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喀什地区村“两委”班子现状及成因分析
黄金玲
喀什地委党校 新疆喀什 844000
摘要:喀什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同时作为一个农业大区,也是国家开展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地区。在这里,广大的乡村偏远地区成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阵地,身处农村地区的村“两委”班子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举足轻重。村干部作为村“两委”的骨干力量,对村“两委”职能的有效发挥有着关键作用[1]。同时村干部作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乡村地区的宣传者和执行者,承担着组织引导全体农村人民群众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现代农业、推动农村振兴发展的重大任务[2]。所以,强化村级“两委”班子建设、提升村干部能力素质,是推动喀什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决策和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农业的关键抓手。
关键词:喀什地区 村“两委”班子 村干部
一、喀什地区村“两委”班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村“两委”班子架构亟需逐步优化
当前,新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对村“两委”班子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这些要求,喀什地区村“两委”班子队伍建设仍存在一定差距和问题。如村“两委”班子成员年轻化过快导致工作衔接不畅。过去村“两委”班子受年龄偏大,精力不足,综合素质不高等因素限制,落实上级各项决策部署效率不高,质量不强。针对这一问题,在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过程中,更加强调吸纳年轻干部,但也因此导致班子队伍的年龄结构过于年轻化。受地域、民俗等多种因素限制,年轻人工作经验缺乏,心中无“理”,脚上无“泥”,难以服众,导致在推进工作中处处受挫受阻。
(二)村“两委”干部对当前的政策方针理解不深,把握不全
农村地区作为党和国家各项惠民政策落地的最后一环,在具体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村干部对于政策的理解不足。喀什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村“两委”班子成员受国语水平和受教育水平限制,对于理解掌握上级下达的一些政策文件、工作任务存在理解不到位的问题;二是政策执行不到位。村“两委”班子成员大多为本村农民,没有经历过专门的培训,加之受政策理解能力限制的影响,在执行落实工作任务时,遇事办法不多,工作不细致,导致落实政策出现偏差。三是措施不得当。在处理日常工作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办法简单粗暴,或因个人交情、家族姻亲、邻里关系等因素影响,处理问题难以做到客观公正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的干群关系。
(三)村“两委”班子成员综合素质不高,致富能力不强
在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要求下,村“两委”班子必须具备较强的致富带富能力,这样才能确保国家的各项惠民政策真正落实落地,使广大村民从中受益。在访谈过程中,涉及关于影响村干部作用发挥的因素这一问题时,大部分村民反映的是村干部的个人素质不高,其次是村干部制度执行不力和做事不公道、不透明。再者经过走访了解到相当一部分村民反映村干部在发展本村经济、致富带富方面存在办法不多、能力不足、关心不够的问题。
(四)村“两委”班子作风建设和队伍稳定性有待提升
“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村干部工作在乡村的最前沿,条件艰难,任务复杂,部分年轻干部由于工作经验缺乏,深感工作压力巨大,遇到工作受阻、受挫,“动辄辞职,一走了之”,严重影响了村“两委”班子队伍的稳定性。其次当前农村地区村干部多为聘用制,工作表现不突出或者能力欠佳者便会面临“被辞退”“被淘汰”的风险,让村干部觉得自己就是个“临时工”“随时都能被下岗”,因此觉得“生活上没盼头、工作上无奔头”,严重挫伤个人工作积极性。另外,随着就业方式的多样化,村里部分文化素质高、个人能力强的青壮年优先选择进城务工,大批优秀青壮年流出本村去外地务工,导致村“两委”班子面临“无人可选”的局面,村干部队伍后继乏人。
二、村“两委”班子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层面:由于受历史、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影响,喀什农村地区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导致基层治理工作难度较大。喀什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在脱贫攻坚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相比于其他发达地区,在这里的农村仍然存在着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医疗教育资源相对落后等问题。另外,受传统习俗、生活习惯、地缘分布等因素影响,还普遍存在着邻里、人情、面子等传统礼俗社会的交往规则,从而造成个别地方出现以人治观念取代传统法制观念的现象,这些都体现出喀什地区基层社会治理的特殊性,包括了民族地域、民俗文化、社会稳定等方面的特殊性,由此使得喀什地区农村治理的任务和难度相对于其他地区更为艰难繁重。
(二)组织层面:受所在地整体人才队伍能力素质和选拨渠道限制,导致喀什地区村“两委”班子结构不合理,综合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就喀什地区村“两委”班子的年龄结构而言,目前干部队伍年轻化的态势比较明显,面对艰难繁重的基层工作,青年人虽年富力强,但由于缺乏一定的工作经验,导致在具体工作中无法兼顾原则性和灵活性,执行上级相关政策措施出现偏差,严重者甚至激化矛盾。面对当前的工作任务,干部队伍年轻化很有必要,但必须注意班子内部“老、中、青”的合理搭配、优势互补;就学历结构而言,虽然近年来喀什地区村干部学历结构有所改善,但主要还以初、高中、大专学历为主,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村干部无论是数量还是比例均亟待提高。
(三)个人能力层面:当前村干部个人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不强是影响村“两委”班子作用发挥的主观因素。一是部分村干部对自身定位不明、主动性缺乏,“拨一下动一动,不拨不动”;同时作为政策的执行者和受益者,“干在后头,观望观望”的现象依然存在。二是部分村干部在政策观念、认识上没有紧随现实形势发展的要求,在工作抓落实方面缺乏统筹协调和创新能力,应用政策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欠缺。三是在工作中依然存在“自己干,专干一件”的问题,与其他班子成员难以有效协作配合,由此造成组织不协同、效率低下的问题。四是无法适应工作重心的转变,难以形成新思想、新观念。过去长期从事社会稳定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办法,但是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目标要求下,表现出致富能力不强,发展办法不多,或安于现状或有畏难情绪,自身主动学习更新知识储备的愿望不足,导致无法适应新的工作要求。
(四)体制机制层面:村“两委”班子建设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一是目前村“两委”班子成员的选拔渠道普遍比较狭窄、单一,多为本村本乡中选拔。二是受工作强度大、岗位聘用制等因素影响,导致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三是对村级“两委”班子成员的考评仍没有一个客观公允、科学高效、操作性强的考评系统。四是工作队“传帮带”工作制度建立已久,但具体落实过程中推进缓慢,甚至个别村帮带工作只停留在纸面上、表格里,实际中缺乏切实可行的措施来落实此项工作制度。
建强村“两委”班子队伍并非一日之功,还需结合问题对症下药,逐一破解。针对喀什地区村“两委”班子存在问题,今后还需在创新村“两委”班子成员选拔任用工作机制,完善村级“两委”班子教育培训和引导机制,切实发挥“访惠聚”工作队“传帮带”作用,健全村“两委”班子考评与激励机制,提升村“两委”班子的稳定性等方面综合发力,进一步激发村干部落实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从而促使村干部更加专注投身于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工作中,以此提升村“两委”班子队伍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参考文献:
[1]陈宏.加强基层党组织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 新疆农垦经济,2006(7)
[2]苏文苹,汪善荣.民族地区村干部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J].湖南农业科学, 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