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魅与再魅:中韩巫俗文化的数字化转型对比研究
曹誉文 金爱花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浙江 312000
摘要:本研究对比中韩巫俗文化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路径,探究技术手段对传统文化保护的影响。以"祛魅-再魅"理论为基础,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两国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存、信仰体系重构以及社会功能转型中的不同策略。研究发现,中国强调文化本体的技术转译与活态传承,韩国则注重文化资本的数字化增值与全球传播;两种路径虽方法相异,但都借助技术创新延续了传统习俗的生命力。研究提出,数字时代需在技术应用与伦理之间建立动态平衡,既要保护文化独特性又要促进创新发展,为东亚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 :祛魅;再魅;巫俗文化;数字化转型;传统文化保护;中韩对比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数字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和客观趋势。以民间信仰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体系,通过数字媒介实现了意义再生产。作为具有同源性的东亚萨满文化样本,中韩巫俗文化既保存着千年传承的仪式基因,又在虚拟空间中衍生出新的文化表达符号。这种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张力,构成数字文明时代独特的文化演进图景。
本研究提出“祛魅”与“再魅”的辩证分析框架:前者指技术工具对传统仪式的解构性转化,后者强调数字媒介创造的新型神圣空间。通过解剖两国巫俗文化数字化中的技术选择、文化调适策略与社会接受度差异,本文发现:中国注重文化本体的数字转译,而韩国侧重体验维度的技术增强。这种路径分歧映射出两国不同的文化治理逻辑,但共同为传统文化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政策建议。
二、理论框架与文献综述
1、祛魅与再魅的双螺旋模型
“祛魅”与”再魅”这对概念根植于马克斯·韦伯的理性化命题与让·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1]。韦伯揭示的现代社会理性化浪潮,逐渐消解了传统信仰体系的神秘内核,科学认知模式取代了神秘化的世界观。这种转变在技术革命推动下尤为显著,民间仪式中的超自然要素不断被解构,形成理性主导的文化认知范式。
虚拟现实与网络媒介的普及,使人们开始通过数字化界面重建精神寄托。基于鲍德里亚所言的拟像理论,在当代显现为新型神圣空间的建构——这种新型神圣性不再依赖传统宗教框架,而是通过数字符号与虚拟空间重构,形成了一种新的“虚拟神圣性”。
中韩巫俗文化的数字化进程中,祛魅与再魅呈现出基因链般的缠绕关系。数字技术既推动着传统文化的理性解构,又借助媒介创新重塑出独特的神秘维度。两种力量并非简单对立,而是形成持续互构的动态平衡系统,共同塑造着数字时代的文化演进轨迹。
2、中韩巫俗文化概述
中国巫俗文化按地区来划分,一般可分为北方的萨满文化和南方的傩戏两类。萨满文化主要分布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近几十年巫俗文化礼仪逐渐消失,如今只在这些民族家祭中方能看其以前面貌。傩戏作为一种驱鬼神的巫术性行为, 公元前16世纪已经在宫中和民间广为传承,宋代以后慢慢移至中国南方,和南方的巫术结合起来。现今仍存续于浙闽乡村,以戏剧化展演承载禳灾纳吉功能[2]。在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这些传统虽整体呈现式微态势,但在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地仍保留着一定的影响力。
韩国巫俗文化也称“巫教”,一般以女性“巫堂”为核心,多是因神病获得神的灵力并与神沟通的神权者,通过 “股什”(),也就是跳神来调节人间的吉凶祸福。其祭祀、预卜、疗愈等社会功能,折射出古代北方游牧民族萨满文化的基因,又经本土化演进形成独特的"巫堂"传承机制[3]。尽管现代性浪潮冲击着传统巫俗文化的生存空间,但在岁时节庆与地域信仰中,仍可见其文化因子的持续跃动。
