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碳”目标下民航业低碳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

龚晓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四川省广汉市 618000

摘要:本研究聚焦于 “双碳” 目标下民航业的低碳发展路径。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高度重视,“双碳” 目标成为各行业发展的重要导向,民航业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户面临着严峻挑战与转型机遇。为民航业在实现 “双碳” 目标进程中提供系统的路径选择与决策参考,助力其向绿色、低碳、可持续方向转型,同时也为相关领域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双碳目标;民航业;低碳发展;碳排放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与紧迫任务,我国积极响应并提出 “双碳” 目标。民航业在现代交通运输体系中占据独特地位,它极大地缩短了地域间的时空距离,促进了全球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与融合,但与此同时,其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问题也不容忽视。在 “双碳” 目标的约束下,民航业必须探索低碳发展之路。这不仅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责任担当,也是行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深入研究民航业低碳发展路径,有助于推动航空技术创新、优化运营管理模式、完善政策与市场机制,从而实现民航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平衡,为全球航空业低碳转型提供中国方案与智慧。

一、民航业碳排放现状分析

(一)民航业能源消耗结构与碳排放总量

民航业主要依赖航空煤油作为能源,其在能源消耗结构中占比极高。近年来,随着民航运输量的持续增长,碳排放总量也呈现上升趋势。据相关数据显示,全球民航业每年的碳排放总量数以亿吨计,在交通运输领域的碳排放占比颇为可观。例如,大型国际航空公司每年因航班运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与一些中等规模国家的工业碳排放总量相媲美。这种高度依赖化石燃料且总量不断攀升的碳排放现状,使民航业成为全球碳减排关注的重点行业之一,也凸显了其在 “双碳” 目标下转型的紧迫性。

(二)不同飞行阶段的碳排放特征

飞机在不同飞行阶段的碳排放特征差异显著。起飞和爬升阶段,由于飞机需要较大的推力来克服重力和空气阻力,发动机处于高功率运行状态,燃油消耗量大,因而碳排放强度较高。巡航阶段,飞机飞行相对平稳,发动机功率输出相对稳定,燃油消耗和碳排放相对较为均衡,但因持续时间较长,此阶段的碳排放总量仍占据较大比例。降落阶段,飞机逐渐降低高度和速度,发动机功率减小,燃油消耗和碳排放随之减少。

(三)机队构成与碳排放关系

机队构成对民航业碳排放有着直接的影响。老旧飞机通常采用较为传统的发动机技术,燃油效率较低,单位里程的碳排放量较高。而新型飞机在发动机设计、机身材料等方面不断创新,具有更高的燃油效率,能有效降低碳排放。不同机型的座位数量、航程等因素也会影响碳排放,大型远程宽体客机虽然单机碳排放量较大,但在运送大量旅客长途旅行时,单位旅客的碳排放可能低于小型支线客机,合理规划机队结构对于降低民航业整体碳排放至关重要。

二、技术创新驱动民航低碳发展

(一)新型航空发动机技术研发与应用

新型航空发动机技术研发是民航低碳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高涵道比发动机技术已取得显著进展,其涵道比的提升有效提高了推进效率,使燃油燃烧更充分,从而降低油耗与碳排放。例如,波音 787 所采用的发动机,涵道比较以往型号大幅提高,燃油效率提升约 20%,大大减少了航班运营中的碳足迹。在起飞时双动力协同,巡航时优化切换,降落时回收能量,尤其适用于短程航班密集的航线网络,预计未来十年内有望实现大规模商业应用,将为民航业带来全新的低碳运营模式。

(二)航空生物燃料的研发与推广

航空生物燃料研发为替代传统化石燃料提供了可能。当前,其主要原料包括植物油、废弃油脂以及糖类作物等,通过酯交换、加氢处理等工艺转化为可供飞机使用的燃料。然而,成本居高不下、原料供应稳定性差以及生产技术有待优化等问题仍制约着其大规模推广。解决这些问题需政府、企业与科研机构多方合作,建立稳定的原料供应链,优化生产工艺,降低成本,以实现生物燃料在民航业的广泛应用,推动碳排放实质性减少。

