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学习视角下初中化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实践研究
王鹏飞
淮南市第二十五中学 安徽淮南 232052
摘要:本文以初中化学课程为载体,结合项目式学习(PBL)模式,探索化学学科知识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路径。通过设计生活化、实践性的化学项目任务,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化学知识,培养劳动技能与价值观,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初中化学;项目式学习;劳动教育;学科融合
引言:
新时代教育强调“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在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实验操作、仪器使用、数据记录等劳动技能,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团队协作的劳动精神以及认识化学对社会贡献的劳动价值观,为劳动教育提供了天然载体。项目式学习(PBL)注重真实情境中的实践能力培养,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驱动性问题引导项目开展, 强调合作探究、动手实践与成果展示,与劳动教育的“实践性”高度契合。
一、融合实践策略
1.生活化情境
化学知识源于生活,劳动教育也应贴近学生的实际经验。项目设计应选取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问题,如:食品化学(发酵、保鲜)、环境化学(水质检测、空气污染)、材料化学(塑料回收、清洁剂配制)等。 再如:“家庭厨余垃圾变废为宝——制作环保酵素”学生利用果皮、菜叶等厨余垃圾,通过发酵制作环保酵素,用于清洁或肥料,既学习有机化学知识,又体验资源循环利用的劳动价值。
2.劳动实践导向
项目任务必须包含可操作的劳动环节,如实验操作、手工制作、种植养护等,让学生真正“动手做”,而不仅仅是理论学习。如:正确使用各种实验仪器,制作肥皂、简易净水器,利用化学知识调节土壤酸碱度,种植耐酸碱植物等。
3.跨学科整合
化学与生物、物理、地理等学科结合,拓展劳动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如:“校园池塘水质检测与净化”(化学+生物+环境科学)
二、融合实践案例设计
案例一:“校园环保卫士——自制酸碱指示剂与土壤改良实践”
1、驱动性问题:
如何利用厨房废弃物(如紫甘蓝)制作酸碱指示剂,并改良校园酸性土壤?
2、实施流程:
(1)知识学习:学习酸碱指示剂原理、土壤pH值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2)劳动实践: 分小组完成各自的项目任务
第一组:动手制作紫甘蓝指示剂(切碎、浸泡、过滤等劳动操作);
第二组:检测校园不同区域土壤的酸碱度;
第三组:利用草木灰等天然材料改良土壤,种植耐酸碱植物。
(3)成果展示:各组选派代表汇报劳动实践过程及成果,同学们共同撰写实验报告、制作环保宣传海报。
3、劳动教育渗透点:
(1)实验仪器的规范使用(劳动技能);
(2)团队分工合作完成种植任务(协作精神);
(3)理解化学对农业生产的价值(劳动价值观)。
案例二:“绿色化学小工匠——手工皂制作与废油回收利用”
1.驱动性问题
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食用油(如煎炸油)直接倒入下水道会污染环境,如何通过化学方法将其回收利用,制作成环保手工皂?
2.化学知识目标
(1)理解皂化反应(油脂+NaOH→肥皂+甘油)。
(2)学习酸碱中和、乳化作用等概念。
3.劳动教育目标
劳动技能:
(1)安全使用氢氧化钠(NaOH)进行皂化反应。
(2)掌握加热、搅拌、模具成型等手工制作技巧。
劳动态度:
(1)培养环保意识,理解废物利用的社会价值。
(2) 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分组实验、分工操作)。
三、效果与反思
1.成效分析
(1)学生反馈:90%的学生认为项目“有趣且实用”,劳动参与感显著提升。
(2)学科成绩:实验操作题正确率提高15%。
2.反思与改进
(1)需加强劳动安全教育(如化学品使用规范);
(2)项目时长需进一步优化,避免占用过多课时。
结论:
化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通过项目式学习能够实现“1+1>2”的效果,既深化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其劳动素养。未来可开发更多与化学相关的劳动项目,进一步拓宽教育边界。
参考文献:
[1]孙捷.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化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实践与思考[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4,(01):84-85.
[2]李燕,刘江涛.劳动教育融入初中化学教学的典型案例——“制作简易海水淡化装置”项目式学习[J].化学教学,2022,(12):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