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情境创设 协作探讨 实践运用

作者

刘丽明 

哈尔滨市虹桥第二小学校 150002

摘要:小学阶段是儿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窗口期,道德与法治教育担负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三观、奠定终身发展基础的神圣使命。情境作为连接课堂与生活的桥梁,是实现价值引领的载体。本文围绕情境创设、协作探讨、实践运用三个维度,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创新路径。通过打造沉浸式体验、营造民主互动氛围、拓展社会实践,使课堂焕发生机活力,引导学生在体验感悟中升华道德认知,强化责任担当,践行法治精神,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夯实道德与法治素养基础。唯有教学与时俱进、与生活同向同行,方能助力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情境创设;协作探讨;实践运用

引言:随着核心素养理念的深入人心,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面临着培养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新要求。道德与法治课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理解体悟中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同时,法治意识的养成需要在生活实践中落地生根。然而,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说教轻体验的现象,学生参与度不高,知行脱节问题突出。这凸显了变革教学范式、创新育人路径的紧迫性。深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探索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富有时代特色的教学范式势在必行。

一、情境创设:构建沉浸式道德体验场域

情境创设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关键一环,旨在营造贴近生活、沉浸式的道德体验,引导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悟中生成道德认知,陶冶道德情操,培养道德行为。教学情境的设计应立足学生已有经验,契合其认知水平,力求生动有趣、参与度高,唤起学生情感共鸣。通过将抽象的道德概念具象化、将远离生活的道德规范情境化,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与感悟中实现道德认知的内化和道德行为的养成。

在“合理消费”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仿真超市情境,赋予学生顾客身份,给定一定的“购物预算”,引导其在“货架”前进行选购。学生需要根据商品的价格、品质、必要性等因素做出抉择,并权衡个人需求与家庭需求的关系。教师适时设置“超支诱惑”“同伴怂恿”等干扰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冲动消费、从众消费等不合理消费行为的危害。在购物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分享体验、交流感悟,引导其总结合理消费的原则,如制定购物清单、货比三家、理性看待广告、珍惜物品等。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角色互换情境,让学生体验家长角色,换位思考家庭消费的不易。在情境创设过程中,教师既要重视直观体验,也应注重引发学生思考,在体验、互动、反思中升华学生的道德认知,内化合理消费的道德原则。小学生的道德发展处于由“他律”向“自律”过渡的关键期,单纯的说教难以奏效,沉浸式的道德体验则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其在身心投入中认同道德价值、践行道德规范。

二、协作探讨:激发多元视角下的道德思辨

协作探讨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路径,致力于打破传统的“满堂灌”模式,营造开放、互动、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畅所欲言,运用头脑风暴、小组讨论、师生对话等多元互动形式,引导学生全面剖析道德难题,学会换位思考、包容差异,在观点交锋与思维碰撞中深化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提升论证能力与语言表达水平。在此过程中,知识不再是灌输的对象,而是思考的起点、探究的动力。

以“这些东西哪里来”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工业制品溯源”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追根溯源,思考日用品的生产过程。通过小组合作,调查衣食住行等不同领域的工业产品。学生们走访身边的工厂企业,采访劳动者,了解生产流程,体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在展示交流环节,鼓励运用多媒体手段分享调查所得,开展连环问答,让不同小组的发现相互补充,拓宽视野。教师还可设置辩论议题,如“机器换人是否会导致失业”“传统手工艺该如何传承创新”等,组织学生分组论辩,引发深度思考。学生在求同存异中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学会用全面理性的眼光看待问题。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入“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等话题,引导学生比较异同、分析差距,激发爱国情怀与使命担当。在亲身参与的协作探讨中,学生能够领悟工业发展与国计民生的紧密联系,懂得尊重劳动、珍惜资源,树立创新意识与科学精神。

三、实践运用:从认知到行动的道德内化

实践运用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落脚点,重在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转化为现实行动,内化为自觉品质。教师应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如主题探究、志愿服务、劳动实践等,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中,学生能深刻体会道德规范对日常生活的指导意义,增强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同时,行为习惯的养成也需要实践的磨砺,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与反复训练,才能将道德认知真正内化为行动自觉。

“低碳生活每一天”是引导学生关注全球变暖、参与环境保护的生动教材。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碳排放调查”“环保方案设计”“节能减排行动”等环节中,了解气候变化的危害,认识生活方式调整的必要性。比如,组织学生记录一天的生活,调查用电、用水等方面的“碳足迹”,引发反思:平凡的一天也有诸多碳排放,日积月累将带来怎样的后果?再举办“低碳生活小妙招”主题征集,引导学生围绕衣食住行,设计节能减排的行动方案。学校还可开展以“光盘行动”“环保时装秀”“废物利用”为主题的系列活动,组织学生签署“绿色生活公约”,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学会节水、节电、光盘、垃圾分类、拒绝过度包装等环保方式,养成低碳生活习惯。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家校社区联动,邀请环保专家开展讲座,组织参观环保设施,利用环保主题的游戏、绘本等资源,综合运用实践育人路径,让环保理念融入学生生活,外化为自觉行动。

四、结束语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范式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体教育者携手并进,上下求索。“情境创设、协作探讨、实践运用”是基于学生认知规律、道德发展阶段提出的教学路径,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体验、强调互动交流的教育理念。这一范式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更能促进学生内化道德认知,强化法治观念,锤炼高尚品格。在推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我们要立足时代需求,关注学生特点,整合多方资源,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完善创新路径,为学生德法素养的提升保驾护航。展望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老师能够继续深化对情境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希望学生们能够在这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与法治素养,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法治精神的新时代少年。

参考文献:

[1]钟妙红.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创设实践探索[J].基础教育论坛, 2024(16):95-97.

[2]李合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情境创设与效果评估[C]//2024年文化信息发展论坛论文集(二).2024.

[3]杨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有效运用[J].户外装备, 2023(1):406.

[4]林德建.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活动情境的创设研究[J].进展:科学视界, 2023(1):141-143.

[5]臧嫣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情境体验导学法的实施策略[J].求知导刊, 2023(3):44-46.

[6]李静,潘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情境化教学的实践分析[C]//教学质量管理研究网络论坛——创新思维研究分论坛论文集(二).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