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路径研究
司文辉
新疆和田市拉斯奎镇第一中心小学 848000
引言
当前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操作中常常面临困难。有的教学方式停留在简单模仿传统图案或节日主题绘画,缺乏深度和系统性,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和深入理解。如何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课堂,成为学生可感可知、乐于参与的学习内容,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从身边发现,引导观察感知传统
引导学生认识传统文化,最有效的开端是引领他们关注生活中真实可感的传统元素。这些存在于日常环境中的具体事物,因其熟悉性和可接触性,能迅速唤起学生的观察兴趣,为理解传统文化奠定直观基础。比如在人教版小学美术《多彩的民间美术》单元的教学中,教师不必急于要求学生临摹复杂纹样,而是先布置一个“发现身边美”的小任务:让学生留意观察校园老式建筑的门窗装饰、家中长辈使用的传统器物图案,或是社区公共设施上的纹饰细节。重点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元素的外形特征(如对称结构、流畅线条)、色彩搭配(常用哪些颜色,效果如何)以及实际用途与位置。这种有目的的观察,能帮助学生主动建立起与传统视觉符号的初步联系。
当学生带着观察所得回到课堂分享时,教师便可结合具体发现,用简洁清晰的语言讲述其背后的文化寓意。以学生常能观察到的“蝙蝠”纹样为例,教师可自然引出:“大家注意看这种类似小鸟的图案,它其实是蝙蝠。古人因为蝠’字和‘福’字读音相同,就把蝙蝠看作是吉祥、幸福的象征,喜欢把它装饰在门窗或器物上,希望能带来好运。”这样的小故事简短具体,紧扣观察对象本身,能帮助学生理解图案不仅是装饰,更承载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二、用主题连接,创设真实体验情境
将传统文化融入美术教学,关键在于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的主题。通过创设真实可感的情境,使传统元素的学习不再是孤立的知识传授,而是与学生的日常体验自然结合。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元宵节里挂彩灯》这一课便提供了很好的实践范例。教师不必在课堂伊始就讲解复杂的灯笼发展史或制作技巧,而是以即将到来的元宵节为背景,引导学生回顾自己见过的节日场景:街头巷尾悬挂的各式灯笼、家人团聚的温馨氛围。然后课堂重心可落在“设计制作一盏属于自己的节日小灯笼”上。在动手实践前,先引导学生观察传统灯笼的典型特征,如常见的圆形或椭圆形主体结构、红色为主调的喜庆色彩、装饰性的剪纸纹样或吉祥文字(如“福”、“春”)。接着,鼓励学生结合这些观察,利用红色卡纸、竹签(或替代材料)、彩笔、剪刀等工具,设计并制作一盏小灯笼。在创作过程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思考如何运用对称剪法制作装饰纹样、如何搭配色彩才能体现节日气氛。这种依托于真实节日背景和动手实践的主题活动,有效避免了文化学习的空洞说教。
三、动手体验,在创作中理解传承
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层理解,往往在亲手实践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建立。美术课堂应创造机会,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接触传统工艺技法,并鼓励他们将传统元素融入个性化创作,在“做”中体会文化内涵。以人教版《趣味文字》一课为例,该课虽以文字设计为主线,但为融入传统书法元素提供了自然契机。教学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观察经典书法作品中汉字的结构特点(如笔画的粗细变化、间架布局的平衡感)和笔墨韵味(如墨色的浓淡干湿)。为降低实践门槛,不必要求学生直接使用毛笔和宣纸,可先提供水写布或硬笔进行基础体验,重点感受汉字书写中“起笔、行笔、收笔”的基本运笔方法。然后将重点转向“创意文字设计”:鼓励学生选择一个有吉祥含义的单字(如“福”、“寿”、“安”),借鉴观察到的书法美感,运用夸张、变形、装饰等手法进行再创作。例如,将“福”字的偏旁笔画设计成飘带或祥云纹样,或在“寿”字轮廓内填充象征长寿的仙鹤、蟠桃图案。学生可用马克笔、彩铅、甚至剪贴综合材料完成作品。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了传统书法的形式美感,更通过主动设计理解了汉字本身承载的文化寓意。
四、善用身边资源,拓展学习空间
传统文化融入美术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需要积极发掘和利用身边各类资源。这些真实可见的文化载体,能为学生提供更直观、更丰富的学习体验,有效弥补教材与课堂的局限性。以人教版《十二生肖》一课为例,该课涉及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内涵。教师可提前着手建立本地化的教学资源包:收集所在地区与生肖文化相关的实物照片、简短的非遗传承人访谈片段(讲述当地生肖习俗)、以及清晰的剪纸或泥塑生肖图样。这些素材经过整理,形成直观易用的资源库。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能观察教材上的范例,更能通过图片、视频,看到“活”在本地建筑、工艺和习俗中的十二生肖,感受其地域特色和生命力。
当教学条件允许时,资源的利用可以更进一步。例如,在教授《十二生肖》期间或课后,若能联系到本地擅长剪纸或泥塑的民间艺人,邀请其进入课堂进行现场展示和互动教学,效果将更为显著。艺人师傅展示如何用一把剪刀剪出活灵活现的生肖动物,或是用一团彩泥快速捏塑出生肖造型,这种动态的、亲手示范的过程,其吸引力和感染力远胜于静态图片或视频讲解。学生不仅能近距离观察传统技法的精妙,更可能在艺人的指导下尝试简单的步骤。这种“请进来”的方式,将鲜活的传统技艺和真实的传承者带入课堂,极大拉近了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结语
在小学美术课堂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核心在于“润物细无声”。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细节、设计贴近生活的主题、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善用各类资源,传统文化便能自然地流淌进美术课堂。这种基于体验和创作的教学路径,更具操作性,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认同感。
参考文献:
[1] 顾清淇.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小学美术课程[J]. 新课程 ,2025(7):5-8.
[2] 李艳艳 . 小学美术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与应用 [J].中国民族博览 ,2024(14):214-216.
[3] 刘昕笑 . 浅谈传统文化元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2,38(7):15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