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全国碳市场扩容背景下辽宁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

作者

赵君 秦国际 綦美玉

沈阳工程学院 辽宁沈阳 110136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生态环境部于2025 年3 月26 日发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大覆盖范围是加快建成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碳市场的关键举措。辽宁省作为重工业的大省,减排任务特别艰巨,所以要加强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研究,做好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对接。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辽宁省将在下一个五年规划期间实现碳达峰,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作为节能降碳的重要措施之一,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为辽宁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助力。

一、辽宁省碳排放权交易已取得的成就

2011 年,辽宁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限 司成立,注册资本3 它负责研究辽宁碳排放权交易方案的设计,电子交易平台的搭建和完成场内 2016 年6 月,按照《国务院关于沈阳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 各项工作。2018 年全面启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工作,印发 017 年,辽宁省沈阳市、大连市、朝阳市获批为国家第三批低碳城市 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这些试点城市在碳排放管理、低碳技术应用等 为区域碳市场建设积累经验。

2021 年 9 月,沈阳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 500 家重点企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配额管理名单,全市控排企业碳配额总量约为 2700 万吨, 和陶瓷等行业,沈阳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也面向全社会开放。 大连供电公司筹建“辽宁省碳计量中心(电碳)”。该中心以重点 结构深度调整、能源绿色低碳发展、资源高效利用、经济社会高质 成功完成全国碳市场第三履约周期2023年度重点排放单位碳 成率 达到 100%,有效地控制了全省的碳排放总量。

在碳金融创新方面,辽宁省已开展了碳排放权质押融资等碳金融创新实践。2021 年9 月辽宁省首单碳排放权质押贷款 1000 万元由兴业银行沈阳分行发放。2023 年,万海能源开发(海城)有限公司获得盛京银行提供的 2400 万元综合授信,由沈阳环境资源交易所与全国注册登记机构共同登记见证。2025 年 6 月,工商银行沈阳分行为国能康平发电有限公司发放了 700 万元的碳排放权质押贷款,有效地盘活了企业的碳资产。同月,辽阳国成热电有限公司以其持有的碳配额为锦州滨海新区京鹏热电有限公司提供质押担保,向建设银行辽宁省分行申请贷款 100 万元,这是辽宁省首笔碳排放权三方抵质押贷款项目。人民银行沈阳分行引导我省金融机构强化“绿色信贷”意识,支持金融机构开发绿色金融产品,为绿色低碳领域发展提供金融保障。

辽宁省加大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宣传工作,倡导市民绿色出行,在“盛京通 APP* 中可以通过积累碳积分兑换各种商品,比如,美食优惠券、乘车优惠券等。沈阳地铁通道两边墙上的广告牌很多是关于节能减碳的宣传,“坐地铁,积里程,兑得多,省得多。”低碳理念已深入广大市民心中。我们也可以通过 “碳中惠” 微信小程序来参与碳积分活动,里面还有低碳课堂、垃圾分类、光盘行动、个人中和等活动。

二、辽宁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现实困境

1. 交易市场的流动性较差

辽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供给端分配不够合理,导致供需出现错配,需求端企业动力不足且参与者比较单一。我省大部分控排企业将碳减排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缺乏积极性。对碳排放权交易也不是很了解,对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交易市场整体呈现潮汐现象,平常交易较少。碳金融衍生品种类较少,参与主体有限,碳定价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投资者处于观望状态,进入碳市场的资金较少,整个市场的流动性较差。

2. 配额分配科学性有待提升

目前,我省碳配额实行免费分 偿和免费相结合的分配方式。辽宁省生态环境厅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年度碳配额总量 入碳排放权交易的发电企业中,类型Ⅱ(300MW 及以下常规 这些机组大多承担民生保障任务,如冬季供暖,它们的碳排 准值,类型Ⅱ和类型Ⅲ企业的免费配额量将显著减少,导致企业的 明 感觉近两年沈阳的冬季供暖不如以往,虽然能达到规定的18℃,但有时还要 或电暖气以提高室温

3. 监管体系不完善

2022 年,生态环境部组织的碳排 造假问题,其中包括沈阳市的家碳检测公司, 的控排企业出具虚假分月报告,帮助企业规避 还存在漏洞。目前,我省碳交易市场缺少行 信用及核查能力无法通过资质进行区分, 管理制度,包括核查机构准入制度、核查机构 理要求。企业碳排放核查数据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的数据不准确,甚至是编造虚假数据。

4. 技术创新不足

辽宁省作为老工业基地,经济结构一直依赖化工、能源、钢铁等重工业,这类高碳行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 60%。大多数企业面临技术落后、设备老化等问题,它们不愿投入高风险的低碳技术研发,更愿意维持现有的生产模式,它们也没有那么多的研发资金,技改资金缺口很大。同时,传统产业集群缺乏低碳技术协同创新的生态,例如鞍钢、本钢等龙头企业虽在尝试氢能炼钢等试验,但相关配套的储运技术等尚未形成产业链支撑,导致技术迭代缓慢。碳金融产品创新不足,全省发放的碳排放权质押贷款大部分集中于大型发电企业,未能覆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创新领域。

