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怒江傈僳族乐器“起奔”的传承与发展分析

作者

你福生

贡山县茨开镇人民政府 云南怒江 673500

引言:“起奔”是傈僳族传统弹拨乐器,由共鸣箱、琴颈、琴弦构成,琴身多以核桃木或桑木制成,音色清亮悠远,兼具独奏、伴奏及歌舞伴奏功能,是民族节庆、祭祀仪式及日常生活的重要文化载体。其应用优势体现在音乐表达的多元性——既能演奏叙事性古歌,亦可配合“阿尺木刮”等舞蹈类型,形成独特的音声景观。从学科特性看,“起奔”研究涉及音乐人类学、民族工艺学与文化生态学:音乐人类学解析其在仪式中的符号意义与社会功能,民族工艺学探究木材选材、手工斫制的技艺体系,文化生态学揭示地理环境与乐器形制的适应性关系。

一、怒江傈僳族乐器“起奔”的文化基因解码

怒江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塑造了 ”起奔” 的物质载体与音色特质。高海拔山区生长的水冬瓜木,因其质地疏松、共鸣效果优良,成为制作琴箱的首选材料,而怒江峡谷的湿热气候则影响着木材干燥工艺的周期控制,形成了 ”自然阴干为主、火塘烘烤为辅” 的独特处理流程。在宗教仪式场域中,”起奔” 的弹奏曲目构成了傈僳族原始宗教的音乐语义系统,如祭祀祖先时的《阿爸阿妈的歌》,通过特定的滑音技法与节奏型,传递对族群迁徙历史的记忆重构,其音乐文本与口传史诗《创世纪》形成意义共生。口述史视角下,制作技艺传承呈现明显的谱系特征,以家族为单位的”父子相传 + 师徒授艺” 模式,使琴颈弧度设计、琴弦张力调节等核心技艺形成代际积淀,泸水市老窝镇传承人欧付华家族七代传承的案例,清晰展现了技艺传承中 ”经验知识体系” 的动态演进过程,这种根植于本土社会网络的传承机制,构成了 ”起奔” 文化基因的核心编码。

二、怒江傈僳族乐器”起奔”的传承现状诊断

传承人结构的代际断层成为传承首要困境,据 2024 年怒江非遗中心调研数据,现有 32 名 ”起奔” 传承人中,60 岁以上占比达 78% ,而 30岁以下从业者仅 2 人,导致 ”理论化教学能力” 与 ”市场转化思维” 双重缺失。现代生活方式对传承场域产生解构作用,传统民居 ”木楞房” 向钢筋水泥建筑的转变,使 ”火塘边的音乐传承” 失去物理空间,智能手机普及带来的娱乐方式多元化,压缩了青年群体接触传统乐器的时间成本,导致 ”起奔” 从生活必需品退化为文化展演符号。数字化保护进程中,存在技术手段与文化内涵的适配性问题,部分短视频平台传播的 ”起奔” 演奏视频,为追求流量将传统曲目改编为流行音乐风格,造成旋律结构与文化语义的双重失真,而 3D 建模技术在记录制作技艺时,忽视了传承人 ”手泽记忆” 中蕴含的经验性知识,形成数字化存档的 ”意义空场”[1]。

三、怒江傈僳族乐器”起奔”的传承与发展路径

(一) 创新传承模式—— 非遗进校园的课程开发策

构建 ”三阶递进式” 课程体系,在小学低年级设置 ”起奔音律启蒙”课程,通过节奏游戏、乐器模型制作等具象化教学,培养儿童对民族音乐的感官认知;初中阶段开设 ”傈僳音乐文化导论”,将 ”起奔” 演奏与民歌传唱、民俗故事相结合,构建 “乐器 - 音乐 - 文化” 的意义关联;高中阶段开发 “非遗创新工作坊”,引入音乐制作软件,指导学生进行 “起奔”与现代音乐元素的融合创作,形成从兴趣培养到文化理解再到创新实践的能力提升路径。建立 “双师型” 师资培养机制,一方面邀请民间传承人定期入校开展技艺实训,另一方面组织音乐教师参与非遗研修班,掌握 “起奔” 的历史渊源与演奏技法,确保课程内容的原真性与教育性统一。配套开发 “校本教材 + 数字资源库”,教材涵盖乐器构造图、传统曲目简谱及文化背景解读,数字资源库收录传承人教学视频、田野调查纪录片,为跨地域教学提供可复制的标准化资源,通过学校教育的制度化嵌入,实现 “起奔” 传承从民间自发状态向系统化培养的范式转换[2]。

