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产教融合效能提升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分析

作者

墙月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402260

摘要: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增长模式迭代,社会对复合型技术人才形成结构性需求缺口。产教协同育人机制作为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核心载体,其运行效能直接影响院校服务产业发展的贡献度。当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系统仍存在校企协同不足、资源整合低效等现实困境,制约着产教融合纵深发展。本研究明确以效能提升为导向的产教融合教学管理概念,其内涵聚焦产教深度互嵌、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与管理模式革新。通过系统性教学管理创新实践,有效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持续人才支撑。

关键词:教融合;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效能提升;管理创新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关键构成部分,承担着培育技术应用型人才、驱动区域经济创新、支撑产业结构优化的特殊职能。产教协同与校企联动作为职业教育的法定办学模式,既是质量保障的底层逻辑,更是办学机制创新的战略重心。本研究聚焦效能优化导向,系统解析教学管理创新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框架,旨在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可持续发展范式。

一、 内涵界定:明确融合管理之要义

(一) 以效能提升为导向

产教融合教学管理的首要目标是追求实效,即通过管理活动切实提高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增强学校服务产业发展的贡献度。管理创新的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围绕是否有利于提升融合效能来展开,避免形式主义和低水平重复。

(二) 以深度融合为基础

有效的教学管理必须建立在校企双方真正实现深度融合的基础上。这不仅仅是签订合作协议、挂牌建立基地,更意味着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开发、教学过程实施、实习实训安排、师资队伍建设、技术研发应用等多个层面实现资源共享、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管理应促进和保障这种深层次的嵌入与互动。

(三) 以协同育人为核心

产教融合的本质是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教学管理的核心任务是构建和维护校企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确保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用人需求、技术发展同步。管理需要明确双方在育人过程中的角色、职责和权利,协调各方力量,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目标。

(四) 以管理创新为动力

面对产教融合带来的新环境、新要求,传统的、封闭的、单一主体的教学管理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以创新思维为引领,在管理理念、组织架构、运行机制、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和改革,突破旧有束缚,激发融合活力,为效能提升提供持续动力。

二、 需求驱动:指明教学管理之变革

(一) 育人理念需更新

传统教学管理往往侧重知识传授和校内评价。产教融合要求树立“能力本位”、“素养导向”的育人观,强调学生职业道德、技术技能、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培养。教学管理需从关注“教了什么”转向关注“学会了什么”、“能做什么”,并融入工匠精神、职业精神的培育。

(二) 运行机制需重塑

原有的以学校为主导、部门分割的运行机制难以适应校企协同的需求。需要建立起跨部门、跨主体的协同管理机制,如成立产教融合管理委员会、校企合作办公室等,明确责权利,打破信息壁垒和沟通障碍,确保校企合作项目能够顺畅、高效地运行。教学计划的制定、调整应更加灵活,能够快速响应产业变化。

(三) 资源配置需优化

产教融合涉及校企双方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包括场地、设备、资金、人力、技术、信息等。教学管理需要建立更加开放、灵活的资源配置机制,推动校内教学资源向企业开放、企业优质资源引入校园,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特别是在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教学设备更新升级等方面,需要创新的管理模式。

(四) 质量评价需变革

以校内考核为主、注重终结性评价的传统质量评价体系,无法全面、准确地衡量产教融合的育人成效。需要构建多元主体(学校、企业、行业、学生、社会)参与、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体现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性的综合评价体系。评价标准应引入行业标准、企业标准,评价结果应与资源投入、绩效考核等挂钩,形成有效的反馈和激励机制。

三、 创新路径:探索效能提升之策略

(一) 健全组织管理体系

一是建立高层级的产教融合领导与决策机构,统筹规划、协调全校的产教融合工作。二是设立专门的产教融合管理与服务部门,负责日常联络、项目管理、协议执行、资源协调等。三是在二级院系层面,可根据专业特点设立产业学院或校企合作中心,将管理重心下移,增强管理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四是明确校企双方在合作项目中的管理职责分工,建立权责清晰、运行顺畅的协同管理架构。

(二) 建强师资协同队伍

一是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鼓励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建立企业工程师、高技能人才到校兼职任教的长效机制。二是探索建立校企人员互聘、双向流动的机制,组建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构成的教学团队,共同开发课程、共同授课、共同指导学生。三是改革教师评价与激励机制,将参与产教融合、指导学生实践、服务企业发展的成效纳入教师考核和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

(三) 完善质量保障机制

一是构建基于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将行业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二是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教学过程监控机制,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顶岗实习等环节进行全过程质量跟踪与反馈。三是实施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价,引入企业评价、学生评价、第三方评价等,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岗位适应性和职业发展潜力的评价。四是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时了解毕业生在企业的表现和发展情况,作为持续改进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

(四) 筑牢信息支撑平台

一是建设集教学管理、资源共享、校企沟通、实习管理、质量监控等功能于一体的产教融合信息化管理平台。二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教学过程数据、学生学习数据、企业需求数据等进行分析,为教学决策、专业调整、课程改革提供数据支持。三是开发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资源,拓展实践教学空间,降低实训成本,提高实训效果。四是建立便捷高效的校企信息沟通渠道,确保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促进校企间的紧密协作。

结束语

提升产教融合效能,已然成为新时代高职院校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诉求,教学管理之于保障且驱动产教融合向纵深演进,实乃承上启下之枢纽环节,其创新变革意义深远。持续不断的摸索与精益求精之历程,需汇聚院校、企业、政府暨社会贤达之力,方能竟全功。

参考文献

[1]欧阳剑,高慧.产教融合背景下现代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航务周刊,2025,(14):90-92.

[2]陈伟芝,廖俊棋,许晓婷,等.产教融合背景下跨境电商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式发展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5,(10):65-68.

[3]袁小康,刘鸿秀.高校企业加速产教融合“双向奔赴”[N].经济参考报,2025-03-3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