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代“工匠精神 ”与高校思政课融合的路径与方法
杨雪英
兰州城市建设学校 甘肃省 730000
摘要:在新时代,工匠精神对推动产业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既是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好办法,也是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新时代工匠的重要手段。本文旨在探讨新时代工匠精神与高校思政课融合的培育方式,用“一塑造”和“三融入”的路径来解决培养人的核心问题,如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用什么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等。
关键词:新时代;“工匠精神 ”;高校思政课;融合;培育方式
随着科技的迅猛进步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不再只是制造大国,正迈向制造强国,这对劳动者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工匠精神是专注工作、追求专业技能、精益求精对待品质的态度与理念,是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必备的精神特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社会要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凭技能成才报国,这一重要指示为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养指明了方向且让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有了新思路。高校思政课承担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乎培养大学生意识形态和塑造价值观。新时代,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培养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因此,把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是积极回应时代精神、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质量以及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需求。
一、塑造“新时代工匠”,培养新时代新人
新时代工匠既具备精湛技艺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更重要的是还拥有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他们传承技术技能、推动科技进步且践行社会文明。为了满足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校必须培养新时代工匠,如此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才有坚实的人才支撑。
新时代工匠既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也不能缺少高尚的人文素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国际视野等。高校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未知、勇敢创新,并且应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习实训、项目驱动等办法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师也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从而让学生自觉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大局相融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高校培养新时代工匠,能够满足国家的战略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新时代工匠培养应坚持立德树人,要以学生为中心来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新时代“工匠精神 ”与高校思政课融合的方法
(一)怀匠心、树匠魂、践匠行,与思政深度融合
1.融入校园文化“怀匠心”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应在营造校园文化中融入工匠精神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高校领导者应高度重视工匠精神在校园文化中的渗透,并采取一系列举措,使工匠精神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不但要在图书馆、校园智能屏、教室等公共场所张贴工匠精神培育海报和教育文件,并展示大国工匠的风采和事迹,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感受到工匠精神的魅力。而且,校内广播站也应定期播放工匠精神人物事迹和身边感动人物事迹,将工匠精神传递到校园各个角落。
高校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工匠精神主题演讲比赛、工匠大师进校园讲座之类的,这样学生参与其中就能深刻领悟工匠精神的内涵,既充实学生课余生活又提升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与尊重程度。另外,学生应自发组织工匠精神相关的社团活动,例如手工艺社、创新实践社等,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能对工匠精神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付诸实践。
2.融入教育教学:“树匠魂”
高校应全方位地融入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里才能让学生树立起匠魂。高校在思政课程里,要专门设些章节深入剖析工匠精神的历史由来、当下价值和实践意义,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这些章节可包含工匠精神的内涵、特性、重要性以及在现代社会里的应用等内容,以使学生对工匠精神有全面的认识。
教师在专业课程里,应结合专业特性把行业中的工匠精神案例引入进来,就拿建筑专业课程来说,教师可以讲述港珠澳大桥建设者攻克诸多难关、力求卓越品质的故事借此激励学生在专业学习上追求极致,这些案例能让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得以增强并激发他们追求卓越的决心和动力。
思政课教师自身还应不断提升,工匠精神素养,加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与掌握,并且要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学与科研中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榜样,还要鼓励学生踊跃参与科研创新项目、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经实践锻炼养成工匠精神、培养创新能力。
3.融入实践活动:“践匠行”
高校积极搭建实践平台,组织学生参与实习实训、创新创业项目、社会实践活动等各类活动,因为这能让学生在实践里践行工匠精神,且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能亲身体验工作的严谨和艰辛,从而深刻领悟工匠精神的真谛。
实习实训时,高校要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真实职业环境与实践机会,且企业导师能够指导学生技能操作和项目实践,将工匠精神具体要求与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这样学生在实习期间,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能养成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培育精益求精的精神。
学生践行工匠精神,创新创业项目是重要的载体。所以,高校要鼓励学生踊跃参与创新创业竞赛、积极进行项目申报,在团队协作、发挥创意时把工匠精神融入项目设计与实施中,因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学生既能锻炼创新思维、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团队协作与奉献精神。
践行工匠精神,社会实践活动是重要途径,高校应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会调研之类的活动能让学生在服务社会时,感受到工匠精神的价值与意义。而且,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能深入了解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向,进而更明确自身职业规划与人生目标。
(二)融入红色文化,用红色基因、红色传统、红色资源培养人
新时代“工匠精神”与高校思政课融合时融入红色文化有着多重意义与价值,红色文化蕴含的革命精神与家国情怀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奋斗动力,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工匠精神”敬业、专注、精益求精等核心价值,而且红色文化里无数革命先烈、英雄前辈的奋斗历程和感人故事给学生树立了榜样,引导学生将个人梦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用实际行动践行“工匠精神”,此外红色文化承载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历史使命感,让他们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的决心更坚定。
