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美育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的结合途径研究
张瑶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21004
摘要:高校美育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审美情趣、文化修养和艺术素养的重要环节,承载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挑战,高校美育教育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方面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基于此,本文对当前高校美育教育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现状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高校美育工作的改进提供参考与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美育教育;传统文化传承;结合途径
引言
新时期,为了响应党、政府的要求,全社会都十分关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大力提倡、弘扬中华审美教育的精神。高校美育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继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中华审美精神方面,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目前,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育教育资源,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学教育的逻辑、价值和路径,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美育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而且可以为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美育教育机制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大学生美育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的结合意义
(一)增强文化自信,弘扬民族精神
在全球文化交流的浪潮中,保持和增强文化自信,是维系民族身份、促进文化繁荣的重要基石。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价值,为高校美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美育课程与实践,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并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种文化自信,不仅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更是面对多元文化冲击时保持独立性和创造性的重要力量。同时,传统文化的弘扬,也是民族精神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体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丰富美育内容,提升审美素养
美育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鉴赏力和创造力。然而,传统美育课程往往侧重于西方艺术体系的介绍与学习,忽视了本土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将传统文化融入美育教育,可以极大地丰富美育课程的内容与形式。从古典诗词的韵律美、书画艺术的意境美到戏曲舞蹈的程式美,传统文化中的美学元素层出不穷,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审美体验。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学生能够逐步建立起对传统文化的审美认知体系,提升审美素养,形成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品位。这种审美素养的提升,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更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提升生活质量。
二、大学生美育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的结合困境
(一)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度下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冲击,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度逐渐下降。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传承,导致一些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了疏远感和陌生感。这种认同度下降的情况反映了传统文化在当代高校美育中面临的困境,也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传统文化传承教育资源不足
传统文化传承教育资源的不足也是高校美育中面临的挑战之一。传统文化传承需要丰富的资源支持,包括资料、场馆、专业人才等方面的支持。然而,当前一些高校在传统文化传承教育资源方面存在不足,制约了传统文化在高校美育中的传承和发展。
(三)教育体制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负面影响
首先,教育体制下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可能限制了传统文化在高校美育中的传承。传统文化课程可能被压缩和边缘化,而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应试科目上,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难以得到充分保障。其次,教育评价体系的功利化也影响了传统文化传承。学生和教师更多关注分数和绩效,传统文化的教学和传承容易被忽视,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支持。
三、大学生美育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结合的内在逻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几千年的不断探索中逐步发展起来的,而美育是中国文化的血液,它是中华民族的美学特征和美学心态的延续,它包含了“天人合一,安民富民”的核心思想。“自强不息,崇德向善”的传统道德内涵,“文以载德,以文化人”的宝贵和多元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在这些思辨哲学、道德理念中,都蕴藏着丰富的美育资源与美育形态,为高校美育学教育提供了一片沃土。
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已经意识到美育教育对塑造人的道德品质、完善人格的重要性。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孟子相继提出了“以诗为兴、以礼为立、以乐为成”的美育教育理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美育教育理念。至西汉时,《乐记》中有“乐,通伦理者也”的记载,可见美育教育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美育是一种艺术和道德相结合的教育,它除了传递美育理念和情感之外,还包含着一种深刻而浓厚的中国传统美德,一种对国家、社会、生活的热爱,这一切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所以,千百年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美育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默默地承担着文化传承的任务。
大学生美育教育与中华优秀文化的内在逻辑、目的特征是紧密联系、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具体表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涵的丰富美育资源、美育形态和美育追求上。它能丰富高校美育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因此,在加强高校美育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对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美育教育资源与美育形态进行深入地发掘,从而使高校美育教育更好地发挥其美育教育的作用,丰富高校美育教育的内涵,提高高校美育教育的生命力。
四、大学生美育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的结合途径
(一)优化美育课程体系,科学设定美育培养目标
在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教育的实践中,首要任务是优化现有的美育课程体系,确保传统文化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要求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既要保留传统美育课程中的经典内容,又要适时引入与传统文化紧密相关的课程模块。同时,科学设定美育培养目标,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为重要指标之一,明确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应达到的知识水平、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等具体要求。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和科学设定目标,确保传统文化在美育教育中的有效融入和深入传播。
例如,学校在《美术鉴赏》课程中,创新优化美育课程体系,结合学情重构内容,涵盖美学、艺术史论、鉴赏及实践等。特别注重中国绘画鉴赏,展现中华文化魅力。科学设定美育目标,通过“三趣”激发兴趣、享受乐趣、感悟妙趣,以及“四有”教学理念,融合思政、线上线下教学、活动互动与实践课堂,全方位提升学生德育、美育、信息技术能力、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
(二)加强美育活动实践,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提升美育教育效果的关键。在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加强美育活动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包括组织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为学生提供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同时,鼓励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创作与传承项目,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学到传统文化的知识和技能,更能在参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形象,保持自己独立的一条必由之路。由此,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织和管理,加强对学校美育工作和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工作,努力建立和完善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有效运行的推动机制。
参考文献
[1]孙甜甜,王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J].文化产业,2023(1):4.
[2]郭凤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及实现路径探究[J].汉字文化,20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