护古建筑分类型保护,立足现状,因地制宜,采取“重点保护、织补肌理、协调风貌”的原则。划分为保护修缮类建筑、保留改造类建筑和更新改造类建筑三种。

(1)保护修缮类建筑

孙家疃村落内的历史重点建筑大多为清末开埠时期与民国时期建成,见证了海岛村落的百年变迁,承载着海岛村落独特的文化内蕴。如位于孙家疃东南方的文保类建筑东三官庙,建于清同治年间,其建筑材料与建筑构造均体现着鲜明的海岛建筑文化特征。因1950年牟平一中的拆庙建校与20世纪80年代的后续重修,几经拆建加上年久失修使其存在一些结构老化,形象损毁的问题,对于这类历史建筑的修缮应遵循“重点保护、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于损坏的结构进行等比同料复原,应采取传统手法,遵循原结构形式,就地取材还原本色,展现独特的海岛村落建筑文化特色。

(2)保留改造类建筑

孙家疃村的现有建筑类型中,合院式民居建筑占比最大,分析村落内传统合院和现代合院的形式得知,大量的村落传统建筑被改建和扩建,现代清一色的混凝土建筑与传统建筑形态在风貌上差异明显,孙家疃村的合院肌理陷入了肌理损坏与空间形态糅杂的困境。对于这类历史建筑的修缮应遵循“肌理织补、合院重塑”的原则,通过形态类型学的视角提取出孙家疃村“三合院”形态的传统合院肌理原型,与孙家疃村现行的文化村落规划理念相结合,对遭到改扩建的传统民居在外形上进行保护性修复,结合传统肌理形态进行织补重塑;在内部功能上进行功能置换,以期满足村民现代化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协调其建筑风貌。对于新建现代民居而言,提倡以三合院为母体变化其各个构成元素的比例尺度对其加以创新改造,融入更多现代功能如引入海岛特色餐饮、纪念品销售等商业空间、海岛民俗展馆、文化展示等交流空间的多元化的传统形态民居,从合院重塑的视角出发,使建筑焕然新生,提升村落活力的同时更能宣传独特的海岛地域文化,从而带动传统古村落的发展。

(3)更新改造类建筑

孙家疃古村落存在许多失去发展价值的闲置或废弃建筑,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村落的传统肌理与空间形态。其中包括设施陈旧、建筑老化、景观破败的20世纪80年代的部分事业单位以及工矿企业兴建的宾馆度假村,荒废破败,拆废关停的旅游度假设施等。对于这类历史建筑的更新应遵循“协调风貌、拆除重建”的原则,在更新设计改造时融入传统民居要素,与周边绿化环境相协调,打造特色民宿、活动中心等作为触媒点激活村落活力。

结语

在形态类型学的视角下对孙家疃古村落进行历史上典型街巷空间形态和建筑空间形态的类型提取,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分析空间形态的主要文化影响因素,从而得出街巷空间肌理的探索与织补、村落保护范围的划分与确定、重点历史建筑的延续与活化策略。形态类型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历时性研究,将目光聚焦于城市的历史维度与发展脉络,由浅入深的从多个层级体系分析城市的空间形态特征,在多个维度为城市风貌更新与保护提供了一个全新且科学的视野与思路。

参考文献:

[1]卜晔婷,赖盼.多元文化交错下府江流域传统村落形态类型学研究[J].建筑学报,2024,(S2):16-21.

[2]董亦楠.南京小西湖历史地段保护与再生中的形态类型学方法[D].东南大学,2019.

[3]蒋佳瑶.意大利战后城市遗产保护理论及实践[J].建筑学报,2022,(11):104-111.

[4]姜坤汝.触媒视角下的养马岛传统村落整体性保护与发展研究[D].烟台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