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电影在高校影视教学中的作用
黎田田
广州大学 广东广州 510006
摘要:爱国主义影视作品是记录和反映中国人民谋求民族解放、复兴与自由幸福的过程中,在各个革命时期的英雄和先进人物事迹的电影。爱国主义电影具有宣扬“爱国”特殊性,除具有经济、文化、历史价值外,还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近十年来爱国主义电影的叙事方式及传播方式逐渐被高校大学生喜爱,高校中开设的影视专业课和鉴赏课属于人文类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价值观及树立正确的个人发展方向的良好教育方式。高校应多维度推广优秀爱国主义影视作品,通过教师的分析和鉴赏,在培养爱国情怀的语境中培养高校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专业素养、拓宽学生艺术视野、提升学生艺术品位。同时也要提升教师推介、讲解爱国主义影视作品的积极性,让其更好的融合到专业科程的教学,更好地发挥红色电影的综合教育功能。
关键词:影视鉴赏;电影;爱国主义情怀;艺术审美
一、爱国主义影视的基本特征
(一)传播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题材影视作品大部分以爱国情怀、民族精神为主题。通过影视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故事矛盾的设计来体现人物的家国情怀,并以此向观众传播优秀的人物思想,传递高尚的爱国价值取向。随着新时代爱国主义电影创作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影视创作者对视听语言的不断探索,我国的影视创作团队积极吸收国际当下影视美学思想以及影视技术提升影视制作水平,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爱国主义影视作品:如电影《抗美援朝》电视剧《功勋》等。大部分爱国主义题材影视都以正能量思想为指导,紧扣家国情怀,以积极向上的故事塑造人物,向观众传播爱国主义人物的思想内核,传递爱国的价值取向。本文将以高校影视课程思政中所讲解的电视剧《功勋》案例为切入点,涉及爱国主义题材影视作品在声音设计、造型设计、镜头设计上的视听语言呈现和创新。
(二)人物形象特点突出
爱国主义题材影视题材作品往往通过英雄人物形象来推动剧情的发展或展示作品的主题。作品中主角和配角的区分较其他类型作品更加鲜明,往往通过主角和其他人物鲜明的外貌、语言、个性特征的强烈反差突出主角人物,通过这些人物典型形象特点来构建作品宏大的爱国主题。传统爱国主义影视剧所塑造的“高大全”的完美英雄人物形象已不再匹配当今观众的审美标准。例如电视剧《功勋》 中更加注重主角人物在微观叙事与宏大叙事的灵活处理,从更多视角和更灵活的方式塑造英雄形象。微观视角:微观叙事视角是,打破英雄与群众的身份壁垒,集中笔墨还原英雄们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与情感问题,并不把功勋人物时时刻刻置于生死关头,以平民化的层面讲述英雄故事。中观视角:具有献身精神的个体英雄中观叙事视角更加注重主角和团队思想交流的描写,以此凸显个体英雄的集体主义精神。英雄主义与集体主义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宏观视角:投身于国家复兴的时代伟人,宏观叙事视角着重呈现英雄在民族解放和复兴中的丰功伟绩。
二、爱国主义影视作品在高校影视教学中的应用与功能
影视专业课程中融入爱国主义影视作品,不仅仅能作为影视学习的案例提高影视专业学生的专业审美能力,更主要是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陶冶其情操,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单一文字的说教难以让学生产生共情,但影视视听艺术,在给艺术学院专业学生带来视听震撼的同时,也会使学生的思想潜移默化地被作品的主题与情怀影响,尤其是爱国主义题材的影视作品,除了其特有的艺术属性之外,还具有弘扬价值观、真实再现历史场景等功能,因此优秀的爱国主义影视作品在课堂上能够起到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和弘扬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双重作用,有着特殊的地位和意义。
(一)高校影视课程现状分析
当今各大高校对影视课程的重视程度逐渐上升, 影视,媒体类课程作为专业课程和课程思政的一个重要部分无论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还是学生反馈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变化。
从课程设置方面看,现阶段对高校的理工科学生开设的通识课程、艺术选修课程或限定选修课程都包含了影视赏析的教学内容,学生人数覆盖率能够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艺术学院和新闻学院开设了专业影视课程,以影片的案例教学为主。