1.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内容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形成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包含着无数革命先烈和先进人物的英雄事迹与感人故事,这些故事见证着历史并传承着精神,教师讲述革命先烈为理想信念舍生忘死的英勇事迹以及他们在艰苦环境里仍无私奉献、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能激励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培育坚韧不拔、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
因此,高校思政课应把红色文化资源与“工匠精神”培育相结合,注重挖掘二者内在联系。革命先烈英雄事迹里有对事业的忠诚执着,这与“工匠精神”专注、敬业、精益求精等核心价值相契合,而且革命前辈在艰苦条件下创造卓越成就,讲述这些事迹能让学生明白“工匠精神”不只是对精湛技艺的追求,更是工作生活的积极态度和人生哲学。此外,高校思政课还应结合新时代发展要求,对“工匠精神”推动国家发展、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作用加以阐述。因为,在新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成了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一股重要力量。所以,教师应引入相关案例和数据,展示“工匠精神”在科技创新、制造业升级、文化创意等领域广泛应用且成效显著,能让学生更直观地体会到“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与社会意义。
高校思政课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还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例如,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主题研讨、邀请行业专家开讲座等,这些活动既能让学生学习体验更丰富,又能让他们在亲身参与时深刻领会“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并且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能使他们在实践里践行“工匠精神”,把理论知识变成实际行动,更坚定地走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路。
2.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教学
在当前社会,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意义重大,其是推动产业升级、提升产品质量的关键所在,且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实践教学作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势,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工匠精神。
高校应经常组织学生去参观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红色文化场所,这些地方见证着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学生在实地参观时能亲身感受到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并体会到革命精神的伟大力量。而且学生在参观过程中,讲解员生动讲解与历史文物展示能让学生深入了解革命历史,并体会到革命先辈为民族独立、人民幸福作出的巨大牺牲,这种身临其境之感有助于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与民族自豪感,引导他们把这份情感转化为学习工作的动力,努力践行“工匠精神”。
此外,高校还应组织学生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演讲比赛、知识竞赛之类的活动,这些活动可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并让学生在参与时深化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演讲和竞赛这种形式能让学生更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精神内涵且将之与“工匠精神”融合形成自己的思考感悟,同时还可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给他们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高校在组织实践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并鼓励学生把“工匠精神”融入日常学习与工作,例如,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项目、社会实践等活动,能让学生在实践里体会精益求精、专注敬业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学生经过这些活动能更深刻认识“工匠精神”的价值意义从而更自觉践行这一精神。
3.打造红色文化与“工匠精神”相融合的校园文化
当今社会,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特别重要。而校园文化是作为思想和价值观传播重要载体不可或缺的角色,所以,高校要有效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就得积极探索实践,将红色文化与“工匠精神”融合起来,营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和崇高革命精神蕴含于红色文化之中,这一文化是激励人们不断前行的重要力量。高校应在校园设置红色文化宣传栏、展览室等设施,通过展示革命历史图片、文物和文献的方式,让学生直观体会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与无私奉献,这些宣传栏和展览室是校园文化亮点,更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阵地。
高校在建设硬件设施之外,也该开展多种多样的红色文化活动,比如定期请专家学者来办红色文化讲座,专家学者通过生动讲述、深入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知晓红色文化的历史背景、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高校还能组织红色文化研讨会,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而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红色文化熏陶着学生,使他们能更深刻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因为工匠精神意味着工作上精益求精、追求极致,这和红色文化里坚定信念、勇于担当的精神是契合的,而且高校组织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项目等活动,学生能借此在实践里锤炼技艺、提升能力,责任感和使命感也能得到培养,这些活动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力,让学生于实践中体会到“工匠精神”的魅力价值。
此外,高校在日常教学应注重融合红色文化与“工匠精神”,可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举办专题讲座等方式让红色文化和工匠精神理念渗透到各学科领域,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思想和精神得到洗礼,同时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言行践行红色文化和工匠精神,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思政课与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合的培育方式是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与综合能力的重要路径。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发展变化,高校思政课和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合的培育方式将持续完善创新,进而为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贡献更多力量。
参考文献
[1]燕琪琦. 浅析工匠精神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融合[J]. 江西教育,2024(27):16-17.
[2]周京晶,韩建伟. 工匠精神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之路[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9):后插19-后插20.
[3]何晶晶. 工匠精神与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研究[J].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4,134(4):122-124.
[4]李钦. “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基本理路与实践向路[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21(6):113-116.
[5]李德华. 工匠精神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机制、困境与路径[J]. 平顶山学院学报,2024,39(4):6-11.
作者简介:杨雪英(1971.01),女,哈萨克族,甘肃张家川,硕士研究生,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教学
本文为2023年度兰州市科学技术局课题“新时代“工匠精神”与高校思政课融合的培育方式研究”(课题立项号2023-ZD-27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