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课程思政视角下《中国文化概况》教学对大学生价值观塑造之影响研究​

作者

刘培昕 

青岛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山东省青岛市 266109

摘要:本研究聚焦课程思政视角,深入探究《中国文化概况》教学对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影响机制。通过剖析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导的协同关系、文化认同与价值观内化的内在联系,以及思维方式培养与价值观形成的相互作用,揭示该课程在大学生价值观培育中的关键作用,为高校思政教育与文化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提供实践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国文化概况》;大学生;价值观塑造

一、前言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课程思政已成为推动教育创新、培育全面发展人才的核心驱动力。它将理想信念、道德规范、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深度融入各类专业课程,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契合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时代诉求。目前,课程思政已从理念倡导步入全面实践,朝着深度融合、精准育人的方向迈进。​

《中国文化概况》在大学生文化素养培育中至关重要。该课程系统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涵盖儒道释哲学思想根基、教育艺术结晶、唐诗宋词审美意趣、饮食文化多元风味,以及传统节日习俗传承脉络。大学生学习此课程,既能体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审美与人文素养,又能坚守文化立场。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塑形关键期,拥有正确价值观的大学生能为社会注入活力,推动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与社会和谐。​

当前,国内课程思政在各课程的融入实践不断推进,尤其在文化类课程中,积极挖掘传统文化思政元素,提升大学生文化认同与价值判断能力。然而,现有研究对《中国文化概况》课程思政的挖掘不够深入,教学实践方法缺乏创新,且缺乏科学有效的效果评估体系。本研究围绕该课程,深入探究其对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影响机制,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探索新路径、提供新方法。​

二、《中国文化概况》课程进行大学生价值塑造的适宜性​

大学生价值观涵盖多个关键维度。道德观上,秉持诚信友善、公平正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职业、家庭等公德有自身认知与判断。人生观中,深入思索人生意义,追求个人与社会价值统一,将个人发展与社会贡献相连。世界观方面,通过学习与实践形成独特见解,具有开放性。职业观上,择业注重职业发展、兴趣契合及社会贡献。​

但在当下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多元化与个性化特点。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与全球化进程加速,多元文化思潮涌入,大学生接触到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消费主义等世界各地的价值观念,价值观不再单一。受此影响,大学生更注重自我表达与个性发展,勇于尝试新事物、突破传统,在价值观形成与选择上更具自主性与创新性。不过,部分学生在多元价值观冲击下易出现价值迷茫、判断失误等问题。​

《中国文化概况》课程内容广博。深度解析儒家“仁、义、礼、智、信” 道德准则,阐释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追溯文学源头《诗经》《楚辞》,梳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发展脉络;剖析戏剧、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诠释中华文化审美意趣;挖掘传统习俗,如春节阖家团圆、清明慎终追远等节日文化内涵;探究饮食文化,呈现八大菜系独特风味、特色美食寓意及茶酒文化韵味,多维度彰显中华文化多元深厚。该课程多元知识体系与大学生价值观塑造需求深度契合,精准把握其成长核心需求,全方位助力构建正向价值观体系。​

三、《中国文化概况》教学对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影响机制​

(一)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导的协同作用​

《中国文化概况》课程内容涵盖了哲学、文学、艺术、历史、传统习俗等多个领域的中国文化知识。在哲学方面,儒家的 “仁、义、礼、智、信”,道家的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法家的 “以法治国” 等思想体系,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道德与处世准则参考。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哲学理念,能够在内心构建起一套关于道德判断、行为选择的标准框架,为塑造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奠定基础。

文学领域,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众多经典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人生哲理和社会价值观念。例如,唐诗中李白的豪放洒脱展现了对自由和个性的追求,杜甫的沉郁顿挫反映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民生的悲悯。学生在学习这些文学作品时,能够从中汲取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对真善美的向往,从而为价值观的塑造注入丰富的精神内涵汇并聚成强大的学习动力[1]。

艺术方面,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等艺术形式承载着中华文化独特的审美理想和人文精神。书法中的笔墨韵味、绘画中的意境营造、音乐中的旋律节奏、戏曲中的唱念做打,都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审美素养的同时,也引导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对文化价值的认同,进而影响其价值观的形成。

教师的《中国文化概况》知识讲解是实现价值观引导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就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讲解哲学思想时,教师结合当代社会现象,引导学生用儒家“仁”、“义”分析问题。如探讨社会热点事件中的道德困境,引导学生以“仁”心关爱他人,以“义”准则判断行为对错,让哲学智慧在现实中焕发生机,助学生树立正确道德判断标准。​

文学作品教学中,深入挖掘思政元素。以《岳阳楼记》为例,教师讲解文学价值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激发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通过这种方式,将思政教育巧妙地融入知识传授中,让学生在学习文学知识的同时,思考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增强国家认同感和爱国主义情怀,与文学作品教学中挖掘思政元素的理念相符[2]。

