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方向与思路

作者

姚瑶 林永权 谢爽 黄君宝 李佳

蒙中联合国际大学 蒙古乌兰巴托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数字化转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教育现代化目标对高校教育管理提出了全新要求。本文针对当前高校管理机制僵化、评价体系单一、资源整合不足等问题,提出"技术赋能+治理创新"双轮驱动的改革方向。研究认为应以数字化转型重构管理流程,构建大数据支撑的智能决策系统;通过创新管理模式推进"管办评"分离,建立多元协同治理体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优化服务机制,强化个性化成长支持;完善教师发展生态,构建教学科研双轨并重的考核激励机制。改革路径需聚焦制度创新、平台建设和文化重塑三大维度,通过构建弹性管理制度、打造智慧教育云平台、培育创新包容的组织文化,推动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研究旨在为高校突破传统管理范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理论框架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教育治理现代化;数字化转型;多元协同;制度创新;智能决策

引言

时代背景下,全球科技创新加速、产业变革深化以及社会需求多元化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数字化转型浪潮与教育现代化战略的推进,使得高校教育管理面临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从“行政主导”向“多元共治”的范式转型压力。然而,当前高校教育管理仍普遍存在机制僵化、评价体系功利化、资源协同效率低等问题,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与创新活力的释放。基于此,本文立足教育治理现代化目标,探索高校管理改革的系统性路径,为构建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高等教育体系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方案。

一. 高校教育管理的现实困境

1.1 管理机制僵化与行政化倾向

在传统科层制管理模式下,高校的决策流程往往十分繁琐。从基层教学科研单位提出一项教学改革建议,到最终获得学校层面的批准并实施,可能需要经过多个层级的审批,决策链条冗长,这使得许多本可及时推进的改革措施被延误。例如,某高校计划开设一门新兴学科的前沿课程,从学院提交申请,到教务处审核,再到学校领导审批,整个过程耗时数月,导致课程开设错过了最佳时机,无法及时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同时,跨部门协作效率低下也是一个突出问题。不同部门之间职责划分虽明确,但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机制,在处理一些综合性事务时,常常出现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行政权力过度干预学术事务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1.2 评价体系的单一性与功利化

现有评价体系过度依赖量化指标,在高校中极为普遍。在学生评价方面,同样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考试成绩几乎成为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等综合素养却未能得到足够重视。这种评价方式促使学生为了追求高分而机械地死记硬背知识,忽略了对知识的理解与灵活运用,更难以培养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得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受到极大限制。

此外,评价主体单一化也是当前评价体系的一大弊端。目前主要由学校内部的教师进行评价,严重缺乏行业企业、社会机构等外部力量的参与。这使得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无法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岗位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学生毕业后进入职场,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重新学习和适应,无法迅速发挥自身价值,也造成了高校教育资源的浪费和人才培养效率的低下。

1.3 资源整合能力不足

校内外教育资源分散是高校教育管理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校内,不同学科之间缺乏有效的资源共享与整合机制,各自为政。例如,理工科和文科的实验室、图书资料等资源难以实现跨学科共享,造成资源的浪费。在校外,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也不够紧密,产学研协同机制不完善。许多高校的科研成果无法及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企业的实际需求也难以反馈到高校的教学与科研中。

数据孤岛现象在高校中也十分普遍。教务、科研、学工等系统之间相互独立,信息无法实时共享。这使得学校在进行精准化管理与服务时面临重重困难。

二. 改革方向:技术赋能与治理创新的双轮驱动

2.1 数字化转型重构管理流程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推动管理流程智能化升级。构建“一站式”智慧管理平台,整合招生、教学、就业等全周期数据,实现学生画像精准生成与学业风险实时预警;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学分银行系统,支持跨校学分互认与终身学习档案管理。通过数据中台建设打破部门壁垒,为资源配置、学科调整等战略决策提供动态化、可视化支持。

2.2 创新管理模式与多元协同治理

推进“管办评”分离改革,明确政府、高校、社会三方权责边界:教育行政部门转向宏观政策供给与质量监管,高校强化办学自主权,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建立校-企-社协同育人机制,通过产业学院、双导师制等方式深化产教融合。完善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职能,形成“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监督”的治理新格局。

2.3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个性化支持体系

构建“全人教育”框架,推行弹性学制与跨学科课程模块化设计,支持学生定制个性化成长路径。建立学业导师、职业规划师、心理咨询师协同工作机制,依托AI助手实现24小时精准服务响应。改革学生评价标准,引入综合素质档案,强化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等核心素养考核。

2.4 教师发展生态的优化重构

实施分类评价制度,设立教学型、科研型、社会服务型等多轨道晋升通道,加大教学成果、社会贡献在考核中的权重。搭建教师能力发展中心,提供数字化教学技能培训、教学反思工作坊等支持。建立跨学科创新团队孵化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释放教师创新潜能。

三. 实施路径:制度、平台与文化的协同演进

3.1 制度创新:构建弹性治理框架

修订大学章程,明确治理主体权责清单;推行“负面清单+容错机制”,鼓励基层单位开展管理创新试点。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赋予学院更多资源调配与人才引进自主权。

3.2 平台建设:打造智慧教育生态系统

建设覆盖“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全场景的智慧校园云平台,集成物联网感知、混合式教学、虚拟教研室等功能模块。通过API接口开放与低代码开发工具,鼓励师生共同参与平台功能迭代。

3.3 文化重塑:培育创新包容的组织文化

推行“去行政化”改革,营造尊重学术自由的制度环境;设立创新基金支持师生跨界合作项目,建立失败宽容机制。通过校友故事分享、创新成果展览等形式,构建以“终身学习、社会责任、创新卓越”为核心的价值认同体系。

结语

高校教育管理改革是应对数字时代挑战、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对治理模式转型与育人范式重构的双重任务,需以“技术赋能”突破效率瓶颈,以“治理创新”化解制度痼疾,通过二者的深度融合激发改革内生动力。未来改革应聚焦三个维度:其一,强化数据驱动的精准治理,将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深度嵌入管理全流程,推动决策科学化与服务个性化;其二,完善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机制,通过权责重构与利益平衡,形成政府引导、高校自主、社会参与的治理共同体;其三,回归育人本质,构建“学生成长-教师发展-组织变革”良性互动的教育生态。唯有坚持制度弹性化、平台智能化与文化包容性的协同演进,才能实现高校从“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的跃迁,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创新型人才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王诺斯,石宇杰.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内在逻辑、发展机遇与实践探索[J].江苏高教,2024,(12):15-23.DOI:10.13236/j.cnki.jshe.2024.12.003.

[2]陈志忠.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内部治理体系——《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书评[J].高校教育管理,2023,17(04):F0002-F0002+F0003.

[3]程春.新时代高校教育管理数字化建设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3,44(18):I0018-I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