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朋辈辅导员队伍建设对策研究

作者

董博 褚淑美 耿玲玲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保定 071000

摘要:朋辈辅导将同辈之间相似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作为活动开展优势,能够充分发挥大学生朋辈群体对新生的教育和领航作用,帮助新生尽快融入大学、适应转变。针对朋辈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自身定位模糊、培训形式单一、考核制度缺位等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校,朋辈辅导,队伍建设

一、朋辈辅导的发展现状

朋辈,即“朋友”和“同辈”。朋辈之间有较为相近的价值观念、经验、共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具有年龄相近或者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朋辈辅导是基于朋辈之间相似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将其转化为朋辈辅导活动开展的优势,并将朋辈关心的话题,朋辈群体易接受的活动形式作为切入点,提高辅导活动的成效,促进价值观念、知识和技能的传递。通过朋辈辅导机制,高年级优秀学生成为新生学业上的引导者、生活上的帮助者和工作上的指导者,可以有效发挥大学生朋辈群体对新生的教育和领航作用,也为帮助新生尽快融入大学、适应转变、促进成长起到了关键作用。

朋辈这一概念始于20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由于心理问题引发了许多社会危机,美国心理专家提出通过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1970年美国创立“学业成功计划”至今,美国教育中朋辈互助模式被广泛运用。我国的朋辈辅导起步晚于美国近三十年,近年发展速度较快,目前大部分高校已基本建立朋辈辅导员队伍,这支队伍逐渐承担起分担咨询辅导工作、扩展辅导效果等作用,成为以关注大学生成长为核心,具备心理危机识别能力与沟通技能的新型优秀大学生群体。

二、朋辈辅导员队伍建设现存问题

但高校在朋辈辅导建设过程中,普遍出现在制度建设、实施过程、育人效果等方面陷入困境。根据对河北省五所高校朋辈辅导员的调查显示,31.82%的新生表示朋辈辅导对于自身的大学生活几乎没有帮助,40.91%的新生认为辅导员没有给自己带来有效的帮助。由此可见新生对于朋辈辅导活动和朋辈辅导员的评价尚未达到预期效果。

(一)自身定位模糊,身份转变方向趋向多元

朋辈辅导员对自身朋辈身份认识不够,自身朋辈意识不强,导致朋辈辅导工作性质欠缺,朋辈辅导员自身定位模糊不清。许多高校将朋辈辅导员看作一支志愿服务队伍,缺乏统一管理、统一培训,没有明确朋辈辅导员在大学教育中的位置,这成为了朋辈辅导员这一群体未能受到重视的直接原因,朋辈辅导员更像是独立与学校——新生体系外的第三主体,以工作努力与情感维系展开工作。

(二)培训形式单一,缺乏专业性适配度不高

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建立完善的朋辈辅导员活动制度体系,朋辈辅导员主要由与新生年龄最相近的大二学生担任,此前也是新生的大二学生几乎没有过类似的活动经验,同时刚从新生过来的他们本身也存在许多问题和盲区;虽然接受过相应培训但活动效果欠佳。由于部分学校对于朋辈辅导员队伍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人员招募后学校培训投入不够,培训形式单调,培训内容未能与时俱进,缺乏对当下朋辈辅导工作的适配,培训实效难以达到预期,进而导致队伍整体工作能力停滞不前,朋辈辅导员能力不足,与新生实际需求有着较大差距。通过调查,我们发现20%的朋辈辅导员没有接受过相关培训,7%的朋辈辅导员则认为已不需要培训。

(三)考核制度缺位,朋辈辅导工作缺乏保障

朋辈辅导员开展朋辈辅导的过程、时间、形式都是较为自由的,也造成辅导过程难以监督,往往只有参与者知道活动内容并且不同朋辈辅导员开展的活动各不相似。从调查所得的关于朋辈辅导活动的开展次数存在较大差异。朋辈辅导员的考核制度在缺少激励制度的同时,也缺乏对不合规情况的惩处措施,给挂名、弄虚作假提供可操作空间,朋辈辅导工作实效易打折扣。当前朋辈辅导结果主要靠朋辈辅导员的一腔热血、责任心和较为松散的考核方式来维持,缺乏对于朋辈辅导员的激励制度。

三、加强朋辈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发挥榜样引领,明晰朋辈辅导角色定位

学校应邀请专业的社工教师、心理咨询老师进行岗前培训,或者邀请上一届优秀朋辈辅导员分享辅导经验,让新一届朋辈辅导员在专业老师的教育和优秀榜样的引领下,更好的明细,个人的定位,避免角色定位模糊。同时结合绩效考核结果选拔优秀朋辈辅导员,收集整理个人事迹,归纳优秀朋辈辅导员的共同品质,线上线下相结合加强榜样宣传,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做好朋辈辅导工作。

(二)强化组织引导,完善朋辈辅导培训体系建设

调研当中发现,很多高校缺少朋辈系统化培训,甚至有的高校忽略了此项工作。对此,应该有目的性的培训,确保每一位朋辈辅导员接受过专业培训,从语言沟通技巧、组织能力、共情能力等多方面展开培训,推动后期工作的开展。搭建平台加强朋辈辅导员间的交流,进一步形成社会支持,在沟通交流中针对朋辈辅导员遇到的问题提出建议和鼓励。联合开展活动,进一步促进各院系学生的交流,提升活动的效率营造活动开展的良好氛围。

(三)完善长效机制,建立严格的考评制度

由于朋辈辅导周期较长,且主体二元化,容易出现消极怠工和敷衍塞责的情况,因此建立绩效评估和监督机制成为必要。朋辈培训不应该是单纯的“满堂灌”,应该要建立朋辈考评制度,促使朋辈辅导员结合测试效果审视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有目的性的进行自我提升,提高核心能力。一方面应该要建立起完善的绩效评估机制,通过朋辈辅导活动开展数量、质量、新生反馈满意度、朋辈互评、活动总结报告质量等多方面对朋辈绩效进行评估。另一方面,应该要建立起完善的监督机制,院系和学校学生处应该不定期抽查朋辈辅导工作,了解朋辈辅导开展现状。

参考文献:

[1]刘延超,王威威.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与朋辈心理辅导的互动策略[J].才智,2022(08):88-90.

[2]宋琳婷.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1(12):28-29.

[3]张旭.朋辈教育管理模式下的大学新生学业辅导机制[J].文教资料,2020(18):203-204.

[4]杨宏敏,孙娜.高校朋辈团体辅导在新生人际调适中的应用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02):174-175.

[5]刘贝贝,代永建,谷小军.“四位一体”朋辈辅导模式在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应用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9(28):38-39.

[6]陈翠苗.学长导师制: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朋辈模式探究[J].青年与社会,2019(05):196-197.

华北电力大学‘长城计划’专项资金资助。

课题来源:“华北电力大学‘长城计划’专项资金”

课题名称:互助与自助视角下高校朋辈辅导员角色定位与工作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