5. 法律保障不健全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由生态环境部于2024 年1 月审议通过,自2024 年5 月1 日起施行。2016 年,按照《国务院关于沈阳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的批复》,沈阳市开始准备碳排放权交易的前期工作,2018 年正式启动碳交易市场建设工作,印发了《沈阳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工作方案》。已完成了 500 家重点控排企业的碳排放数据核查,制定了陶瓷、供暖等行业碳配额分配基准线,起草了沈阳市碳排放权交易规则等制度性规范文件,确定了以辽宁碳排放交易中心为交易机构,并开发了碳排放配额注册登记系统及交易系统。《沈阳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已于2021 年9 月1 日正式实施,沈阳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也面向全社会开放。但是关于碳排放权交易的实施细则以及与碳排放权交易相关的核查技术规范等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辽宁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突破路径

1. 提升交易市场的流动性

首先,创新交易产品,丰富交易主体类型。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多样化的碳金融产品,如碳基金、碳期货等,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碳市场。加强对非履约机构和个人的宣传和培训,提高他们对碳排放权交易的认识,降低参与门槛,简化交易手续,为其参与碳交易提供便利条件。

其次,加强信息披露与共享。建立健全碳市场信息披露制度,明确重点排放单位,技术服务机构和监管部门等各主体的信息披露义务和标准。监管部门及时发布市场交易规则、最新政策、监管执法情况等,重点排放单位要定期披露其碳排放数据、配额使用情况、已使用的节能减排措施等。第三方服务机构公开其核查方法、核查结果等信息。搭建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信息平台,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实现信息的多方共享。同时,要提高信息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整个市场的公平交易。

2. 优化配额分配方案

综合考虑辽宁省内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和减排潜力等因素,制定差异化的配额分配方案。对那些经济发达、产业结构合理的地区,在配额分配上给予奖励,鼓励其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对经济发展落后、产业结构调整困难的地区,在保证其基本发展需求的前提下,通过优化配额分配方案引导其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并设立地区碳减排专项资金,达到逐步降低碳排放的目的。

深入研究辽宁省不同行业的碳排放特点、生产特性和技术发展趋势,进一步细化行业配额分配标准。对于新兴产业,应适当提高其配额分配的灵活性,考虑其未来发展潜力,适当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促进其继续快速发展。对于传统高耗能产业,逐步降低其配额分配比例,促进其加快技术改造,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同时,要建立行业动态评估机制,定期对各行业的配额分配标准进行评估和调整,以适应行业的快速发展。

3. 加强监管体系建设

辽宁省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体系建设,确保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规范运行。首先,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涉及三方,碳排放企业、政府和第三方核查机构。政府要做好重点碳排放企业管理和监督工作。全面掌握重点排放企业的碳排放情况,完善重点单位碳排放报告制度, 提高企业上报数据的效率。其次,主管部门对核查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确保第三方核查机构的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从源头杜绝伪造虚假数据的做法。同时,设立评价退出机制,评估的内容包括核查报告的质 和核查员的专业能力。可通过现场核查过程监督、受核查企业的反馈、对核查报告质量评估等对核查机构的专业性进行综合评价,然后给出公平的分数。

第三方核查机构应及时关注 及相关政策。 认真学习监测、核查与报告的要求及操作流程,严格按照主管部 题要及时反馈给省级政府主管部门,必须按照要求开 际情况,保证核查数据的真实、准确,提交高质量的核查 的数据支 要加强监管部门的执法力度和效率,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有效性。 同时, 可以建立碳排放权交易的信用体系,对企业的履约情况进行记录和评价,激励企业积极参与碳排放权交易。

4. 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碳排放权交易通过市场机制使企业的碳排放行为具有经济成本,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企业必然积极寻求低碳技术创新。碳交易市场促进了低碳技术在不同地区和企业之间的交流与扩散。新兴产业与其他企业可以通过碳市场分享先进技术经验,加速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政府对采用先进节能减排技术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或碳交易价格补贴,提高其技术创新的收益,增强企业创新的动力。

碳排放权交易与绿色金融相互促进,共同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碳基金、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为新兴产业的融资提供了更多渠道。制定产业升级与碳交易机制协同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传统高耗能产业通过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等方式向绿色低碳产业转型。对于转型企业,在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碳排放配额分配等方面给予倾斜。利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新兴绿色低碳产业流动,培育壮大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建立碳排放权交易与产业升级的联动机制,将碳排放配额分配与企业的产业升级成效挂钩,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低碳减排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5. 加强法律保障与严格法律责任追究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 自 2024 年 5 月 1 日起施行,具有里程碑意义。 减排相关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政策性文件,细化《 作性的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法律制度。例如, 和操作指引,鼓励市场创新,保障相关业务合法 广泛听取企业代表、专家学者、社会组织等 ,方便沟通和召开线上交流会,共同研究解决涉 高司法人员对碳排放权交易相关法律和技术问题的专业素 件得到公正的审理。

加大对违反碳排放权交易管理行为的处罚力 提高对提供虚假碳排放数据、未按时足额清缴碳排放配额等违规行为的罚款金额,适时增加其 ,取消企业享受的相关政策优惠,限制其生产经营活动,列入碳信用黑名单等。加强执法力度,严格依法追究违规企业和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形成强大的法律威慑,更好地维护碳市场的正常交易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

参考文献:

[1] 生态环境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2025(3).

[2] 生态环境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 2024(1).

[3] 沈阳市人民政府.《沈阳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2021(8).

[4] 王磊 , 唐玲丽 , 程永军 . 辽宁省开展全国碳市场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J]. 辽宁经济,2019(5):14-17.

[5] 李亚静,张潇丹. 辽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现状及问题分析[J]. 产业创新研究,2022(8):89-92.

[6] 姜楠. 全国碳市场框架下辽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和优化对策研究 [J]. 北方经济,2023(3):63-66.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21BFX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