(二)民族音乐节品牌化运营模式

打造 “怒江起奔音乐季” 特色 IP,采用 “主题单元 + 跨界融合” 的策划架构,设置 “传统技艺展演区” 展示乐器制作流程与原生态演奏,“现代创新舞台” 呈现 “起奔” 与爵士、电子音乐的跨界作品,“学术研讨板块” 邀请民族音乐学家与产业专家共商发展路径,形成文化展示、艺术创新、理论研讨的多维互动空间。构建 “线上线下联动” 的传播矩阵,线下通过巡回演出、艺术驻留等形式拓展受众群体,线上利用短视频平台开展 “起奔挑战赛”,邀请网红音乐人参与改编创作,借助算法推荐实现文化符号的破圈传播。建立 “产业链协同” 运营机制,与乐器制作工坊、文创企业合作开发 “起奔” 主题乐器模型、音乐周边产品,将门票收入、衍生品销售与传承人收益挂钩,形成 “文化体验 - 商业转化 - 反哺传承” 的良性循环,通过品牌化运营提升 “起奔” 的文化辨识度与市场附加值,使其从区域性文化符号转化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民族音乐品牌[3]。

(三)文旅融合中的沉浸式体验设计

在怒江峡谷景区核心地带,匠心打造占地超千平方米的 “起奔文化体验馆”。整体设计遵循 “场景复原 + 互动参与” 理念,以 1:1 比例复刻傈僳族传统木楞房内火塘演奏场景,将火塘边围坐弹奏的生活气息凝固为可触摸的文化空间。馆内特别设置全息投影长廊,通过 360 度环幕技术,将傈僳族迁徙史诗《创世纪》中关于起奔起源的神话传说转化为动态音乐叙事— 观众可目睹先民跨越雪山、渡过怒江时,起奔琴弦震颤与自然风声交织的奇幻场景。

互动体验区设置 “技艺传承工坊”,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坐镇指导,游客可亲手参与起奔制作的关键环节:从挑选怒江特有的青冈木、羊肠弦原料,到使用传统竹制工具削制琴身、调试音准;在专业指导下,尝试弹奏傈僳族经典曲目《摆时调》与即兴创作的现代民谣,感受指尖琴弦震颤带来的文化共鸣。此外,馆内还设置 VR 体验舱,模拟傈僳族传统节庆中万人起奔齐奏的震撼场面,实现 “视觉 - 听觉 - 触觉” 的全维度文化沉浸[4]。

结束语

总结而言,“起奔”的传承与发展是少数民族乐器文化保护的典型样本。本文通过文化基因解码揭示其地理适应性、仪式功能性与技艺传承性,基于现状诊断剖析断层危机与保护偏差,从教育传承与产业开发双路径构建创新策略。非遗进校园的课程体系强化了代际传承的内生动力,品牌化音乐节与沉浸式体验则拓展了文化传播的现代路径。

参考文献

[1] 李艳光. 乡村振兴视域下怒江州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J]. 文体用品与科技 , 2025, (4): 85-87.

[2] 王忠论 , 罗柏青 , 董志芬 , 李建钦 . 民族山区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路径研究——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特色畜禽阿克鸡为例 [J]. 农业与技术 , 2025, 45 (3): 111-115.

[3] 段克轩, 苏海舟. 从深度贫困到金山银山: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与经验启示 [J]. 创造 , 2024, 32 (10): 60-64.

[4] 金梅, 熊晓刚. 试述怒江“澡塘会”的文化内涵与传承发展路径[J].新传奇 , 2024, (28): 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