三、对比分析:中韩巫俗文化数字化转型的差异
1、技术介入路径差异
中国主要走文化遗产数字化保存路径,在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聚焦本源保护与活态传承,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记录。以贵州"数字傩戏"工程为例,采用三维建模技术复原傩面雕刻工艺,固化文化符号DNA,构建起"技术锁鲜"机制[4]。这种双重技术架构既留存了文化本真性,又抵御了数字侵权风险。
敦煌研究院的虚拟现实项目则展现出另一种智慧:运用沉浸式技术重构壁画艺术场景时,通过算法过滤宗教敏感元素,在保留唐代绘画技法的同时实现文化表达的适应性转化。这种“技术筛滤”策略平衡了文物保护与当代传播的需求。
韩国着重采用文化资本数字化增值模式,力求构建文化资产的数字变现通道,将传统巫俗文化元素植入现代娱乐产业链。HYBE公司开发的虚拟萨满"Seraph"通过动作捕捉技术重构降神仪式,将古老巫俗文化转化为可编程的娱乐IP。这种技术赋能使传统文化获得游戏皮肤、虚拟偶像等新型载体。
依托K-pop产业的全球传播网络,韩国企业将巫俗文化符号编码进音乐视频叙事与角色扮演游戏,形成“文化基因改造”工程。这不仅拓展了传统文化的受众边界,更建立起文化资源向商业价值转化的标准化流程,完成从文化遗产到文化资本的质变跃升。
2、神圣性重构逻辑对比
中国实施“祛魅主导型”文化策略,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采取“祛魅”与“去魅”的二元战略,重点重构传统文化符号的当代意义。短视频平台对傩舞的创造性转化,将仪式舞蹈解构为流行手势舞,既剥离了原始仪式的神秘内核,又使其获得大众传播基因。这种转化策略通过降低文化理解门槛,实现传统元素的现代化适配。为维系文化连续性,部分数字项目刻意采用技术留白处理。例如三维建模保留适度像素化特征,这种“不完美”数字化恰似文化基因的防伪水印,在祛魅进程中守护着传统的神秘余韵[5]。
韩国则注重“再魅主导型”技术实践,着力构建数字时代的文化再魅机制,元宇宙平台(如Zepeto)中的“萨满化身”系统即为典型。用户通过AI生成的个性化降神叙事,在赛博空间体验定制化通灵仪式。这种技术赋能使传统巫俗文化蜕变为可量产的虚拟商品,实现神秘体验的工业化复制。情感算法解析技术的应用更具革新性,将萨满仪式的随机性转化为可控风险参数。如聊天AI“SimSage”通过情绪变量调节,把古老占卜转化为现代心理疏导方案。这种转化虽拓展了传统文化的应用场景,却也导致巫俗文化本质从"人神交感"退化为"人机交互"的技术模拟。
3、社会功能转型差异
中国打造社群共创与监管平衡机制,在巫俗文化数字化领域探索出"技术赋能的集体创作"模式。B站傩面NFT项目展现典型特征:用户通过链上投票参与设计,将村落祭祀文化转化为数字社群资产[6]。这种转型催生出新型社群形态,也暴露出区块链的透明性解构着传统仪式的神秘权威。
政策层面依据《网络文化经营单位内容自审规范》建立数字内容审查机制,对数字民俗内容实施分级监管。以AI占卜类为例,监管框架要求剥离过度神秘化元素,转化为符合《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的文化产品。这种规制既保护传统文化基因,又确保数字传播不发生文化基因突变。
韩国建立沉浸体验与商业转化体系,着力打造"神秘感消费"产业链。首尔巫俗文化体验馆的运营模式颇具代表性:将降神仪式作为一种文化旅游项目,与美妆产品捆绑形成新型文化消费包。这种转化策略将古老巫俗文化重塑为都市青年的社交货币,完成从文化实践到体验经济的价值跃迁。
全球文化输出层面,K-pop充当着传统符号的转译器。防弹少年团(BTS)把巫俗文化符号融入其音乐视频《血汗与眼泪》(Blood Sweat & Tears)中,将萨满图腾编码为视觉符号,通过跨国粉丝社群的解码传播,成功将地域性巫俗文化升格为文化新图腾。这种文化嫁接术既保留东方神秘主义的美学特征,又契合流行文化的传播逻辑。
四、中韩巫俗文化数字化转型的未来发展与政策建议
1、技术路径创新:融合科技与人文特质
中国通过构建区块链存证体系,收录傩面纹样与神歌韵律等不可篡改数字指纹,运用智能识别算法防止文化符号的模板化复制。也可采用VR场景复原技术,在祭祀场景数字化过程中,刻意保留10%-15%的建模留白,形成文化本真性的“数字防伪标识”。
