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劳动教育与小学生心理健康协同发展的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刘海鸥

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实验小学 063000

一、引言

劳动教育,承载着传承中华民族勤劳美德以及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使命。它不再局限于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劳动实践,引导学生体验劳动的价值,感受劳动成果带来的成就感,进而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校园里的清洁打扫、植物种植,到家庭中的家务分担,劳动教育渗透在小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劳动教育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联性

(一)劳动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劳动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有着诸多积极影响。在劳动中小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如制作手工艺品、照料植物等,看到成果,能认识自身价值,塑造积极自我认知,更勇敢地面对挑战。劳动还带来丰富情绪体验,像校园大扫除,学生在克服困难将教室变整洁的过程中,学会调节情绪,释放压力。而且,劳动中的挫折,如种植遇难题、手工制作失败等,能锻炼学生的心理韧性与意志力。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对劳动教育的促进作用

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往往具有更强的内在动力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他们更愿意主动参与劳动教育活动,并且在劳动过程中能够保持专注,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心态积极乐观的学生在进行劳动创新实践时,更有可能提出新颖的想法和独特的解决方案,使劳动教育活动更加富有成效。相反,心理状态不佳的学生可能会对劳动教育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和效果提升。

三、劳动教育与小学生心理健康协同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课程融合:构建劳动与心理健康融合的课程体系

1. 目标协同设定

在设定课程目标时,要着重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有机融入其中。就低年级而言,除安排如整理书包、系鞋带这类简单劳动技能学习目标外,更要聚焦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自信心等心理品质,让他们在点滴劳动中塑造健康心态。而高年级面对校园小农场种植、木工制作等复杂项目时,重点应放在培养耐心、毅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等心理层面,通过这样的目标协同设定,促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得以充分落实,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2. 内容有机整合

深度挖掘各类教育内容里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并加以整合。如在烹饪课程中融入饮食文化、感恩教育,让学生知晓食物得来不易,进而培养珍惜劳动成果、感恩他人的心态。手工制作课程里,着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与创造力,借制作个性化作品表达内心情感、想法,锻炼审美与自我表达能力,全方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校园文化营造:创设劳动与心理健康融合的校园环境

1. 劳动文化建设

借助校园环境布置、文化活动开展等,营造利于心理健康的校园氛围。设置主题宣传栏,展示学生积极参与劳动的成果及从中收获的成长点滴,传递正能量;开辟劳动实践基地,为学生创造融入集体、释放压力的空间;举办劳动文化节,开展各类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成就感,培养积极心态,助力其心理健康发展。

2. 心理健康支持体系

着重完善校园心理健康支持体系,全力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设立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专业心理教师,以便随时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化解他们的心理困扰。同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团体心理辅导等多样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自身心理状况,掌握应对压力与挫折的方法,切实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助力其心理健康成长。

(三)家校合作:形成劳动与心理健康协同发展的教育合力

1. 家长教育观念引导

借助家长会、家长学校、线上家长课堂等途径,着重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助力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念。引导家长明白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对其心理成长的积极意义,鼓励家长安排适量家务给孩子,像洗碗、扫地等。在此过程中,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心理变化,及时肯定、鼓励,以此培养孩子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2. 家校互动实践活动

积极组织家校互动实践活动,像亲子种植、家庭手工制作这类活动,重点在于增进亲子情感,让孩子于温馨家庭氛围里感受快乐,体会来自家庭的支持与鼓励,助力心理健康。学校定期收集家长反馈的孩子在家心理状态等情况,结合校内表现,共同制定个性化心理教育方案,整合家校资源,营造协同育人好环境,促进孩子心理良好发展。

(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劳动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能力

1. 专业培训与学习

学校应高度重视为教师打造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的良好平台。一方面,积极邀请业内权威专家进校开展专题讲座,深入浅出地讲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知识与前沿理念。另一方面,有序组织教师参与线上线下丰富多样的相关课程,使其能扎实掌握如学生各类常见心理问题的精准识别及有效干预方法,深刻领悟怎样巧妙地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各环节的策略,全方位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素养与实操能力,更好地守护学生心理健康。

2. 教学反思与实践

积极鼓励教师在日常教学里着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并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教师可借助撰写教学反思日记、参与教学研讨活动等形式,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收获的经验加以总结。比如分析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及需求,进而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探索契合各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让心理健康教育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助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结论

劳动教育与小学生心理健康协同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通过课程融合、校园文化营造、家校合作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等多方面的实践路径共同推进。实践案例表明,这些实践路径能够有效地促进两者的协同发展,帮助小学生在掌握劳动技能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实现全面健康成长。在未来的小学教育中,应进一步深化对这一协同发展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不断完善教育策略,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丹丹 . 中小学劳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实施路径 [J]. 试题与研究 , 2025(8).

[2] 段聪 . 以劳动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路径 [J]. 亚太教育 ,2024(6):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