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网络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

作者

任翠萍

山西离柳焦煤集团有限公司 032300

摘要: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网络文化蓬勃兴起,其复杂多变的特性对思想政治教育构成了全方位的挑战。信息过载使教育内容筛选难度剧增,价值观多元则削弱了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力;教育主体多元导致协同困难,教育对象自主性增强又加大了引导难度;评估标准模糊、数据真实性存疑,让教育效果难以精准衡量。然而,挑战之中亦蕴含机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积极创新教育内容,优化教育方式,完善评估机制,以适应网络文化时代的新要求,提升教育实效性与影响力,为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的时代新人筑牢思想根基。

关键词: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新挑战;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效果评估

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文化如同一股强劲的浪潮,迅速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影响力,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在这个全新的文化生态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价值观、塑造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文化的复杂性、多样性与快速变化性,使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内容、方式和效果评估等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1网络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挑战

1.1信息过载与筛选难度增大

网络空间犹如一个巨大的信息海洋,海量的信息以各种形式涌现。从新闻资讯到娱乐八卦,从学术研究到个人观点,各种信息泥沙俱下,真假难辨。在这种信息过载的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筛选挑战。一方面,教育者需要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与教育目标相符的优质内容,这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要求教育者具备敏锐的判断力和专业的鉴别能力;另一方面,教育对象也容易被海量信息所淹没,难以专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他们可能会在无意间接触到与主流价值观相悖的不良信息,从而对教育内容产生误解或抵触情绪。

1.2价值观多元与主流价值观引导难度增加

网络文化的多元性为各种价值观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利益群体的价值观在网络上相互碰撞、相互影响。西方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通过网络渠道悄然渗透,与我国主流价值观形成鲜明对比。在这种价值观多元化的背景下,主流价值观的引导难度显著增加。一方面,网络的匿名性和开放性使得一些错误价值观能够轻易地传播和扩散,而教育者难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另一方面,教育对象在网络环境中接触到多种价值观后,容易产生思想上的困惑和迷茫,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和接受度可能会受到影响。如何在价值观多元化的网络文化中强化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重点攻克的难题。

2网络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挑战

2.1教育主体的多元化与协同难度

在网络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不再局限于学校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者,还包括网络媒体、自媒体人、网络社交平台等。这些多元化的教育主体在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和传播目的上存在较大差异。网络媒体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可能会为了吸引眼球而传播一些片面或不实的信息;自媒体人则更倾向于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情感,缺乏系统的教育规划和专业的教育方法。

2.2教育对象自主性增强与教育引导难度

网络为教育对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主性。他们可以通过搜索引擎获取各种信息,通过社交平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还可以自主选择关注的内容和对象。这种自主性的增强虽然有助于培养教育对象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信息素养,但也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带来了难度。教育对象可能会因为对某些问题的片面理解而产生错误的观点,或者因为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而盲目跟风。而且,他们在网络环境中更容易形成自己的“信息茧房”,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产生排斥感。

3网络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挑战

3.1评估标准的模糊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主要依赖于学生的考试成绩、课堂表现和行为表现等直观指标。然而,在网络文化背景下,这些传统的评估标准已经难以准确衡量教育效果。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复杂性使得教育对象的思想变化和行为表现更加难以捉摸。例如,一个学生在网络空间中可能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度,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存在一些不良行为;或者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优秀,但在网络空间中却受到一些错误观点的影响。此外,网络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行为表现,还要关注他们的网络素养、信息鉴别能力和价值观认同等。

3.2数据真实性存疑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来源,如网络平台的浏览记录、评论数据、点赞数据等。然而,这些数据的真实性却难以保证。一方面,网络水军、恶意刷赞等现象的存在使得数据容易被操纵和歪曲;另一方面,教育对象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表现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网络环境、社交压力等,不一定能够真实地反映他们的思想和态度。

4网络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

4.1创新教育内容

面对网络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挑战,创新教育内容是关键。首先,要注重教育内容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及时关注网络热点问题和社会焦点事件,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例如,针对网络上出现的虚假信息和谣言,可以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引导教育对象正确辨别信息的真伪;针对网络暴力和网络欺凌现象,可以加强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培养教育对象的道德责任感和法治意识。其次,要强化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作用。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感人至深的故事和贴近生活的语言,将主流价值观融入到教育内容中,使其更具感染力和亲和力。

4.2优化教育方式

在教育方式上,要积极适应网络文化的特点,优化教育方式。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新媒体平台,创新教育形式和方法。例如,利用短视频平台制作生动有趣的思想政治教育短视频,通过动画、漫画等形式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利用在线课程平台开展线上教学和互动讨论,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教育的覆盖面和参与度。另一方面,要加强教育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学校、家庭、社会和网络媒体等各方要形成合力,共同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5.结语

网络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诸多新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面对这些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创新,优化教育内容、方式和评估机制,以更好地适应网络文化时代的要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影响力。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完善教育策略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的网络文化环境中,更好地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陈艳春.网络文化背景下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N].河南经济报,2024-07-27(009).

[2]龙明堂.“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文化元素的融合[J].世纪桥,2024,(23):78-80.

[3]储丞妤.网络亚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创新路径[J].三角洲,2024,(36):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