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乡镇小学随班就读学生教育现状及问题
段涛 吴明武 张宏飞
甘肃省康县长坝镇中心小学 746503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校际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方向发展,使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由此可见,促进教育公平是社会发展的必须趋势。然而,由于残疾学生人数众多、家庭贫困、经济困难等问题,我国农村地区仍有大量的残疾儿童没有机会接受正规教育。因此,本文以农村乡镇小学为例,通过分析其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推动农村乡镇小学随班就读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我国特殊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关键词:农村乡镇小学,随班就读,融合教育,师资力量,特殊教育,专业培训
在推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的进程中,农村乡镇小学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状况备受关注。随班就读作为融合教育的重要实践形式,旨在为特殊需求学生提供普通教育环境中的学习机会。然而,受限于资源分配不均、师资力量薄弱及专业支持体系不完善等因素,农村乡镇随班就读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下面,就结合课题研究,深入分析当前农村乡镇小学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改善其教育质量提供参考与建议。
一、农村乡镇小学随班就读学生教育的内涵
随班就读是指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在普通班级就读,接受与其他学生同等的教育。根据我国《残疾人教育条例》相关规定,随班就读应该包括以下三种情况:一是轻度残疾或学习困难的学生;二是重度残疾学生(不适宜在校学习);三是智力残疾儿童。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被引入到特殊教育事业中来。通过建立各种特殊教育学校和中心、创办康复机构等方式为残疾孩子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也吸引了大量的家长将自己的残疾孩子送往这些专门机构进行康复训练与教育。与此同时,为了解决那些家庭条件差、难以支付高额费用的家长的后顾之忧,各省市纷纷出台政策鼓励和支持乡镇中小学招收残疾孩子入学,从而形成了“随班就读”这一特殊形式。但是,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人口流动频繁、政府财力有限、部分残疾孩子父母文化素质较低等问题,“随班就读”这一形式在农村乡镇地区的开展并不理想。因此,如何针对农村乡镇小学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其特点的随班就读工作方案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农村乡镇小学随班就读教育现状分析
(一)随班就读规模不断扩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积极落实《残疾人教育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相关文件精神,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残疾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使得越来越多的适龄残疾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就读,实现了“全面普及”的目标。
(二)随班就读学生人数显著增长。截止2024年最新数据统计,我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345所,较2022年增加31所,增长率为1.34%,其中共计特教学生91.6万人,义务教育阶段毛入学率为100%,其中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0.9%。这些数据充分表明,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办学水平明显提高,为推动特殊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随班就读环境不断改善。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农村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并通过开展送教下乡活动、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等工作,促进了农村特殊教育工作的蓬勃发展。许多农村乡镇小学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融合教育模式,为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四)随班就读师资队伍日益壮大。为了进一步提高特殊教育质量,满足广大残疾学生的教育需求,各地纷纷采取多种方式,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为随班就读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例如,很多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鼓励教师参加各类特殊教育培训,拓宽其专业知识视野。同时以“双向培养”的理念为指导,引进优秀特殊教师,鼓励青年教师进修深造,为随班就读工作注入新鲜血液。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缺乏专门的特殊教育师资,影响教育效果。教师是实施教育的主体,要想提高随班就读的教育质量,必须有专业的特教教师参与其中。目前农村乡镇小学虽然配备了一定数量的特教教师,但这些教师多为非专业人员,不具备相关的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由于农村小学本身缺少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再加上部分学校对随班就读工作不够重视、资源教室建设滞后等问题,导致多数教师缺乏“送教上门”等相关培训,从而严重影响了随班就读学生学习成效。
(二)缺乏科学系统的教育康复训练,学生行为问题较多。残疾孩子在入学前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障碍,需要通过系统科学的康复训练才能逐步适应正常的学习生活。然而,一些农村乡镇小学并没有针对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情况开展针对性的康复训练,也没有进行阶段性的评估监测,导致一些残疾学生无法得到有效的帮助,甚至出现情绪失控、行为异常等问题。
(三)家长监护缺失,缺少必要支持与关爱。部分家长对残疾儿童的教育问题认识不足,认为他们只需要过上简单快乐的童年就可以了;还有一部分家长文化水平低,不了解残疾儿童的特点及所需的教育康复方法,只是一味地要求老师“照顾好孩子”。
四、农村乡镇小学随班就读学生教育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关爱氛围。首先,学校要加大对随班就读学生的宣传力度,通过家长会、校报等形式,向家长介绍随班就读的相关政策和知识,消除他们的顾虑。其次,各班级应利用晨会、班会等机会,让学生了解随班就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让学生们明白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个群体在为自己的权益而努力。再次,学校应开展“手拉手”活动,定期组织优秀教师与随班就读学生结成帮扶对子,通过交流谈心、家访慰问、作业辅导等方式,给予特殊学生的心灵抚慰和精神支持,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培养其融入社会的能力。
(二)强化专业培训,提升教学水平。首先,学校要注重对随班就读学生教师队伍的建设,选拔有爱心、懂业务、善沟通、会管理的优秀教师担任随班就读班班主任,并为其提供参加业务培训和进修的机会,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其次,学校应加强对随班就读学生教师的心理疏导,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自身的缺陷,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再次,学校应根据随班就读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合理安排课程,采用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他们能够愉快地学习,掌握必备的文化知识和生活技能。最后,学校要重视对随班就读学生教师的奖励和激励,增强其职业归属感和幸福感,促进他们更好地服务于特殊教育事业。
总之,近年来,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但在一些边远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着大量的残疾儿童得不到正规教育的现象。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不断提高农村乡镇小学随班就读教育质量,从而助推教育公平,促进每一位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军.提高农村小学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教育质量的策略[J].花溪, 2021(11):1.
[2]李秀.普小教师对随班就读态度的调查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 2016.
本文系陇南市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专项课题《提高农村乡镇小学随班就读教育质量研究—以康县长坝镇中心小学为例》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LN[2023]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