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型教育范式,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研究
刘丽明
哈尔滨市虹桥第二小学校 150002
摘 要:小学是塑造学生价值观的关键阶段,而道德与法治课程起着关键作用。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很难完全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深度思考。伴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学习型教育范式也随之出现。其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互动性,注重知识融入生活,给小学道德法治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本研究主要关注如何通过学习型教育模式来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际效果,目标是寻找更为高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道德和法治的学习过程中积累知识、思维拓展和能力提升为他们今后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学习型教育范式;教学实效性
在当前教育持续创新的大背景之下,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正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挑战。如何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有一个真正的认识和内化,形成其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已成为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学习型教育范式是一种高级教育理念,它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精神的激发,重视教学过程的互动与交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该范式可望打破传统教学僵局。下面从创设多元情境,结合生活实例和开展合作活动入手,给学生创造一种主动积极的学习氛围,继而增强教学实效,使道德与法治教育能够真正走入学生心中。
一、创设多元互动情境,搭建道德法治交流桥梁
在学习型教育范式的架构中,互动性无疑占据着核心地位,而创设多元互动情境则是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的关键路径。从教育心理学的专业视角来看,学生绝非被动、孤立的知识接收容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是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者。在多元互动的课堂场景里,以往教师 “一言堂” 的局面被彻底打破,学生从过去被动的听众角色,成功转变为主动参与课堂的主体。在学生群体中,彼此之间的意见沟通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学生有着各自独特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通过相互交流意见,他们能够接触到思考问题的多元角度,这如同打开了一扇扇通往不同思维世界的大门,有效突破了个体原本的思维局限。与此同时,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教师凭借与学生的密切互动,得以精准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以及实际的认知水平。基于这些了解,教师能够及时、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内容和方法更贴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如此全方位的互动,为学生在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上带来了质的转变,推动他们从对知识的浅层认知逐步迈向深度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在思想的沟通和碰撞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储备坚实的理论支持,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1]。
在《我们的学校》教学时,教师精心创设了“校园里的小记者”的互动情境。首先,教师对活动规则进行了详细描述,并合理地把学生划分为若干组,以保证各组之间分工明确,有些学生扮演的是好奇的角色、擅长问问题的小记者们,也有部分是模仿学校工作人员,教师,学生和其他受访者。小记者根据教材内容对采访提纲进行了仔细整理,并就学校教室,图书馆和操场的作用及学校举办活动过程进行了深度访谈。采访的过程中小记者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问题,试图获得更多的丰富的资讯;被采访者也做出了正面的反应并分享了自己的感想。活动最后,各组都做了总结报告,学生都表示不但对学校的布局和运行有深入的理解,而且在沟通和交流中语言表达也更加顺畅和信心,并深切地感受到了该校员工的辛勤劳动,爱校之情溢于言表,使教学实效性明显提高。
二、结合生活实际案例,夯实道德法治认知基础
学习型教育范式一直强调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生活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密切联系。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体系自身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并带有强烈的现实指向性。把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融于教学之中,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学生面对抽象的道德和法治概念,常常难以理解,而生活中的案例却直观而具体,能快速拉近学生和知识之间的关系。通过解剖生活案例,可以使学生清楚地洞悉真实情境下道德准则和法治规则的运行逻辑,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寻求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联系[2]。这一过程既帮助学生建立了一个系统而牢固的关于道德与法治的认知架构,又锻炼了学生把所学内容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了知识学以致用。
小学《做聪明的消费者》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介绍了一个很有代表性的生活中购物纠纷案例。有这样一个案例:小明满怀喜悦地买了一件心仪已久的文具,当他回到家里用的时候,才发现文具出现了严重的质量问题——笔尖坏了,壳破了。小明将文具带回店内向商户索要退货,但商户以种种理由搪塞,坚持货物一旦销售概不退货。教师上课时展示完这一案例之后就会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生热情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团队建议小明应该拿出购物凭证据理力争是因为教材中清楚地提到购物凭证才是维权关键;一些团队认为可以向消协提出申诉,并在第三方力量的帮助下维权。经过热烈的讨论,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消费者所拥有的知情权和求偿权以及其他权益,以后在遇到相似情景时,还能够从容不迫地应用所学知识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明显提高了教学实效性。
三、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凝聚道德法治学习合力
学习型教育范式是以培养学生综合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合作学习活动起决定作用。从教育心理学的维度来解剖,学生认知发展具有个体差异,而在合作学习的情境中,这一差异却转化成优势互补的机会。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特有的思维模式和知识储备,在协作中可以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贡献自己所长。在一起克服困难,达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学生既需要明确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又需要聆听,了解和接受伙伴们的思想,这一过程大大锻炼了交流能力。同时在遇到差异时进行磋商和妥协可以有效地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特别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各种观点之间的沟通和碰撞促使学生以多元视角来审视道德准则和法治规则,从各方面充实自己对于知识的认知,继而提高整体学习成效。
在《我们的国家机构》教学时,教师有条不紊地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首先,教师依据学生的能力、性格等因素合理分组,确保每组都具备多元的思维与能力结构。各小组自主选定一个国家机构,如人民法院、人民政府等。随后,小组成员迅速明确分工,负责查阅资料的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书籍、网络资源等,广泛收集该机构的相关信息;整理信息的成员则对资料进行筛选、分类,提炼出关键要点;负责汇报的学生精心构思展示方式,力求清晰呈现小组研究成果。在讨论环节,学生各抒己见,针对国家机构的职能范围、权力运行机制等问题展开热烈探讨。最终,各小组通过制作手抄报、PPT 演示等形式进行成果展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对国家机构有了透彻认知,团队协作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切实增强了教学实效性 。
结语
总的来说,采用学习型的教育模式,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中,通过创建多样化的互动场景、结合实际生活案例和开展合作式学习活动,可以显著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这些教学策略既有助于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又能锻炼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等。但教育是个持续发展过程,今后还需要继续探索和创新。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关注学生发展需要,灵活应用和优化上述教学方法,使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以学习型教育范式为指导,持续焕发新生机,助力新时代少年全面发展,具备良好道德素养与法治观念。
参考文献:
[1]李玉花.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案例教学现状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24.DOI:10.27757/d.cnki.gmdjs.2024.000337.
[2]刘常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华夏教师,2020,(15):50-51.DOI:10.16704/j.cnki.hxjs.2020.15.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