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个性化指导策略研究

作者

支文静

苏州工业园区星浦实验中学 215126

英语写作作为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环节,长期受制于统一目标与标准化评价体系。现有教学惯性强调整体进度,忽视个体认知差异,导致两极分化加剧与表达动机衰减。新课程标准对语言运用能力与文化意识的强调,亟需重构写作教学模式。下面将聚焦初中阶段写作差异,通过分层目标设计、过程干预机制、评价反馈体系及环境建设策略,探索个性化指导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方案,旨在为破除写作教学“批量生产”惯性提供方法论支撑。

一、英语写作实施个性化指导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工业化教育模式在写作领域的失效早已成为集体困境,同质化危机的病灶恰在于教学机制的错位,即将写作过程简化为生产线操作,用标准刻度丈量活态语言的生命律动。更需警惕的是,常规教学中愈演愈烈的“沉默螺旋”,如基础薄弱者因惧怕标准化评价带来的耻感而愈发封闭表达欲望,高能力者在机械重复中消耗创作热情。实施个性化指导恰似为写作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其并非颠覆班级授课的共性基础,而是在尊重教学节律的前提下构建多元发展的弹性通道,使写作教育真正回归人性化发展的本质追求。

二、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个性化指导策略的具体构建

(一)分层目标与任务设计

分层目标设定需剥离“同质化达标”的惯性思维。以苏州中考高频主题“文化传承”类书面表达为例:基础层聚焦要素完整,如清晰介绍某传统工艺的存在场所、基本工序、象征意义,核心句型控制在状语从句层面;发展层要求过程描述的动词链精准化,如“拉伸、淬炼、雕琢”替代简单“make”,并补足文化困境的辩证思考;挑战层则引导解构“传承”概念本身,譬如可基于苏式园林的“借景”手法创作隐喻文本,或比较绣娘与 AI 纹样设计的代际对话 [1]。任务菜单需提供并行轨道:选择《一封致外国友人的苏扇工艺指南》的学生可获图文步骤卡支持,而挑战《桃花坞年画消失了吗?》的写作者则需提交田野调查小记。此设计中,教师身份从评分者转变为资源配载员。

(二)过程指导与个体关注

教师应在写作流程中实施差异化的动态介入策略。以“苏州运河治理成效”议论文为例:当学生停留在现象描述阶段时,教师需引导其构建“污染源识别、治理技术分析、社会影响评估”的三级逻辑链,通过提供分类图表工具帮助建立因果关系 [2]。对于论据单薄的学生,即时调取不同治理阶段的水质监测报告与居民访谈实录,补充具体事实支撑。针对逻辑衔接薄弱的文本,明确标注过渡缺失的段落节点,提供“问题类型、解决措施、效果验证”的过渡句模板库供选用。在小组协作环节,根据认知特点分配专项任务:安排观察力强的学生负责论据核实,逻辑型学生主导结构优化,表达型学生完善语言润色。每日课堂设置固定时段收集个体疑问,采用分类登记机制,如标注“术语翻译”、“结构修正”、“文化概念解释”等类别,教师依据问题类型整合为微课资源,次周进行定向指导,同时提供延伸阅读材料深化理解。

(三)精准反馈与评价发展

反馈需建立分层评价标准与可操作的改进路径。如针对评弹主题写作,基础层学生应获得具体语言替换建议:如在 "soft and beautiful singing" 处标注“建议使用专业术语 vocal range 或 melodic variation”,同时附音频链接供对照学习。发展层反馈聚焦逻辑漏洞修补:当学生提及观众流失却未分析因果时,直接在文本空白处插入问题框架:“剧场数量减少如何影响演出机会?”,要求补充调查数据支撑。挑战层评价采用双维度批注:左侧栏核查论证链条完整性,如判定“保护资金不足”观点是否具有政策依据,右侧栏提供学术化表达升级方案。构建个人写作发展档案时实施三级归档:首次修订稿记录原始问题类型编码,二次修改稿跟踪具体改进项,独立设立的“进步案例页”专项收录如 "museum curators should be time travelers" 等典型创造性表达。每季度生成个体错误热力图与优势特征分析报告,作为调整教学方案的实证依据[3]。

(四)资源利用与环境创设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需开发阶梯式资源系统。实体教室设置两个固定功能区:写作范例墙展示中考真题优秀答卷,特别标注其中处理本地文化术语的具体方案,例如将“古桥”译为"historical bridges" 而非直译名称;写作过程墙分步骤呈现学生作文修改实例,如初稿使用简单句 "many visitors" 经三次修改变为 "culturally curious tourists" 的完整迭代轨迹。数字平台建立分类资源库:描写训练专栏提供本地地标的多角度实拍视频及配套描述词汇表,论据支持专栏汇总文化保护政策要点与调查数据摘要。设置定期辅助活动:每月开展匿名草稿互评课,学生分析他人初稿时需填写结构化建议表;每学期组织跨形式表达实践,允许采用访谈记录、数据图表等非传统文本完成写作任务。资源管理执行明确规程:教师按教学单元更新范例墙内容,双周审核数字资源有效性;建立学生反馈通道收集使用问题,作为优化调整依据。

结语:

综上所述,个性化写作指导的本质在于将教学视角由“文本生产线”转向“生命经验的出口”。分层目标设计消解统一尺度的压迫感,过程干预赋予个体写作路径可见性,精准反馈使语言成长具象化,环境创设最终让写作回归思想表达的初心。教师角色由此完成从评分员向过程分析师、资源策展人的双重跨越。这一转型既是破解写作教学瓶颈的现实选择,更是回应数字时代教育人文诉求的必然探索。

参考文献:

[1] 肖西梅 . 依托支架教学培养初中生英语写作素养的实践探索 [J]. 英语广场 ,2025(6):121-124.

[2]唐旭.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个性化指导策略研究[J]. 课堂内外(初中版),2025(12):89-91.

[3] 叶晶晶 . 基于语块理论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行动研究 [J]. 英语教师 ,2025,25(11):81-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