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媒体环境下小学语文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作者

熊玲

重庆两江新区竹林实验学校

引言:传统小学语文德育资源多依赖教材文本与课堂说教,存在内容更新滞后、形式单一、学生参与感不足等问题。新媒体的普及打破了时空限制,其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呈现方式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德育资源的创新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本研究旨在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小学语文德育资源的开发策略与利用模式,为德育创新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一、 新媒体环境下小学语文德育资源的特征与价值

新媒体环境下,小学语文德育资源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与独特价值。其特征首先体现在资源的丰富性与多元性上,互联网技术打破了传统德育资源的时空限制,教师可通过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获取涵盖传统文化、时事热点、社会公益等领域的海量素材,形成图文、音频、视频、互动程序等多样化资源库,为德育渗透提供多维载体。其次,资源的即时性与动态性显著增强,网络信息更新速度极快,教师可及时引入最新社会事件、榜样人物案例,使德育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衔接,增强教育的时效性与针对性。再者,资源的交互性与参与性成为核心优势,新媒体平台支持师生、生生间的实时互动,学生可通过评论、弹幕、角色扮演等形式深度参与德育过程,形成双向对话模式,突破传统单向灌输的局限。

从价值维度看,新媒体资源与小学生认知特点高度契合。其以形象化、趣味化的呈现方式,将抽象道德概念转化为具象生活场景,符合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规律,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同时,新媒体的平等性特征消解了传统德育中的权威距离感,学生可在虚拟空间中自由表达观点,教师则通过引导式对话帮助学生构建价值判断框架,培养批判性思维。

二、创新媒体德育资源的开发策略与实施路径

新媒体环境下,创新德育资源的开发需立足教育规律与学生需求,构建系统化、动态化的资源建设体系。其开发策略应聚焦三个维度:一是技术融合驱动资源形态创新,需深度整合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将道德认知训练转化为沉浸式互动体验,如开发道德推理模拟系统、情感共鸣 VR 场景等,通过技术赋能增强德育资源的感染力与实效性。二是内容重构实现价值引领升级,需打破传统德育资源固化模式,构建“核心价值—生活情境—问题链”三维内容框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拆解为可感知、可操作的具体行为准则,并嵌入社会热点、文化传承、科技伦理等多元议题,形成具有时代穿透力的价值引导体系。三是协同机制保障资源可持续性,需建立“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支持—家庭参与”的四方联动机制,教育部门制定资源开发标准与评价体系,学校组建跨学科研发团队,科技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与平台运维,家庭通过终端反馈优化资源适配性,形成开放共享的德育资源生态圈。

实施路径需贯穿资源开发全流程:在需求分析阶段,运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网络行为轨迹,结合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精准定位不同学段学生的价值困惑点与成长需求点;在创作生产阶段,采用“专家指导 + 教师创作 + 学生参与”的协同模式,既保证内容的理论深度,又融入一线教育智慧与青少年话语体系;在传播应用阶段,构建“平台聚合—场景适配—个性推送”的智能传播体系,通过学习分析技术动态调整资源呈现方式,实现德育内容与学习场景的深度融合;在效果评估阶段,建立“过程性数据 + 表现性评价 + 反思性日志”的多维评估模型,重点考察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价值判断能力与行为选择能力,形成“开发—应用—反馈—优化”的闭环管理系统。最终实现新媒体德育资源从数量积累到质量提升、从技术叠加到价值融合、从单向传输到共生演进的跨越式发展。

三、新媒体德育资源利用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部分教师存在“技术焦虑”,对新媒体工具的功能认知停留在表面,导致德育渗透形式化。应对策略需聚焦“工具—内容—目标”的三维适配:语文教师应系统掌握交互式课件制作、虚拟仿真场景搭建、短视频剪辑等核心技术,例如运用 H5 技术设计《论语》情景剧,通过角色扮演功能让学生化身孔子弟子,在对话中感悟“仁者爱人”的内涵;利用AR 技术还原《清明上河图》动态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市井百态后撰写“文明观察日记”,将传统文化传承与公民道德教育有机结合。教师还需建立“技术使用效益评估表”,从学生参与度、认知提升度、行为转化度三个维度定期反思技术应用的合理性。

网络德育资源存在良莠不齐、碎片化严重等问题,语文教师需具备“资源策展人”能力。具体实践中,可构建“经典文本—新媒体资源—德育议题”的映射模型:在教授《狼牙山五壮士》时,教师可从纪录片《国家记忆》中截取战斗场景片段,结合抗战老兵口述史音频,制作“英雄精神传承”主题资源包;通过对比分析网络中不同视角的解读文章,引导学生开展“历史记忆与集体认同”辩论活动。教师还应建立“资源信用评估体系”,从权威性、时效性、适切性三个维度对网络素材进行标注,例如为央视网、人民日报等官方渠道资源标注“五星推荐”,为个人博主观点类内容标注“需辩证分析”。

新媒体的虚拟性可能削弱德育的情感温度,语文教师需创新“技术 + 人文”的融合路径。在《慈母情深》教学中,教师可运用 AI 语音合成技术模拟不同语气的母亲独白,让学生通过对比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张力;结合“一封家书”互动 H5,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细节描写转化为给母亲的手机短信,实现从文本理解到情感表达的转化。针对网络语言对语言表达规范性的冲击,教师可设计“古文新说”短视频创作活动,要求学生用网络热梗改编《论语》名句,在创意表达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如将“有朋自远方来”改编为“好友连麦虽远必嗨”,既保留原意又符合青少年话语体系。

总结:建立“学校—教师—学生”三级内容审核体系,结合课程标准与德育目标筛选优质资源;通过家校共育平台推送定制化德育任务,联合社区开展实践活动,强化家庭与社会的育人参与。唯有技术赋能、内容把关与主体协同并举,才能突破新媒体德育资源应用瓶颈,实现小学语文德育从课堂浸润到生活践行的有效延伸。

参考文献:

[1] 邢晨 . 新媒体下小学语文课堂写作教学与德育结合的措施分析 [J]. 吉林教育 , 2023(16):35-37.

[2] 罗晓娇 . 新媒体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发展 [J]. 天津教育 ,2024(30):177-179.

[3] 李爱国 . 如何利用新媒体开展小学语文线上教学 ?[J]. 陕西教育 ( 综合版 ), 2023(Z1):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