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高段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刘仰勇

微山经济开发区春蕾小学  277600

引言

小学高段文言文教学,目标不在于让学生掌握文言知识体系,而是通过感性体验,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和阅读兴趣。可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存在语言差异,再加上教师缺乏合适的教学方法,小学高段文言文教学常常陷入“教师难教、学生难学” 的困境。所以,探索符合新课标理念和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策略,成了当前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课题。

1、小学高段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困境

1.1 教学内容脱离学生认知,难度把握失当

有些教师把小学高段文言文教学和初中文言教学混为一谈,过分强调 “字词句翻译”,还要求学生掌握 “之、乎、者、也” 等虚词用法,背诵文言常识。比如教《杨氏之子》时,逐字讲解 “甚聪惠” 中 “惠” 通 “慧”,“孔君平诣其父”中 “诣” 的意思,让课堂变成了 “文言知识灌输场”,却忽略了文本的故事性和趣味性。这样超出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觉得文言文就是 “晦涩难懂的符号”,心里难免产生畏惧。

1.2 教学方法单一枯燥,缺乏体验环节

现在小学高段文言文教学,大多采用 “教师范读 — 逐句翻译 — 背诵默写”的模式,缺少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互动设计。就像教《伯牙鼓琴》时,教师只播放范读音频,讲解 “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江河” 的意思,却不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去感受伯牙与子期之间深厚的知音情谊;教《学弈》时,只要求学生背诵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却不让学生通过情境体验去理解 “专心致志” 的道理。这种 “重知识、轻体验” 的教学方式,让文言文学习失去了文化浸润的意义,多可惜啊。

1.3 文化内涵挖掘不足,偏离育人目标

新课标强调文言文教学的 “文化传承” 价值,可有些教师只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忽视了其中承载的思想内涵。比如教《论语》里的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只解释 “学过的知识要时常复习”,却不引导学生体会 “学习的乐趣”;教《守株待兔》时,只把它当作寓言故事讲解寓意,却不关联 “脚踏实地” 的传统价值观。这种 “去文化化” 的教学,让文言文成了单纯的语言训练材料,背离了新课标 “培养文化自信” 的目标。

1.4 评价方式机械单一,聚焦结果忽视过程

文言文评价大多以 “背诵准确率”“翻译正确率” 为标准,不怎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文化感知。比如学生背诵《伯牙鼓琴》,就算完整背下来了,却不理解 “知音难觅” 的情感,仍被判定为 “掌握良好”;学生在课堂上能生动演绎《杨氏之子》的对话场景,可默写时有点错别字,就被评价为 “未达标”。这样的评价方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高段文言文教学策略

2.1 创设沉浸式情境,降低语言理解门槛

在 “视听情境” 中感知语言节奏。教《论语》选段时,放配有古琴伴奏的诵读音频,让学生跟着节奏拍手跟读,感受 “子曰:‘学而时习之’” 的韵律美;展示和文本相关的古画,像《孔子讲学图》,让学生透过画面联想文本内容。比如教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展示三人同行的插画,引导学生猜猜句意,而不是直接翻译,多有意思。

在 “角色扮演” 中体验文本情感。挑些故事性强的文言文,如《杨氏之子》《刻舟求剑》,让学生分组扮演角色,先用现代语言演对话,再慢慢加入文言原句。比如《杨氏之子》里,学生扮演孔君平与杨氏子,先自由说 “这是你家的杨梅吗?”“没听说孔雀是先生家的鸟”,再试着用 “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对话,在表演中感受人物的机智,多有趣。

2.2 聚焦 “文化浸润”,挖掘文本育人价值

在 “语言形式” 层,留意那些凝练优美的表达。比如《伯牙鼓琴》里的 “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江河”,对比 “像泰山一样高大” 和 “巍巍乎若泰山” 的表达效果,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简洁与形象;积累 “琴棋书画”“高山流水” 等文化词汇,拓宽文化视野,多好。

在 “情感体验” 层,体会古人的精神世界。教《伯牙鼓琴》时,放《高山流水》乐曲片段,让学生闭眼想象 “泰山”“江河” 的画面,感受伯牙 “破琴绝弦” 的悲痛,理解 “知音” 的含义;教《孟子》“富贵不能淫” 选段,结合学生熟悉的英雄人物故事,体会 “大丈夫” 的气节,多有感触。

2.3 设计多样化活动,提升学习参与度

开展 “文言诵读会”,通过 “个人读 — 小组读 — 配乐读” 等形式,培养语感。《三字经》选段可以拍手打节奏诵读,感受韵律;《论语》名句做成 “每日一句”卡片,课前轮流分享,多热闹。

举办 “文言创意展”,鼓励学生用美术、书法等形式表达对文本的理解。画《刻舟求剑》的四格漫画,用图画展现 “丢剑 — 刻痕 — 寻剑 — 无果” 的过程;写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等名句,在书法体验中加深记忆,多有成就感。

2.4 实施多元化评价,关注全面发展

遵循新课标 “过程性评价” 理念,建 “参与度 + 体验感 + 成长值” 的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参与度” 评价看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比如 “角色扮演是否投入”“小组讨论是否积极发言”,用 “星星贴纸”“课堂表现积分” 记录,多鼓励。

“体验感” 评价从学生的作品和反思中体现,比如 “文言创意画是否体现文本内涵”“学习日志是否表达对文言文的感受”。学生在日志里写 “我喜欢《杨氏之子》,因为他很聪明,会用巧妙的话回答问题”,这就说明 “体验感良好”,多真实。

结语

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高段文言文教学,该丢掉 “知识本位” 的老模式,转向 “文化浸润” 和 “兴趣培养”。通过创设沉浸式情境降低理解难度,挖掘文本的文化育人价值,设计多样化活动提升参与度,实施多元化评价关注全面发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悄悄建立起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基于新课标理念的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探究 . 崔华嫦 . 第四届新时代语文教育学术展评活动,2024

[2] 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策略研究 . 朱玉芳 . 第四届新时代语文教育学术展评活动,2024

[3] 班主任借助小学语文教学优化班级管理的路径 . 魏帅文 .2025 素质教育创新发展交流会,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