从专业教学内容方面,学校及教师较为重视其广度、深度和覆盖范围。不同的专业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专业条件,设定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艺术学院和新闻学院中影视专业一般较为重视教学内容的深度,课程以实践为主,理论课程为辅。 而综合类院校及其他艺术学科则较为重视课程的广度,课程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以上所有影视相关课程内容的覆盖方面一般会分为中、外影视鉴赏和实践两个大的环节,从而将专业内容融入教学之中。
从教学反馈情况上看,学生对课程中加入影视鉴赏和实践环节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影视艺术属于实践性较强的艺术门类,影视作品的创作往往会涉及很多的学科门类:文学、表演、动画、摄影、音乐、灯光、造型、美术。因此, 可以使不同专业学生可以自己的兴趣点,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但是由于影视作品的类型较为多样,也会出现部分学生对部分题材的影视作品兴趣较弱的情况。首先,深入剖析编剧、美术、视听语言的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审美素养;其次,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多选择新近创作、时代感较强且通俗易懂的影视作品 。从课程设置以及学生反馈来讲,影视课程中融入高校的课程建设方面已经初见成效,在学生群体中其影响范围和受欢 迎程度也越来越高。
(二)爱国主义题材电影在高校课程中的应用
当下中国电影产业高速发展, 各类题材的影视作品数量井喷式增长。同时,随着影视专业课程在高校的普及,影视作品作为教学案例的选择成为重点,其中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要严格地筛选出更适合作为课程思政素材的影视作品。高校中的影视课程除了能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陶冶情操之外还要有思想教化的功能,因此爱国主义电影作品就成为高校影视课程思政中最重要的内容。
爱国主义题材影视作品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影视作品主控思想的分析与解读:分析影视作品剧本的主控思想,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分析剧本的叙事空间和叙事逻辑,体验人物的台词对白,离清剧情中的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功勋》是爱国思想浸润下的总体呈现观念“作为电影艺术中重要的组成元素,美学艺术有着不同于其他传统美学的特点。电影中的美学艺术已不是一种平面的美学艺术,而是更为立体的美学艺术 ; 它已不是一种静态艺术,而更加具有流动性 ; 它已经不是一种独立的艺术,而是容纳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爱国主义影视剧《功勋》在各大卫视频道和头部视屏网站一经播出便收获广泛好评,热度不断攀升,豆瓣评分高达9.1分,在人物构建、叙事方法、审美情趣等方面有较大创新。《功勋》塑造的8 位功勋人物虽然各具个性,都带有爱国主义的共性。他们信仰坚定,热爱祖国和人民,忠于共和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勇于克服共和国历史进程中的千难万苦。《功勋》的剧作主控思想的特点是其坚持了爱国主义、个人英雄主义与艺术性的统一。从剧作创新角度来看,电影力求还原最真实的小人物,每一个细节都精心布置,从而塑造出了爱国英雄人物。例如在分析《功勋》电视剧《无名英雄于敏》单元中,讲述了核物理学家于敏隐姓埋名为中国氢弹理论研究和制造奉献半生的事迹。剧中前半段不仅呈现出于敏废寝忘食地研究氢弹理论,而且细致描写了他处理琐碎的家庭矛盾和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各个侧面, 让处于象牙塔顶端的科学家回归到“凡人”的形象,用百姓日常的视角解读功勋人物,更凸显出平凡中的伟大。在科研中,于敏曾受到上级的审查,质疑他的忠诚和爱国信仰。他也曾因冲向食堂吃饭被同事认为疯癫引起议论,也需要和领导“斗智斗勇”,在科研所的领导面前“胡搅蛮缠”争取科研所多批两个小时的计算机使用时间。 他是家庭生活中的弱者,用数理化理论严密计算却抓不到鱼,在家里找不到户口本,不熟悉医院的买药流程。因为保密工作的需要,孩子出生不能及时回家陪产,让家人承受了不少邻居的闲言碎语。长期出差在外,子女经常寄宿在邻居家中,家里住址变更他也一无所知。让观众看到褪去光环后一个真实而又立体的英雄人物。
