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信息技术融合策略与实践探究
唐国庆
河北省承德县第二小学 067400
摘要:本文基于2022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探索了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信息技术应用策略。通过动态可视化呈现抽象概念、虚拟实验突破时空限制、智能反馈优化探究过程等方法,建立”技术赋能-情境创设-深度参与”的教学模式。研究发现,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促进科学思维发展,并为教师提供精准的教学支持。研究为小学科学教学改革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方案,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科学;实践探究
引言
小学科学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涉及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等多个领域,具有抽象性强、实践要求高的特点。传统教学方式在展现微观现象、模拟宏观过程等方面存在明显局限,难以满足新课标提出的探究式学习要求。当前研究多围绕于技术应用的表层整合,缺乏系统性的教学策略设计和实践验证。本研究将从课程内容重构、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评价创新三个维度,探索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为建立高效课堂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一、信息技术融合的课程重构策略
(一)概念可视化,解构微观认知屏障
科学概念的抽象性往往形成认知断层,当教学触及分子运动、能量转换等不可视领域时,传统教学媒介常显捉襟见肘。而三维动态建模技术的介入,架起了具象思维与抽象概念间的认知桥梁。以水循环教学为例,教师引导学生操控虚拟温度调节杆,当参数突破临界值时,气态水分子挣脱束缚的动态轨迹被系统精确捕捉。这种可视化呈现不仅打破静态图示的局限,更触发认知冲突——原本教科书上的箭头符号,在立体模型中化作粒子群的集体舞蹈。某次课堂实践中,学生意外发现凝结过程存在短暂的能量峰值,这种超出预设的异常数据,反而成为探究相变本质的绝佳切入点。
(二)虚拟实验,突破探究物理边界
实验室的日光灯管在屏幕上投下冷色调的光晕,学生们的手指在触控界面划出流畅弧线——这是数字化实验空间里特有的操作美学。当杠杆原理教学遇上虚拟仿真技术,原本受限于器材损耗率的安全操作规程被彻底改写。在力学参数可视化系统中,支点移动产生的力矩变化不再依赖弹簧测力计的模糊读数,而是转化为动态平衡方程,随着滑块位移实时演算。某次课堂出现戏剧性场景:学生将支点推至杠杆末端时,系统突然将红色预警框切换为紫色提示窗,不仅标注出超限风险系数,还弹出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的原始文献片段,这种跨时空的认知链接,让安全警示转化为了科学史教育的契机。
虚拟环境特有的容错机制,催生了大胆的探究策略。滑轮组模块允许学生将绳索缠绕成非常规路径,当摩擦系数参数被故意调至极限值,系统自动生成的能量损耗热力图竟呈现出分形几何特征。这种超出预设的异常数据,反而引发小组争论:有学生坚持归因于程序漏洞,另一派则试图用能量守恒定律解释图形规律。教师抓住这个生成性契机,引导学生导出摩擦耗散函数,使原本停留在操作层面的实验课升格为建模思维训练。技术平台在此刻展现出双重价值:既是精准的测量工具,又是激发认知冲突的策源地。
二、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活动创新
(一)混合式学习,重构探究时空维度
混合式学习是通过数字资源与实体课堂的有机衔接,形成”预学-共研-迁移”的认知闭环。以河流地貌形成原理的教学为例,教师将卫星地图与水文数据库整合为交互式学习包,学生课前通过触控屏幕自由缩放河道剖面,标记疑难点位。课堂转化为动态研讨现场,当小组尝试在模拟系统中增加降雨强度参数时,沉积物颗粒的运移轨迹突然呈现非线性跳跃,这种超出预设的异常现象瞬间点燃探究热情。课后学习平台推送的虚拟考察任务,要求基于真实流域数据设计水土保持方案,使知识应用跨越教室围墙。这种时空解构的教学形态,将标准化讲授转化为个性化认知旅程。
(二)即时反馈,激活认知迭代循环
智能感知设备与学习分析系统的结合,使隐性的认知过程显性化。在机械原理探究活动中,学生组装虚拟滑轮组时的每个操作细节都被转化为数据流——钢丝绳的倾斜角度超出安全阈值时,系统并非简单报错,而是生成三维力学矢量图。当某个小组反复尝试配重方案失败时,AI助手突然推送历史上相似工程案例的解决思路,这种适时的认知支架有效避免了探究中断。更有价值的是,系统自动生成的思维路径热力图,暴露了学生普遍存在的力矩计算误区,教师据此设计的矫正性实验,精准击破概念迷思。技术赋能的反馈不再是对错判断,而是演变为推动认知升级的催化媒介。
三、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路径
教师信息化能力的提升需建立阶梯式成长框架,以”技术融合—数据驱动—智慧创新”为发展主线。初期可围绕技术工具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通过诊断式研修破解实践痛点,例如将传感器数据采集与生物实验设计结合,推动技术应用从展示层面向探究功能深化。
分阶段培训体系可设置三个关键环节:基础操作训练侧重设备交互逻辑,如触控屏的多点触控原理;教学迁移环节引导教师将技术功能转化为教学设计,例如利用动态几何软件生成数学概念的演变轨迹;创新应用阶段则鼓励跨学科技术重组,如物理仿真实验与数据分析工具的联动开发。同时,围绕课堂实录开展技术应用研讨,利用AI分析系统捕捉师生互动热力图,帮助教师精准定位技术介入的有效时段。数据素养培养应贯穿全过程,指导教师从错题分布图中识别知识盲区,在实验数据流中提取教学改进线索;建立动态反思机制,运用智慧教研平台生成个人能力雷达图,使教师清晰看到技术应用频次与教学效果的关联曲线。
结语
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深度融合不应止步于工具替代,而应着眼于教学范式的根本转变。本研究构建的融合策略在多地试点学校应用中取得显著成效,证实了技术支持下的探究式学习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未来研究需进一步关注技术应用的适切性,避免过度依赖数字化工具,在保持科学教学本真性的基础上实现技术赋能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梦岩.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5,(02):88-90.
[2]蓝智俊.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融合的策略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4,(10):90-92.
[3]吴秀云.小学信息技术与科学融合教学探究[J].文理导航(下旬),2024,(09):34-36.
本文系承德县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课题《科学教育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