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助力留守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实践研究—以艺梦初心公益舞蹈项目为个例研究》
任雨洁
四川文理学院 四川 达州 635000
(基金项目:2024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202410644106X)
摘要:本研究聚焦于艺梦初心公益舞蹈项目,深入探讨舞蹈对留守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助力作用。尽管有关舞蹈对身心发展积极影响的部分观点已得到艺定证实,但本实践研究仍具独特价值。通过对参与该项目的留守儿童进行观察、问卷调查及访谈分析等,详细阐述了他们在身体素质、心理健康、社交能力以及艺术素养等多个方面所发生的显著变化。揭示了舞蹈通过身体运动、情感表达等促进发展的独特机制。此外,还总结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面临的挑战,为今后开展类似的公益活动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参考,旨在推动舞蹈在关爱留守儿童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并不断优化相关实践。
关键词:舞蹈 留守儿童 身心发展 公益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根据最新的数据,截至2023年,我国留守儿童的数量已降至902万人。这一数字相2012年的2200万人有了显著下降,显示了我国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上取得的进展。随着县域城镇化的推进和教育基础设施的完善,留守儿童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然而,留守儿童的数量依然庞大,需要继续关注和采取措施,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福祉。这些孩子因为父母外出工作而留在家乡,面临着教育资源匮乏、心理健康问题以及缺乏家庭关爱等多重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有效的干预措施,以促进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认识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同时民政部联合14部门印发《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方案》,目标是到2026年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精神素养明显提升,以儿童需求为导向的关爱服务工作更加精准高效。“艺梦初心公益舞蹈”项目正是在这样的社会需求下应运而生,旨在通过舞蹈教育和表演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自我表达和社交的平台。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艺梦初心公益舞蹈”项目在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方面的实践效果,分析其成功要素和存在的挑战,以此为类似公益舞蹈项目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深入探究舞蹈在助力留守儿童身心全面发展方面的实际效果和作用机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实证研究,明确舞蹈训练对留守儿童身体素质的提升作用,如身体协调性、柔韧性、耐力等方面的改善情况。其次,分析舞蹈活动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包括减轻孤独感、焦虑感,增强自信心、自尊心,以及改善情绪调节能力等。再者,考察舞蹈在促进留守儿童社会交往能力方面的成效,如提高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同时,研究舞蹈对留守儿童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效果,包括对音乐感知、舞蹈欣赏和创作能力的提升。最后,基于实践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优化和推广以舞蹈为手段的留守儿童关爱项目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以更好地满足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需求。
2. 项目概述
2.1 项目简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务工,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这些孩子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面临心理健康问题、教育资源不足等多重挑战。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能够锻炼身体、提升艺术修养,还能帮助孩子们建立自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因此,开展留守儿童舞蹈教学志愿服务项目,对于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弥补教育资源不足具有重要意义。项目通过把高校优质资源和留守儿童问题结合起来,整合资源,形成优势互补的良性循环。该项目通过对舞蹈专业的大学生队伍进行培训,培训好的大学生输送到各社区及乡镇进行社会实践,然后通过整合高校大学生队伍、各艺术培训中心来扩展市场,对留守儿童学校、乡镇文化站的留守儿童进行公益帮扶。
2 .2项目特色
(1)、关注弱势全体
本项目首先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深切关注。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面临着教育、心理、情感等多方面的挑战。通过舞蹈志愿服务,为留守儿童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平台,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怀。
(2)、促进文化融合
舞蹈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具有独特的跨文化和跨地域的特点。通过舞蹈志愿服务,不同地区的留守儿童有机会接触到不同风格的舞蹈和文化,从而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包容和多元的成长环境。
(3)、创新教育模式
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技能的培养,而舞蹈志愿服务则更加注重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需求。通过舞蹈的学习和实践,孩子们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发展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2.3 项目实施细节