②影视艺术本体的解读。观察和解读作品的视听语言,分析演员的表演方式,撰写人物前传,揣摩人物心理,解读演员的表演技巧,推敲人物造型,解构影像的美术创作,感受音乐在影视作品的应用,发现音乐对爱国主义影视作品气氛烘托所产生的影响,感受剪辑节奏,总结剪辑技巧。《功勋》是一部爱国美学思想包裹下的经典作品, 影片注重形式的建构,力求通过场景布置还原共和国初期的艰苦条件,配合声音、景观塑造、镜头调度等视听语言的运用来传递影片中人物的爱国情愫。导演在电影语言运用上作了深入探索和创新,探索过程中还广泛借鉴了国外的艺术理论与技术,为国产爱国主义电影的艺术性表达做了新的尝试。其中镜头的调度方面,导演开创性的在爱国主义作品中手持镜头和长镜头的运用,强化了纪实效果,给观众质朴的情感。同时,影片还极力探索艺术性表达,追求影像的移情作用。片中的美术、声音、镜头等方面均有可圈可点之处,当然影片对于影像本体的极致追求不仅仅是为了视听效果,更重要的是服务于爱国主题思想的表达。正是影片真实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美学思想的运用,才使得影片很好地达到了情感性、审美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③文化背景与社会价值。爱国主义题材的影视作品,取材国家在特定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作品的内容集中表现在特定社会背景下杰出人物为社会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因此,作品用于教学思政的过程中既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又兼具独特的社会价值属性。促使当代大学生在接受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自然的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爱国主义题材的电影在高校影视课程中的功能
高校影视课程主要具备以下几种重要功能:
首先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专业修养;其次能够激发学生发现身边的爱国行为、感受维护祖国利益的美好、创造爱国影视作品的能力、传播积极的思想,观看和分析爱国主义题材的电影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方式,以达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染学生的目的,实现传播爱国正能量的功能,对学生们的思想品格、道德情操、价值观念以及能力素养的培育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通过爱国主义题材影视作品,能够使学生对国家历史发展的革命性事件和标志性人物有更具体的认知。在以往的影视课程中,播放的影片以西方经典电影为主,视听语言、剧作解构、电影美术等都是以西方电影片段作为案例教学进行讲解。现如今学生通过观赏爱国主义影视作品,通过国内场景和事件的还原以及本土演员的生动演绎,必然与历史中的事件与人物原型产生联系,从而激发爱国热情和家国情怀,因此爱国主义主题影视作品在影视课程中属于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例如分析电影《功勋》中的人物,剧中爱国主义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非常立体且生活化,还原了英雄人物生动的日常生活、鲜明的个性。功勋人物是国家英雄也平常百姓,也会经历普通人的平凡和琐碎,也有自己的优缺点和喜怒哀乐,剧中凸显主角来自平凡,才更凸显爱国英雄意志的伟大。剧中具有地域特征的方言贴近人物所处的地理位置、性格等特点,使得该剧的人物传递出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容易得到学生们的共情。同学们通过在英雄和普通人之间的比较中达到了交互融合,实现了自我理想与现实的平衡,即平民英雄。通过《功勋》中本土化接地气、平凡化了的爱国英雄人物,学生们自觉的将人物的爱国情愫赋能到自身,种下爱国英雄人物的种子。
爱国英雄模范人物形象的塑造是爱国主义精神在思政教学中能否成功传播的关键因素,对于人性高光的呈现使人物不仅仅被爱国光环所笼罩,也要让学生体会到真实而深刻地还原人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这不仅在《功勋》中有所体现,成功的主旋律作品在人物塑造上都存在这一共同特点。例如分析《功勋》电视剧《屠呦呦的礼物》片段中,编剧用不少笔墨着力在屠呦呦生活上的无序和人际关系上的“一塌糊涂”:屠呦呦家人和邻居都她对忘带钥匙无法进门的尴尬习以为常;不停打断军代表说话插嘴表达个人意见, 甚至有时还会“唱反调”;积压信件而错过了远到而来的父母的探望……但屠呦呦把自己所有的关注力都投入科研中,对待工作认真严谨。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她相信科学,坚守真理,勇于否定权威, 破天荒的去探索新的药物。当大家忙于搞清查、闹动乱的时候,她却冒着政治危险积极请教被打倒去烧锅炉的专家,公派去四川却留意当地的抗疟疾的药方,为日后研究打下基础。屠呦呦风趣的说的课题组只有“业务派”,这样的优点与缺陷并存的人物形象更加传神细腻,更容易让学生产生移情作用,拉近人物与学生的距离,令学生印象深刻,产生赤诚之心。
