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初中生物学生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张家军

山东省淄博市基础教育研究院 山东淄博 255000

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伴随着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和心理上的自我探索。在这一时期,及时、科学、系统的生理健康教育对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变化、养成健康行为、树立积极人生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和《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均明确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强调其重要性。

初中生物学课程内容涵盖了人体的生殖、消化、呼吸、循环、神经、泌尿等各大系统,这为开展生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学科载体和知识基础。2022 年版新课标更是将“健康生活”作为态度责任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引导学生“关注身体生理和心理健康,认同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然而,审视当前教学实践,生物学中的生理健康教育部分常常被简化为器官结构名称和生理功能的机械记忆,其深层的健康意涵和育人价值未能充分彰显。如何超越传统的知识讲授,将生物学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认同并践行的健康素养,是当前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探索基于生物学学科的生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并分享行之有效的实践策略。

一、初中生物学生理健康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1. 教学内容碎片化,缺乏系统性整合。 人体生理知识分散在不同章节(如七年级下册的“人体的营养”、“人体的呼吸”、“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等),教学中若仅按教材顺序分点讲授,容易使学生获得零散的知识点,难以形成“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系统观念,也无法深刻理解各系统健康与整体健康的关联。

2. 教学方法传统单一,体验与互动不足。 教学多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模式,辅以图片或视频观看。对于如“生殖系统”等敏感话题,部分教师可能采取“一语带过”或让学生自学的方式。缺乏情景模拟、主题辩论、项目式学习等能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和情感体验的活动,导致教学效果停留于表面。

3. 价值引领模糊,知识与行为脱节。 教学往往侧重于“是什么”(What)和“ 为什么”(Why),而弱化了“ 怎么做”(How)和“ 为何要做”(Whyimportant)。例如,学习了呼吸系统的结构后,未能有效引导学生深刻反思吸烟行为对肺泡和健康的毁灭性影响,并做出拒绝吸烟的承诺。知识未能有效转化为坚定的健康信念和自觉的健康行为。

4. 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勇气有待提升。 生理健康,特别是性健康教育,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和心理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部分教师自身知识更新不及时,或因传统文化观念影响而感到尴尬、难以启齿,缺乏从容、科学、正面引导学生探讨相关话题的能力与勇气。

二、生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构建与实施策略

针对以上困境,我们构建了“知识整合 - 情境体验 - 价值内化”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旨在实现知识习得、能力培养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

策略一:以核心概念为统领,深度整合教材内容

打破章节壁垒,以“健康”为核心主题,对散落的知识进行结构化重组,设计单元主题教学。示例单元:“健康生活的生物学基础”

整合内容:融合“人体的营养”(消化系统)、“人体的呼吸”(呼吸系统)、“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循环系统)、“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泌尿系统)等相关章节。

核心问题:“如何为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提供养料和氧气,并清除废物?”

素养目标:

生命观念: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观念。

科学思维:分析不良生活方式(如高脂饮食、吸烟、久坐)如何影响各系统功能。

探究实践:设计实验探究不同食物中的能量、测量运动前后的心率等。

态度责任:制订并承诺执行一份个人健康计划书。

策略二:创新多元化教学方法,强化情境体验与互动

创设真实或模拟的情境,让学生在体验、探究和互动中主动建构知识,形成深刻感悟。

案例教学法:引入“小明的一天”案例,分析其不吃早餐、爱喝碳酸饮料、长时间玩手机等行为,讨论其对消化、骨骼、视力等方面的影响。

项目式学习(PBL):开展“为家庭设计一周健康食谱”项目,学生需综合运用营养学、消化系统知识,并进行成本核算和营养搭配讲解。

角色扮演与辩论赛:针对“青春期身心变化”主题,组织“我是身体解说员”活动;就“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利与弊”开展辩论,提升理性决策能力。

模型制作与实验探究:制作呼吸运动模型、心脏模型;测定不同蔬菜中的维生素C 含量等,化抽象为具体。

策略三:强化生命教育与情感价值观的正面引领

将生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情感教育、性道德教育紧密结合,培养学生

尊重生命、关爱自我与他人的态度。

正面解读,科学引导:在讲授“人的生殖”时,以科学、严肃、美好的态度,讲述新生命的孕育和诞生过程,强调生命的奇妙与珍贵,引导学生感恩父母,敬畏生命。同时,普及青春期卫生保健知识,预防性侵害。

情感共鸣,价值澄清:在学习“神经系统与激素调节”时,探讨情绪产生的生理基础,教授学生如何科学管理压力、调控情绪(如呼吸调节法、积极运动等),将生物学知识与心理健康维护有机结合。

社会责任感培养:链接“传染病和免疫”知识,引导学生不仅关注自身免疫健康,还理解接种疫苗的社会群体意义,培养公共健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实践案例:以“呼吸系统与拒绝吸烟”为例

1. 教学目标:

(1)说明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概述肺泡与气体交换的过程。

(2)通过分析数据,阐明吸烟对呼吸系统的危害。

(3)认同不吸烟的健康生活方式,并能为劝阻吸烟行为提供科学论据。

2. 教学过程与实施:

情境导入(体验):让学生捏紧鼻子、屏住呼吸 30 秒,分享感受,体验呼吸的重要性。

探究学习(知识):利用模型和动画,学习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原理。

数据分析(价值引领):呈现“健康吸烟者与不吸烟者肺部X 光片对比图”、“肺癌发病率与吸烟关系的流行病学数据”。小组讨论:香烟中的焦油、尼古丁等物质如何破坏肺泡的结构和功能?

角色扮演与深化(内化):开展“模拟劝烟”场景,一名学生扮演吸烟家长,其他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有理有据地进行劝说。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沟通技巧,从“为你好”的健康角度和“爱家人”的情感角度出发。

承诺与延伸(行为):全班共同设计“清新肺叶,拒吸第一支烟”的宣传海报,并签署承诺书,将学习成果转化为行动宣言。

四、总结与反思

在初中生物学中有效开展生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而富有意义的工程。它要求教师从“经师”转变为“人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滋养生命。本文提出的“知识整合 - 情境体验 - 价值内化”模式,强调通过内容重组、方法创新和价值渗透,打通知识学习与行为养成的通道,使生理健康教育真正“入耳、入脑、入心”。

实践表明,这种融合式的教学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帮助他们建立系统化的健康知识体系,并有效促进其健康行为的养成。未来的挑战在于,如何进一步细化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健康素养提升程度进行科学评估;同时,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和心理建设,提升其开展深度生理健康教育的胜任力与自信心,共同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 2030n 规划纲要[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2016.

2] 刘文利. 儿童性教育学[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3] 刘恩山.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第三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