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媒体元素在武山旋鼓文化继承与发展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东霞 张戈通讯作者

北方民族大学 宁夏银川 750021

【摘 要】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人们带来许多新的视觉体验,它不仅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带来挑战,也为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将新媒体元素应用在武山旋鼓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通过现有非遗文化创新型传播与新媒体艺术的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对旋鼓文化发展窘境分析,引用新兴技术至旋鼓文化的发展中,助力其现代化、年轻化和科技化,为旋鼓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新媒体元素 旋鼓文化 VR展演 互动性设计 文化IP

一、历史溯源与现状分析

1.1 形制与文化象征

武山旋鼓,俗称“羊皮鼓”。是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的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以木条或扁铁制作成旋鼓的鼓框,并蒙上精致的羊皮鼓面。鼓面上通常都绘制有各类图案,鼓柄尾端置有三孔配九环,当地俗称“九连环”或者“九页环”,有九州的寓意。鼓鞭长约一尺二寸,寓意一年十二月,分为四节,寓意一年四季,尾端垂缨有“岁岁平安”之意,整个鼓鞭暗含了农耕文化影响下,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与祈祷。【1】

1.2表演特性与社会功能

旋鼓文化是当地民俗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演形式以唱、跳、打为主,是一种由青壮年男子组成的群体性艺术表演活动。

旋鼓舞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旋转身体以及翻转旋鼓是其主要特征,鼓身旋转引起鼓柄尾部三孔九环的撞击,使其发出“嚓嚓”的清脆响声。【2】整个舞蹈动作刚健、节奏铿锵。

表演过程中表演者需围着由村里德高望重老人点燃的“高山”进行表演,这就要求演奏者在具有高超的技艺的同时,还需要与其他乐手紧密配合,共同创造出和谐的音乐氛围。

1.3传承困境与挑战

旋鼓文化的传承是非家族性的,传承多以自愿为特征,为社会松散型。据不完全统计,武山县当前有较大影响的旋鼓艺人约36人,有代表性的仅5人,虽对其进行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但始终无法解决科技发展对其产生的影响。

近几年,科技发展的速度,使得旋鼓此类民俗文化与现代化进程的“代际数字鸿沟”越来越大,旋鼓文化在新媒体技术应用过程中逐渐被边缘化、碎片化,传统的艺术表演形式正在被新兴艺术形式所取代。【3】

二、新媒体理论基础与艺术特征

2.1核心特征与理论依据

新媒体艺术的性质和特点,体现在与传统艺术的差异上。新媒体艺术是一种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利用新媒体元素,创作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的艺术形式。

列夫·曼诺维奇在《新媒体的语言》中将新媒体艺术的核心内容概括为“数字化呈现”、“模块化”、“自动化”、“可变性”、“文化转码”。【4】

2.2创作逻辑与表现形式

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其对新技术的运用上。新媒体艺术的创作,通常需要艺术家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识和技能,并通过此类技术创作出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的作品。

“新媒体艺术在关注技术和形式的同时,还关注观念和主题内容。新媒体艺术探索数字图像、网络、影像、互动装置和游戏等媒体文化的同时,又拥有探索文化、社会和美学等的可能性。”【5】

2.3审美转向与价值重构

从新媒体现如今对社会的影响来看,未来其发展会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6】其审美特征体现在对观众的参与性和体验性的强调上。

媒体艺术将不同媒体及造型功能有机整合,产生更为强大的综合艺术功能,其中技术语言会对新媒体艺术作品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新媒体的融合路径与实践创新

3.1新媒体元素的融合范式

从当前国内新媒体前景来看,前进道路与传统文化紧密联系的。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创新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撑,传统文化在新媒体艺术设计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传统文化遗产中去发掘和获取艺术创想的基因和灵感是最重要的理念定位与最核心的发展动力。【7】数字媒体艺术家王之纲的作品《穹天玉宇》,可以有直观的感受。

3.2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播中,普遍应用了这类技术。在莫高窟的保护中,应用了数字媒体、3D扫描等技术手段,将洞窟壁画等转化为数字资源,并通过影视投影、文物全景互交式控制、数字幻影成像装置等进行数字空间构建。这种虚拟技术的使用,让观众在异地就可以“亲临”莫高窟的同时,也让莫高窟文物突破了区域限制。

四、应用研究与产业发展建议

4.1旋鼓文化数字化实践

将武山县旋鼓文化与新媒体艺术元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把媒体艺术应用与实践的新成果带入到旋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为其带来新的视觉体验及艺术表现

利用数字影像技术,将旋鼓文化进行数字化记录和展示,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旋鼓文化的表演场景、历史环境、文化氛围等元素进行虚拟再现,创造出具有沉浸感和体验性的虚拟现实作品。

4.2沉浸式体验与互动装置设计

现如今,年轻观者对于艺术作品或者是传统艺术表演的欣赏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参观欣赏这种单一模式,而是将目光转移至带有科技感,能够与其进行互动的装置作品上。对于旋鼓表演的新媒体艺术转化,可观,可听,可参与的设计模式就非常重要。利用互动装置技术,将旋鼓文化创造出具有互动性和参与性的装置作品。

4.3旋鼓文化IP开发

新媒体平台的广泛应用,为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和跨界交流提供了新的渠道。【8】。当地文旅可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B站跨圈合作等,将鼓文化进行网络传播和展示,创造出具有网络性和全球性的旋鼓文化网络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刘晓青.非遗”视角下武山旋鼓舞文化形态与传承现状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21.

【2】徐富平.天水羊皮鼓乐舞考[J].天水师范学院,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总第116期).

【3】董法霞. 新媒体艺术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现状及路径[J]. 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7(2): 76-80

【4】张婷,魏质方.新媒体艺术的特点及其发展探析[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3年07期

【5】高飞.新媒体艺术的系统创作方法及实践[J].装饰2013(3):114-115.

【6】王艳,刑瑜.互交主体性视角下的新媒体艺术与审美流变[J].铜陵学院学报2022年01期.

【7】张小夫,张朝霞,刘言韬.中国新媒体艺术研究中的三个重要范畴[J].中央音乐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01期.

【8】黄菁雷,赵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媒体传播路径的分析及策略[J].新闻潮2024年03期.

基金项目:北方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YCX24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