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作者

张艳

宣威市第六中学 655400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文章阐述了思辨能力对于高中生物学习的重要价值,剖析了当前教学中在培养该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培养策略。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案例相结合,为提升高中生物教学质量、增强学生思辨素养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学生思辨能力;培养

引言

高中生物课程承载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重任。思辨能力作为学生深入理解知识、解决复杂问题以及形成独立见解的关键能力,在生物学科学习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1思辨能力的内涵

思辨能力的内涵丰富而多元,它绝非单一维度的能力体现,而是融合了多个关键要素,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思考层面来看,思辨能力意味着深度探究与广泛联想。具备思辨能力的人不会满足于表面信息,而是深入挖掘事物的本质。在面对生物学中复杂的生命现象时,如细胞的代谢过程,拥有思辨能力的学生不会仅仅记住课本上的文字描述,而是会思考每一步反应背后的原理,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反应,反应的条件和意义是什么。同时,他们还能将所学知识进行广泛联想,把细胞代谢与生物体的整体功能、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网络。

2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现状

2.1教学观念相对滞后

在当前的高中生物教学领域,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深远影响,教学重心过度倾向于知识的单向传授,严重忽视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育。这种传统观念下的课堂,呈现出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解知识点,学生则像被动的容器,机械地接收知识,几乎没有主动思考和表达个人见解的机会。例如,在讲解“减数分裂”这一复杂且抽象的知识点时,教师往往只是按照教材顺序,详细地阐述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染色体行为变化,学生大多只是忙于记录笔记,跟着教师的节奏死记硬背这些过程。

2.2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

现阶段高中生物教学方法的运用存在较为突出的单一化问题,讲授式教学依旧占据主导地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成为课堂的绝对主角,整堂课充斥着教师的讲解声,学生参与互动的机会少之又少。虽然讲授式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知识传授的系统性,但它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辨热情。以“DNA分子的结构”这一内容为例,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单纯地通过板书或PPT展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详细讲解其组成成分和连接方式,学生只是被动地观看和聆听。

2.3评价体系不完善

当下高中生物教学所采用的评价体系存在明显缺陷,过度侧重于对学生知识记忆和再现能力的考查,而对学生思辨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考量严重不足。考试成绩几乎成为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这种片面的评价方式对教学实践产生了不良的导向作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往往将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点的反复强调和记忆训练上,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也为了追求高分,将大量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死记硬背生物学概念、原理和实验步骤上,而忽略了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3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策略

3.1优化教学内容设计

高中生物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思辨资源,教师需深入钻研,将其充分挖掘并转化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有力素材。例如在讲解“孟德尔遗传定律”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规律这一知识本身,更要引导学生思考孟德尔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为何他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在当时的科学背景下,他是如何通过严谨的实验步骤和数据分析得出这些规律的?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培养他们逻辑推理和深入思考的能力。

3.2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问题驱动教学以问题为核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教师要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教师可以提出:“为什么食物链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这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什么影响?”这些问题没有固定答案,需要学生深入思考、查阅资料、分析推理才能得出结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还锻炼了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3营造积极的课堂思辨氛围

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营造积极课堂思辨氛围的基础。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权威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想法,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大胆质疑。在课堂上,教师要用温和的语气、鼓励的眼神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例如,当学生提出与教材或教师观点不同的想法时,教师不应立刻否定,而是要认真倾听,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引导学生进一步阐述自己的思路。

3.4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这种单一的评价主体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思辨能力,应构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教师评价要注重对学生思辨过程和结果的全面考量。在课堂上,教师观察学生的提问质量、讨论参与度、观点阐述的逻辑性等;在作业和测试中,关注学生对开放性问题的回答,评价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的创新性。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关键。通过优化教学内容设计、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营造积极的课堂思辨氛围以及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策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辨兴趣,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将思辨能力培养贯穿于生物教学全过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然而,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育工作者持续探索和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以实现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双减”背景下高中生物辩论教学法策略研究与实践[D]. 刘怡.重庆三峡学院,2024

[2]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生物学情境教学研究[D]. 宁雪媛.云南师范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