(1).师资配备
项目招募了一批舞蹈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教学工作,为孩子们提供舞蹈教学的指导(2).课程设置
①.课程根据留守儿童的年龄和舞蹈基础进行分层设计。
②.对于初学者,设置了基础舞蹈训练课程,包括基本的舞蹈姿势、步伐和节奏感培养等。
③.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孩子,开设了进阶课程,如民族舞、现代舞等不同舞种的学习,提升他们的舞蹈技能。
④.除了舞蹈技能训练,还融入了舞蹈文化知识的讲解,让孩子们了解舞蹈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3).教学模式
①采用小班化教学,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确保教师能够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情况。
②课堂教学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通过游戏、小组竞赛等方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③定期组织舞蹈排练和表演活动,为孩子们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表现力。
4.时间安排
①.每周安排固定的舞蹈课程时间,通常为1节课,每节课1.5小时。
②.充分考虑到孩子的课余时间和学校的教学安排,尽量避免与其他课程冲突。
3.研究方法
3.1问卷调查:设计针对留守儿童及其家长、教师的问卷,内容涵盖参与公益舞蹈前后的心理状态、社交能力、自信心等方面的变化。在调查过程中严格遵循了科学的调查原则和规范,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在参与艺梦初心公益舞蹈项目的留守儿童所在学校和社区发放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67份。
3.2访谈:选取部分留守儿童、家长、教师及项目工作人员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他们对该公益舞蹈项目的看法和建议。访谈采用半结构化方式,确保能够获取全面且深入的信息。
3.3观察:实地观察公益舞蹈课堂,记录留守儿童在课堂上的表现、参与度以及与他人的互动情况。
4. 实践成效
通过上述三种研究方法,我们对回收的数据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与整理得出公益舞蹈培训对留守儿童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身体素质方面:定期的舞蹈训练提高了留守儿童的身体协调性、身体柔韧性和灵活性等,增强了体质。
2.心理状态方面:大部分留守儿童表示参与舞蹈培训后心情更加愉悦,焦虑和孤独感有所减轻。舞蹈活动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释放情感和压力的渠道,有助于调节情绪。
3.自信心方面:经过一段时间的舞蹈训练,不少留守儿童在舞台表演中获得了成就感,自信心得到显著提升。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变得更加敢于表达自己,积极参与学校和社区的活动。
4.社交能力方面:公益舞蹈课堂促进了留守儿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了他们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许多孩子在舞蹈活动中结识了新朋友,扩大了社交圈子。
5.艺术素养方面:艺术素养得到提升,开始懂得舞蹈艺术的基本内涵和价值,能够运用舞蹈来抒发情感和表达自我,在艺术认知和感悟方面有提升,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兴趣和关注度也可能随之提高。
6.
5. 存在问题与建议
5.1 存在的问题
(1)学校和社区对公益舞蹈项目的支持力度不足,场地和设备等资源有限。
(2)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难以满足所有留守儿童的需求。
(3)项目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面临挑战,资金来源不够稳定。
5.2 建议
(1)加强与学校、社区的合作,争取更多的资源支持,改善舞蹈教学的场地和设备条件。
(2)(2)加大对舞蹈教师的培训力度,招募更多志愿者加入,充实师资队伍。
(3)(3)拓展资金筹集渠道,寻求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支持,确保项目的长期稳定运行。
6. 结论
艺梦初心公益舞蹈项目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社交、自信和身体素质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项目通过合理的师资配备、科学的课程设置、互动的教学模式以及恰当的时间安排,为留守儿童提供了优质的舞蹈教育。然而,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需要通过多方努力来加以解决。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支持下,公益舞蹈项目将为更多留守儿童带来美好的改变,助力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周振乾.社会力量参与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动力与合作机制研究[J].科技资讯,2019,17(35):238-239.DOI:10.16661/j.cnki.1672-3791.2019.35.238.
[2]岳菊红,唐红兵.岳麓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舞蹈学习现状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9,(34):320-321.
[3]都辉,寇少英.乡村儿童艺术教育之舞蹈教学可行性方案研究[C]//百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省德风文化艺术中心.2023年高等教育科研论坛南宁分论坛论文集.陕西工商学院;,2023:2.DOI:10.26914/c.cnkihy.2023.058904.
[4]《2023年乡村教育发展报告》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
[5]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意见[EB/OL]. (2016-02-4)[2024-8-10].
[6]民政部联合14部门.关于印发《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2023-12-27)[2024-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