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指向深度学习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情境作业设计

作者

姬瑞雪

新乡市平原中学 河南 新乡 453000

摘 要:本文依据深度学习理念,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情境作业设计展开研究,提出情境作业应具备思想性、思辨性、时代性、关联生活、探究性、凸显主体性以及融合文化底蕴与本土特色。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实现道德认知、法治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协同发展,最终推动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地。

关键词:深度学习;情境作业;设计策略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深度学习的方式,也指出作业是学习评价的关键手段,应创新作业形式,采用情境性的方式,以实现育人目标。依据教学实践,笔者不断探索有效的情境作业设计策略,以提高作业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一、情境内容要具有思想性

作业情境要立意明确,传递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念,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目标。例如,设计关于“法不可违”的情境作业,通过讲述一些违法担责的案例,让学生在分析情境中强化法律意识。

典例分析:八上道德与法治第55页探究与分享。首先该案例传递正确价值观。试题清晰呈现了陈某从好学生逐渐堕落为罪犯的过程。这一案例传递出明确的价值导向,警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交友观,明白不良交友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同时,强调了遵守学校纪律、法律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自觉约束自身行为。其次,该案例引发学生道德反思。陈某从最初的自责,到后来一次次突破道德和法律底线,这促使学生反思如何坚守道德底线,及时纠正自己,避免在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从而提升道德认知和自我约束意识。第三,该案例旨在增强法治观念。案例让学生直观认识到不同程度违法行为对应的法律后果,促使他们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二、情境作业要具有思辨性

作业情境不但要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知识和概念,同时也应该关注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典例分析:八上道德与法治第33页探究与分享。第一个问题考查学生能否运用关于尊重的知识和自身价值观去判断。学生在举例说明支持观点时,需要深入剖析观点内涵,有条理地阐述理由,在此过程中能够提升逻辑思维和论证能力。第二个问题是对于“尊重比帮助更重要”这一观点的讨论,学生要从不同场景、不同人群等多维度去分析尊重和帮助的价值,促进思维的全面性和深刻性发展。

三、情境作业要有时代性

学生的成长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通过设置时代气息的情境,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社会的认识,感受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这不仅能增强学生对学科的认同感和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理想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典例分析:2025年春季七下道德与法治教材第42页探究分享栏目。教材选取的情境内容都是我国近年来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成就。本题通过具体的时代情境,让学生思考个人自强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关系,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情境作业要关联学生的生活

生活化的情境能让学生产生代入感,激发学习兴趣,引发认知冲突,唤醒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对问题的探究欲,有助于引导他们从关注自身生活走向关注社会生活,拓展视野,培养社会责任感,同时也有助于引导学生用道德与法治的眼光去观察、思考和分析社会生活,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感悟道德与法治的内涵,提升他们的道德认知水平和法治意识,从而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典例分析:2024年秋季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第39页探究与分享。该栏目的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以学生在学校中常见的场景为素材,小奇喜欢文学创作以及在课堂上发生的事情,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使学生能够将自己代入情境中,更好地理解和思考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该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小奇在语文课堂上得到表扬,在数学课堂上却受到批评,这种反差会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以及自己应该如何做。这种冲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明白不同的行为会导致不同的结果,要全面客观地看待自己的行为和他人的评价。此外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有了共同交流的话题,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情境作业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问题的探究性

在创设情境时,应该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创设具有认知冲突、价值冲突、角色冲突的真实情境,围绕特定的问题或主题展开,这些问题通常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层次性和挑战性,引发学生合作交流和深度思考,实现从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的转变。

典例分析:2025年春季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23页单元思考与行动情境思考。一方面:情境作业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题目引导学生自主表达体验,围绕“青春”展开,鼓励学生回顾自己青春期的情绪和情感经历,深入挖掘内心感受,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个体在青春成长过程中的独特感悟。学生可依据自己对青春的认知、感悟和价值判断,给出个性化答案。这摆脱了统一标准的束缚,凸显学生在对青春理解和表达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在青春成长规划中的主体作用。

另一方面,该情境思考设计的问题具有探究性。首先深度思考引导。以“青春”为主题的一系列问题,并非简单的知识问答,而是引导学生对青春这一复杂且多元的成长阶段进行深度思考。比如探讨青春的颜色及理由,学生需要从青春的内涵、自身经历、象征意义等多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挖掘青春背后的深层意义,提升思维深度。其次是多角度探究。涵盖青春的感受、理解、情感、规划等多个维度,学生从不同角度对青春进行探究,全面认识青春,培养思维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最后,该情境思考具有开放性与拓展性。如“用三个词语表达你对青春的理解”,学生可从不同视角选取词语,并且在阐述理由时可进一步拓展思考,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在探究过程中不断丰富对青春以及自身成长的认知。

六、情境作业既要有文化气息又要有本土特色

挖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创设具有文化底蕴的情境作业,帮助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在情境选择的时候要结合省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

典例分析:2024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道德与法治中考试题第11题。本题从道德文化传承的角度,明确提及河南开展的“中国好人榜”上榜人物推荐评议活动和“河南好人”选树活动,这是河南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结合本土实际情况开展的特色行动。通过这些活动,彰显了河南人积极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与人为善、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宝贵精神,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深度学习的前提是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代入感,教师要优化情境作业,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情感体验、价值观念,让深度学习实实在在的发生,核心素养真真切切的落地。

参考文献:

[1]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29-34.

[2]朱青怡.初中道德与法治情境性作业设计的三个转向[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24(12):25-30.

[3]邱琴琴.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设计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3(36):10-12.

[4]路学会.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中的情境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3(12):57-60.

[5]林建锋.情境创设,让道德与法治课绽放光彩—以“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为例[J].新课程,2024(36):65-6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年度新乡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指向深度学习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创新作业设计研究”(课题编号:jcjykt202420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