(三)飞机轻量化设计与材料创新

飞机轻量化设计与材料创新对降低能耗与碳排放意义重大。新型轻质材料如碳纤维复合材料和铝合金锂合金广泛应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强度高且重量轻,密度仅约为钢的 20%,用于飞机机翼、机身等部位可显著减重。例如,空客 A350 大量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使飞机重量减轻约 25%,有效降低燃油消耗与碳排放。同时,飞机结构优化设计方法不断创新,通过拓扑优化、形状优化等技术,在确保飞机结构强度与安全性的前提下,去除冗余重量,提高材料利用效率。整体化制造工艺减少了零部件连接重量,进一步提升飞机性能,助力民航业在减重节能的道路上不断迈进,适应低碳发展的要求。

三、政策与市场机制推动民航业碳减排

(一)碳排放交易体系在民航业的应用

碳排放交易体系在民航业的应用逐渐成为推动碳减排的重要市场手段。国际民航组织主导的碳排放交易机制虽已启动,但面临诸多挑战。不同国家航空业发展水平差异导致交易规则难以统一,发达国家航空公司在技术与资金方面优势明显,而发展中国家航空公司则面临较大压力,公平性问题亟待解决。我国在部分地区开展民航碳排放交易试点,探索符合国情的交易模式,如依据航空公司历史排放与行业平均水平分配配额,推动企业节能减排并开展配额交易。未来需进一步完善交易体系,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提升数据质量,使碳排放交易成为民航业碳减排的有效激励机制。

(二)政府补贴与税收优惠政策

政府补贴与税收优惠政策在民航业碳减排中发挥着积极引导作用。在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方面,政府补贴涵盖多领域。对新型航空发动机研发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以鼓励技术突破;对航空生物燃料生产企业给予补贴,助力降低成本;对采用轻量化材料与技术的飞机制造企业或航空公司,给予购置与运营补贴。例如,某地方政府对本地航空公司引进新型节能飞机给予一次性补贴,促进其更新机队。在税收优惠方面,对碳减排成效显著的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对投资低碳技术的企业允许加速折旧或税收抵免。这些政策措施降低了企业减排成本,提高了积极性,推动民航业加快技术创新与低碳转型步伐。

(三)行业标准与监管制度建设

行业标准与监管制度建设是民航业碳减排的重要保障。民航业碳排放核算与报告标准明确了碳排放计算范围、方法与数据来源,确保各航空公司碳排放数据的可比性与准确性。例如,规定了飞机燃油消耗数据采集频率与计算模型,统一了排放因子取值。各航空公司依据标准定期报告数据,为政策制定与市场交易提供依据。同时,严格的低碳运营监管与违规处罚机制不可或缺。监管部门通过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对航空公司碳排放管理、技术应用等情况进行监督。对虚报数据、未落实减排措施的企业,给予罚款、限制航线运营等处罚。

四、结语

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民航业的低碳发展势在必行且任重道远。通过对技术创新、政策与市场机制等多方面的深入探讨,为民航业绘制了走向绿色未来的路线图。技术创新是核心动力,新型发动机、生物燃料和轻量化设计将逐步重塑民航的技术格局;政策与市场机制则是有力保障,交易体系、补贴优惠和监管制度将规范并推动行业的减排实践。然而,这需要全球民航业者、政策制定者以及科研人员携手共进,克服重重困难,从理念到行动全面转型。

参考文献

[1] 刘得成. 民航运输业碳排放现状及减排策略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21, 46(3): 1 - 5.

[2] 赵凤彩, 李艳伟. 航空生物燃料发展现状及展望[J]. 化工进展, 2020, 39(1): 12 - 18.

[3] 王光秋. 新型航空发动机技术及其对环境的影响[J]. 航空动力学报, 2019, 34(5): 1033 - 1038.

[4] 张莉. 民航业碳排放交易机制研究[J]. 中国民航大学学报, 2022, 40(2): 1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