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对策探讨
王静
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陕西 安康 725800
摘要:村镇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从村镇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必要性出发,探讨了完善环保设施、推广绿色技术、加强生态修复和强化环保意识等具体对策,希望可以提出有效见解。
关键词:村镇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对策探讨
前言:村镇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当前,村镇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垃圾处理不当、水资源污染、生态退化等,亟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一、村镇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必要性
村镇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村镇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如垃圾处理不当、水资源污染、生态退化等,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态安全。保护村镇环境不仅是改善民生、提升生活品质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此外,村镇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整体生态安全。因此,加强村镇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既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长远目标。
二、村镇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对策
(一)完善环保设施,提升村镇环境质量
村镇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基础在于完善环保设施,这是提升环境质量的关键举措。首先,要着力提升乡村及小镇的污水处理能力,构建起集中或分布式的水处理网络,保障日常生活产生的污水得到妥善处理,避免直接排放污染水源。其次,完善垃圾收集与处理体系,合理设置垃圾分类投放点,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建设垃圾中转站和资源化处理中心,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再者,还需加强村镇饮用水源保护,建设水质监测站,定期检测水质,确保村民饮水安全。同时,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推广无害化卫生厕所,改善农村卫生条件。通过这些措施,逐步解决村镇环境“脏乱差”问题,为村民创造干净、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助力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
(二)推广绿色技术,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推广绿色技术是实现村镇生态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应大力推广有机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鼓励农民采用生物防治和有机肥料,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另一方面,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节约水资源。还有,发展循环农业模式,如“猪—沼—果”“稻—鱼—鸭”等,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同时,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政府应加大对绿色技术的宣传和培训力度,组织专家下乡指导,帮助农民掌握绿色技术。通过推广绿色技术,不仅能够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还能改善村镇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三)加强生态修复,保护村镇自然资源
其一,应开展水土流失治理,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修建梯田等方式,恢复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资源。其二,加强河流、湖泊等水体的生态修复,清理河道垃圾,种植水生植物,恢复水体自净能力,改善水生态环境。其三,保护村镇湿地资源,划定湿地保护区,禁止非法开垦和破坏湿地,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其四,加强对村镇矿产资源的监管,禁止非法开采,对已破坏的矿区进行生态修复,恢复矿区植被。政府应加大对生态修复的投入,制定科学合理的修复规划,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生态修复工作。通过加强生态修复,保护村镇自然资源,为村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村镇可持续发展。
(四)强化环保意识,构建全民参与机制
强化环保意识是构建全民参与机制的核心,应大力推广环保意识的普及教育,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手段,向居民广泛传播环保理念,增强他们的环保自觉性。再者,开展环保主题活动,如“环保宣传周”“垃圾分类进校园”等,让村民在参与活动中增强环保意识。进一步地,组建环保志愿者团队,动员居民投身于环保活动,例如河道清污、植被恢复等,营造全民环保的文化氛围。与此同时,实施环保奖励制度,对环保事业贡献突出的个人和团体进行嘉奖,以调动居民参与环保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政府部门需强化对环保事务的统筹管理,出台环保政策,界定各责任主体的职责,构建以政府引导、居民参与的环保工作格局。通过强化环保意识和构建全民参与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环境的合力,推动村镇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取得实效。
三、总结
综上所述,乡村及小镇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是一项持久且繁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社会各界以及公众的齐心协力。通过完善环保设施、推广绿色技术、加强生态修复和强化环保意识,村镇生态环境将得到显著改善,为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全民参与至关重要,只有每个人都成为环境保护的践行者,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未来,我们应继续探索创新,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村镇发展的方方面面,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我们齐心协力,一起捍卫乡村的碧水蓝天,将一个空气清新、土壤肥沃、溪流清澈的宜居之地传承给我们的后辈子孙。
参考文献
[1]杨成稳.基于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的村镇建设分析[J].农村实用技术,2023,(12):119-120.
[2]李海东,赵立君,张龙江,等.村镇建设生态承载力:内涵、对象测算和提升路径[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21,37(07):834-842.
[3]肖智中.我国村镇生态环境保护研究[J].乡村科技,2019,(27):111-112.
[4]张卉,张捷.基于环境保护视角的村镇建设政策内容变迁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8,43(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