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工科视域下课程思政融入就业指导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作者

李振 石建徽

阜阳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安徽阜阳 236000

摘要:在新工科建设蓬勃发展下,就业指导课在传授学生求职技能的同时,更需融入课程思政,以培育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工科人才。通过悉心培育学生心怀天下的责任感和严谨敬业的职业素养,提升其就业竞争力。本文探讨课程思政融入就业指导课的实施路径,如加强理论研究、注重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搭建多元课程资源与实践平台等,以此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增强其就业核心竞争力,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人才。

关键词:新工科;课程思政;就业指导;实施路径

0 引言

随着新兴科技的迅速发展,新工科建设成为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旨在培育复合型、创新型工程人才,满足新兴产业需求。高校就业指导课作为学生职场引航课程,在新工科背景下,内涵与功能亟待拓展。而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融入就业指导课意义重大。它既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与价值观,激励其服务国家战略,又能提升育人实效,培养德才兼备的新工科人才。然而,目前该领域的融合实践存在诸多问题,如思政元素挖掘不足、教学方法传统、评价体系不完善等。本文聚焦于如何拓宽课程思政在高校就业指导课中的实施路径,为培育有家国情怀与卓越能力的新工科人才助力。

1 强化课程思政理论研究

课程思政融入就业指导课,需强化课程思政基础,深挖思政内涵,筑牢实施根基。在深化课程思政概念、目标等层面的同时,明确在就业指导上的作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国情,研究学科知识与思政教育融合路径,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从理念、方法创新入手,构建契合时代与就业指导需求的理论框架。借鉴国内外经验,打造特色实用体系,涵盖目标、内容、评价等,为课程提供全面指导。积极开展学术研讨,组织业内专家共同探讨理论与实践问题,鼓励任课教师积极参与,提升理论高度与实践成效,完善理论体系。

2. 着力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启发式教学与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职业道德观,提升综合素养与就业竞争力。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其思考与创造潜能,在就业指导课中,促使学生思索职业难题,感悟职业道德重要性。

通过自主探索解决实际困境,深化对个人、社会与职业规范的认知,树立正确职业观,锻炼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与道德观,注重培养爱国情怀与责任感,明确使命。同时,提升学生人际交往与团队合作能力,为职业发展创造机会。就业指导课上,邀请专家分享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践行职业道德。鼓励学生参与实践与志愿服务,培养责任感,树立良好职业形象。

3 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资源和实践平台

在新工科发展浪潮下,搭建多元化课程资源与实践平台,是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支撑,有助于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

3.1 丰富内容,夯实就业根基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构建,需聚焦学生职场适应与就业拓展,从理论与实践交汇处出发,提供丰富多元的指导内容。由基础就业技能的培养到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就业底气。

3.2 拓展渠道,汇聚多方资源

积极开拓就业渠道,与企业、行业协会、就业中心等紧密合作,共享就业信息、招聘渠道等资源。搭建在线学习平台与网络社区,为学生提供及时、广泛的就业资讯与交流空间,与外界紧密对接,学生能敏锐洞察市场变化,提前谋划职业发展。

3.3 打造平台,积累实战经验

为使学生获取真实有效的就业经验,应与企业深度合作打造实践平台。通过签订实习协议、组织实地考察、开展职业体验活动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各行业工作环境与职业要求,积累实战经验,拓宽职业视野。

4 强化师资培训,推动课思政融入就业指导课中

加强就业指导教师思政教育能力培训,提升其教学水平,是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就业指导课的关键。通过系统培训,教师能将思政内容有效融入课程,助力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与职业观。

4.1 提升思政理论素养

对就业指导教师强化思政理论培训。高校可组织专题讲座、研讨会,引导教师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精准掌握思政教育核心与方法。鼓励教师参与思政教育研究,投身思政相关项目研究,提升理论与教学水平。

4.2 培养实践教学能力

着重培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丰富其实践经验。组织教学观摩与研讨活动,让教师学习先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参与各类社会实践,了解职场环境与需求,积累实践案例与教学资源,不断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4.3 建立教师激励机制

构建科学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参与思政教育的积极性。高校可设立教学奖项、提供科研资助,鼓励教师投入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将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纳入其中,以工作成效作为教师晋升、评聘的重要依据,推动课程思政在就业指导课中的深度融合。

5 结论

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就业指导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就业指导课,耗时长久、过程复杂,离不开全社会携手努力与支持。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课程思政与就业指导课的深度融合与发展,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未来,我们需要继续深入探索和实践,不断完善和优化课程思政与就业指导课的深度融合模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黄荟森.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实践总结[J].就业与保障,2024,(12):49-51.

[2]付海东,吴玉红,刘漫中.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通识教育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例[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4,22(06):33-36.

[3]贾花萍,刘军,李云飞,等.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思政多路径渗透融合研究[J].计算机教育,2024,(02):106-111.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S20231037106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