艺术课程讲解时,强调艺术作品的时代精神和文化价值。介绍传统绘画作品,讲解画家如何借作品表达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念和文化价值取向,让学生在欣赏艺术之美时接受思政教育。​

(二)文化认同与价值观内化​

《中国文化概况》教学系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深入了解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学习传统节日,学生了解春节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端午节纪念屈原爱国精神,中秋节象征团圆与思念等内涵,这些习俗是文化传承和民族情感纽带,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对本土文化产生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意识到自己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身份和责任。​

艺术领域,中国独特的书法、绘画、戏曲等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学生通过学习书法的笔法、结构和章法,欣赏绘画中的笔墨意境,观看戏曲中的精彩表演,能够深刻感受到本土文化的独特韵味,从而增强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这种文化认同会进一步促使学生去探索和传承本土文化,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文化认同是价值观内化的重要驱动力,对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性[3]。学生认同本土文化后,会更加主动地去接受和理解蕴含在文化中的正确价值观。以爱国主义价值观为例,学生学习中国历史文化中仁人志士为国家独立、民族尊严奋斗的事迹,如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坚守气节、戚继光的爱国情怀等,对爱国主义有更深刻理解和认同,从而将其内化为行为准则。日常生活中,当遇到涉及国家利益和尊严的问题时,学生会自觉以爱国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行为,积极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

道德观念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仁、义、礼、智、信” 等价值观,通过文化认同逐渐内化为学生行为规范。学生在认同这些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基础上,会在人际交往中自觉践行“仁”与“礼”,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在面对利益诱惑时,坚守“义”和“信”的原则,做到诚实守信,公正待人。这种文化认同促进价值观内化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的,但却具有强大的力量,能够让正确的价值观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成为其行为的自觉指引。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独特的思想精华、具有突出的时代价值和载道铸魂功能[4]。​

(三)思维方式培养与价值观形成​

《中国文化概况》课程教学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哲学思想学习中,学生需分析不同哲学流派观点。如学习道家 “无为而治”,教师引导学生批判性思考其在现代社会的适用性,分析内涵、历史背景及在当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和局限性,学生借此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敢于质疑既有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文学创作和艺术表现方面,课程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文学创作实践中,学生可借鉴古代文学创作手法和主题表达,结合当代生活创新,如用古诗词格律和意境创作反映现代生活的新诗词。艺术领域,学生可将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科技手段结合创新,如利用数字技术动态展示传统绘画,或融合戏曲与现代音乐元素进行新演绎,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提升对学生价值观思考与选择影响深远。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学生,面对多元文化和价值观信息,能理性分析判断。在现代社会,学生接触到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消费主义等不同价值观,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辨别优劣,根据自身思考和判断,选择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和个人成长的正确价值观。如面对消费主义影响,批判性思维强的学生能分析其商业逻辑和对个人及社会的影响,避免盲目追求物质消费,树立正确消费观和价值观。​

创新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在价值观形成中探索符合时代需求的新价值观念。社会快速发展,传统价值观需创新发展。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能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和自身生活体验,重新诠释和拓展传统价值观。如在传统“孝”文化基础上,思考在现代社会如何以新方式践行孝道,注重父母精神关怀和情感交流,推动价值观形成过程不断探索完善,使其更符合时代要求,促进正确价值观形成。由此可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高度契合的。

四、结语

《中国文化概况》教学在大学生价值观塑造方面具有多维度影响机制。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导协同,为学生价值观塑造提供知识基础和正确价值导向;文化认同与价值观内化相互促进,使学生在认同本土文化中将正确价值观内化为行为准则;思维方式培养与价值观形成紧密联系,提升学生对价值观的思考与选择能力,推动形成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正确价值观。《中国文化概况》课程在内容丰富性与深度、教学方法多样性与灵活性方面,与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紧密相关,是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高效载体,助力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时代环境中筑牢价值观根基。

参考文献:

[1] 毛和荣, 杨勇萍, 周莉.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与路径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 16: 1646-1648.

[2] 葸琼. 新时代大学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 —— 以兰州文理学院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为例 [N]. 中国教育报, 2024-2-29 (11).

[3] 青觉. 以文化认同巩固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 [J]. 红旗文稿, 2022, 7: 46-48.

[4] 秦冰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D].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作者简介:刘培昕(1979-),女,生于山东省潍坊市。硕士,就任于青岛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英语语言文学。

1. 课题来源:青岛农业大学2023 年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课题编号:XJY20230079

2. 课题来源:青岛农业大学课程思政教育专项教学改革;课题名称:《中国文化概况》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XJY20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