韩国加强元宇宙与萨满体验,开发虚拟世界中的萨满体验,让用户创建虚拟化身参与祈福仪式。通过脑机接口技术,刺激用户感受,构建生理和心理双重神圣体验。同时完善AI伦理监管,成立“巫俗文化伦理委员会”,对虚拟降神服务的使用进行伦理审查。
2、政策框架:文化治理的现代化
中国颁布数字文化遗产保护法来保护巫俗文化数字化内容的原创性,确保非遗NFT交易收益用于传承人培养,同时限制过度娱乐化。同时建立“数字巫俗文化保护区”,在湘贵等地区实验“技术介入限度”,对一些文化元素如祖传咒语进行保护,防止过度数字化。
韩国推进K-巫俗文化2.0战略,将巫俗文化符号纳入国家文化IP认证,输出文化时附带背景说明。并对跨国企业挪用传统文化收取“传统知识使用费”。同时可加强虚拟祭祀认证,规定元宇宙中的降神仪式必须有注册萨满在线监礼,确保仪式的真实性。
3、社会参与机制:建立多元共治体系
中国运用“DAO+村社”模式,通过分布式自治组织(DAO)和村社合作,傩戏等文化传承人通过链上社群投票共同决定文化改编方案。并通过“文化价值计算器”,量化改编行为对文化原真性的影响,自动识别并限制过度商化。
韩国建立巫俗文化技术伦理议会,由萨满、工程师和文化学者组成,定期审查人工智能降神会算法的伦理问题。并实施“1%文化税”,以巫俗文化为主题的游戏或文化内容收入的1%必须用于保护传统文化村落。
4、风险防控:守护文化安全边界
中国推进建设数字文化安检机制,建立跨境内容审查通道,对海外平台的巫俗文化演绎进行历史真实性核验。建立"文化基因监测体系":研发智能语义分析系统,实时扫描网络平台的巫俗文化符号应用场景。如,当发现傩舞被用作直播带货背景等娱乐化滥用时,系统自动启动风险预警并向管理部门推送警报。
韩国加强文化资本健康度监测,当商业开发指数突破临界阈值时,触发国家文化保护干预程序。实施K-pop文化注解义务,艺人使用巫俗文化符号需附加文化遗产背景说明,防范符号滥用导致的语境剥离。
5、国际合作:构建东亚数字文化生态
参照《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文化贸易条款,建立中韩数字文化合作机制,联合制定《东亚巫俗文化数字转化技术规范》,确立符号转译的语境保真原则。同时配套建设"文化基因资源库",明确非遗数字化的编码规范:运用三维扫描、动态捕捉等技术对核心元素进行全息化采集;参照国际非遗保护标准建立分级编码;采用区块链分布式存储技术保存原始数据,设置跨境使用审批流程,防止文化资源滥用。
结语
本文立足文化保护视角,运用祛魅-再魅双螺旋理论框架,对中韩巫俗文化数字转型展开比较研究。中国数字技术应用聚焦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通过区块链存证与虚拟现实复原等技术,在实现非遗数字建档的同时推动活化传承。这种技术路径始终在解构与重构之间寻求平衡,着力在现代理性与传统神秘性之间寻找动态平衡点。
韩国则开创出文化增值的另类路径,其数字转型深度绑定全球化市场逻辑。通过K-pop产业将巫俗文化符号植入音乐视频叙事,在实现文化出海的同时完成商业价值倍增。韩国实践更侧重超真实技术的文化赋魅,借助虚拟偶像与元宇宙空间重塑传统巫俗文化的当代吸引力,构建起传统元素与现代消费的符号嫁接体系。
参考文献:
[1]姜宇辉. 这个时代何以再度唤醒“灵魂”——重思迷魅、祛魅与再魅的理论谱系[J]. 哲学动态,2019(12): 67-76.
[2]耿瑞芹. 中韩巫俗比较研究的现状与思考[J]. 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11(1): 44-49.
[3]廉松心. 韩国巫俗的由来及其对外来宗教的影响[J]. 世界宗教文化, 2013(4): 112-115.
[4]泽仁措,佟妍. 基于3D打印技术的傩戏面具逆向设计与保护[J]. 科技资讯, 2019(6):12-14.
[5]刘秀伟, 任镤, 孙晓敏, 徐崇斌, 周明全.中国古建筑三维数字化方法综述[J].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6):592−603.
[6]黄媛, 梁艺莹, 王娅, 李刚. 元宇宙时代下的非遗文化保护与复兴路径探索:基于全球案例与中国实践的对比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12): 228-235.
姓名:曹誉文,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台州,出生年月:2004 年12月25 日,学历:在读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