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情境化重构路径探究

作者

王君堂

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红山小学 741000

摘要: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本研究以陇东南农村小学为观察样本,聚焦方言区儿童口语能力发展瓶颈,构建“生活场域 - 生产实践 - 文化记忆”三维情境模型。通过为期12个月的教学实验,研究发现实验班学生交际策略使用频次显著提升,方言转译失误率明显下降,其中特色情境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为西部方言区语言教学提供了具有地理标识度的解决方案,助力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方言区;语言迁移;情境化教学;陇东南文化

一、引言

随着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协同推进,农村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口语交际能力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未来的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具有深远影响。然而,在方言区的农村小学,受多种因素制约,儿童口语能力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天水秦州区作为陇东南地区的典型代表,方言特色鲜明,当地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问题凸显。深入探究基于秦州区乡土资源的口语交际教学情境化重构路径,不仅有助于解决当地教学实际问题,还能为西部方言区同类学校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二、现实之困:乡村语言教学的二元撕裂

本研究选取秦州区娘娘坝小学、杨家寺小学等4所农村小学,于2022年9月至2023年6月展开追踪调研,发现乡村语言教学存在三大突出矛盾冲突。

(一)教材情境与生活实景的疏离

在《劝说》这一课程的教学观察中,当教师要求学生模拟“劝说长辈戒烟”的情境时,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问题。78%的学生直接套用“吸烟有害健康”等程式化表达,这些表达虽然在课本知识中常见,但在农村真实生活场景里,孩子们更倾向于使用“您咳嗽整夜响,孙娃听着心疼”等充满情感化的方言表达。这种教材预设情境与农村实际情感表达模式的严重错位,使得62%的学生产生了“课堂语言”与“生活语言”的分裂认知。他们在课堂上使用规范但缺乏生活气息的语言,而在日常生活中又回归到方言表达,难以实现两种语言模式的有效融合与运用。

(二)方言惯性对语言规范的消解

通过地址描述测试发现,学生将具有方言特色的“尕庄里王家台”转换为标准表述的成功率仅为29%。进一步追踪发现,典型错误主要包括方位词缺失(82例)、参照物模糊(147例)等。这与农村长期以来形成的空间定位习惯密切相关,在农村,人们常以“老槐树”“磨坊”等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标作为参照来描述位置,这种方言习惯导致学生在使用标准语言进行准确表达时困难重重,严重消解了对方言向标准语言规范转换的能力。

三、理论突围:方言区情境教学的三重适配

(一)空间记忆的场景还原

借鉴哈布瓦赫集体记忆理论,在《方位描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用普通话重构“从村小到自家果园”的路径。在这个过程中,保留“涝坝”“麦场”等具有浓厚方言特色的地标,采用“方言地标 + 标准方位词”的嫁接策略。这种方式既尊重了学生对方言地标的熟悉感和情感认同,又帮助他们在使用普通话表达时不断根,实现了方言与标准语言在空间描述上的有效衔接,使学生能够更自然、准确地运用标准语言描述空间位置。

(二)生产智慧的课程转化

农村地区丰富的农事活动蕴含着大量的生产智慧,将这些农事活动转化为语言训练素材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工序说明》课上,以苹果套袋、药材晾晒等常见农事活动为内容,要求学生用连贯、准确的语言讲解操作步骤。如讲解苹果套袋时,学生需要表述为“首先选无露水的早晨,接着把袋口撑成喇叭状,最后注意让幼果悬在袋中央”。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农事操作的规范表达,还能提升语言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四、实践创生:三类情境的在地化实施

(一)生活剧场:方言与官话的协商空间

1. 双言转换训练:开发“方言故事标准复述”专项练习。以祖父口述“1956年秦州大雹灾”的方言记忆为素材,学生将其转化为普通话新闻报道,如“1956年夏季,突发冰雹导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方言与普通话在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设计关键概念对照表,如将方言中的特色词汇与普通话对应词汇进行整理,并让学生做好记录。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转换技巧,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2. 实物媒介运用:在《产品推介》课上,充分利用当地特色农产品“花牛苹果”作为实物媒介。学生手持苹果开展营销话术训练,要求突出“海拔1500米山地果”等地理标志属性,避免简单重复“又甜又脆”等通用表述。这样的训练让学生学会根据产品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表达,同时增强了对家乡特色产品的了解和认同感。

(二)生产实验室:农事经验的话语重构

创设“果树诊疗室”情境,进行角色分工,分别设置技术员(使用科学语体)、果农(使用经验语体)、采购商(使用商务语体)。学生在这个情境中需要完成话语转换任务,例如将果农描述病虫害的日常用语“树叶起黄点点”转化为科学的“早期落叶病症状”,把“果面麻子多”转译为“黑星病防治不到位”。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专业术语使用率从12%显著提升至49%,有效促进了学生在不同语体之间的转换能力,提高了语言表达的专业性。

五、效能验证与迭代空间

(一)量化证据链

即兴表达流利度:通过对比实验前后数据,发现实验班学生即兴表达时的平均语流中断次数从5.2次/分钟显著降至1.8次,表明学生在口语表达的流畅性方面有了明显提升。

(二)质性突破点

学生李xx在《农产品直播》情境中,创造性地运用“我们苹果喝的是山泉水,晒的是黄土坡的太阳”等拟人化表达,将农村生活中的直观感受转化为生动形象的语言。这一现象反映出学生思维具象优势向语言优势的转化,体现了情境化教学对学生语言创造力的激发。

(三)实践张力带

发现“过度情境化”风险:在开展《村委会辩论》活动时,由于过度强调仪式感,将35%的时间耗费在桌椅摆放等与教学核心内容无关的环节上。这不仅浪费了教学时间,还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教学效果,警示在情境化教学中要把握好情境创设的度。

六、乡土语境下的语言教育再出发

本研究充分证实,方言区口语教学不能简单地切断方言与教学的联系,而应建立“文化转译”机制,实现方言与标准语言的有机融合。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开发《陇东南方言标准语对照教学图谱》

系统整理陇东南方言与标准语在词汇、语法、语音等方面的差异,以图谱的形式呈现,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直观、便捷的参考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两种语言形式之间的转换规律。

(二)构建“农事术语库”“非遗表达库”等特色语料资源

收集、整理农村地区丰富的农事术语和非遗文化相关表达,建立专门的语料库。这些语料库不仅可以为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还能促进本土文化在教育中的传承和发展,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综上所述,通过对天水秦州区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情境化重构路径的探究,为西部方言区农村小学语言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应不断完善和推广这些经验,以促进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助力乡村教育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