除此之外爱国主义影视作品也具备强大艺术专业教育作用。教师分析《功勋》此类作品的过程中,首先可以了解我国影视创作发展的脉络,感叹当下中国影视技术取得的丰硕成果,其次作为视屏教材培养学生创造影视美学的能力,还可以从剧作、视听语言、摄影、表演、造型、音乐、摄影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从不同的专业方向提升学生影视创作的能力。无论从思政育人层面还是影视专业提升层面上分析,爱国主义题材的电影作品在高校影视课程中都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并且在整体课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爱国主义题材影视作品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爱国主义题材的影视作品,最重要的优势是使用用视听语言讲述自鸦片战争以来国家发生的反抗列强侵略的历史事件。因此,通过观看此类影视作品能够使当代大学生对历史事件加深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 其次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都具备很高的艺术价值,观赏作品的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影视鉴赏能力,对当代大学生有着积极的审美趣味的提高。
(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传递社会主义价值观
近年来火爆的多部爱国主义影视作品:《建国大业》《理想照耀中国》《长津湖》《觉醒年代》《我和我的祖国》等都有着宏大的主题,细腻的叙事技巧,从平视的角度而不已英雄化之后的人物开始切入,避免了“假大空”的现象,从而使观众产生移情作用,《功勋》中的故事叙事往往会从一个家庭或者平民的视角来展开叙事,由于《功勋》作品中的主人公和当代大学生的年龄相仿,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共鸣。潜移默化地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传递了正能量。
(二)提升影视审美能力,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艺术素养
影视艺术创作需要较强的综合能力,作品包含了诸多创作部门的配合,爱国主义题材的影视作品对影视创作理念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鉴赏和学习创作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影视创作的各部门去分析,锻炼学生多个创作部门对爱国主义作品进行鉴赏的实践,包含镜头调度、影视灯光、音效音乐、表演和台词等,在分析过程中培养的不仅仅是对影视作品鉴赏的能力,也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通过大量的观看爱国主义影视作品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对当下社会的观察力和审美力。同时爱国主义题材影视也能激发当代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兴趣,通过作品技巧的模仿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艺术化手段,通过中国本土原创的爱国主义影视作品摸索出爱国主义影视创作的成功模式。
四 结语
爱国主义题材的影视作品的思政功能在高校专业和通识教学中逐步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提高专业修养的同时,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学生的国家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怀。影视创作要求的多学科多部门配合的学科性质全面覆盖学生的个体人文修养,审美趣味。因此,爱国主义题材的影视作品在高校影视课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无论是从人文艺术的角度还是课程思政的角度而言都发挥着无法取代的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宇 , 高旭函 . 文化自信视域下主旋律电影的价值及育人实践 [N]. 中国电报 ,2023-11-22.
[2] 张燕 . 大学影视鉴赏 [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3] 董怡辰 . 影视鉴赏课程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价 值探究 [J]. 戏剧之家 ,2022,(30):169-171.
[4] 祝嘉琳 . 电影〈长津湖〉的家国情怀建构 [J].艺术教育 ,2023,(09):159-162.
[5] 陈旭光 . 戴清 . 影视鉴赏 [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6] 李洁超 .“红色经典”影视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J]. 艺术文学,2012(9).
[7] 从明坤 . 新时代红色电影科学内涵与发展历程[J]. 传媒论坛,2022(14).
[8] 罗志峰 . 充分发挥红色电影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 电影评价,2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