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小学“德心”融合多元路径
杜丹
广州市花都区秀全街红棉小学 510800
促进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广大人民群众亟待关注的问题。近十年来,学校在“木棉花儿开,朵朵都精彩”的办学理念引领下,坚持把“德心”融合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工作中,以德润心,以心育德,助力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一、“德心”融合教育的意义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都是从孩子的意念形态和心理活动的角度,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促进作用。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德育工作有效开展,在小学启蒙阶段,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能适时适度发现和纠正孩子们的不良行为,帮助他们自觉调整心理状态,如:自我封闭、自控力差、脾气暴躁等,让孩子们了解什么是“真善美”,从小就学会认识身边的人和事,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过好每一天,有效地避免孩子们做出违反“小学生行为规范”的事情。
诚然“德心”相融是有助于提高德育的科学性、实效性和生动性,使心育既有“根”又有“魂”。 a “德心”相融能构建更加完善的心理健康支柱体系,为孩子们提供更全面的心理支撑,助力构建和谐的校园,减少校园的矛盾,营造有活力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提高老师们新时代育人的综合能力,具有必然性和可行性,对孩子们从小进行德育和心理健康融合教育,不但可以培养他们的优良品格和道德观念,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为以后茁壮成长和愉快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孩子们素养的全面提升,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德心”融合教育的困境
一直以来学校比较认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但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造成现在探究“德心”融合教育的研究在实施中面临着一些困境。
困境一:狭窄的德育观直接限制了班主任的教育范围,淡化了全面育人。长期以来,学校德育主要是通过思政课、班会课等途径来进行。“大德育”体系不完备,班主任及科任老师不知道如何与心理老师协作与沟通。如:科任老师上课,往往孩子们纪律比较差,尽管班主任老师忙得不可开交,科任老师都是找班主任而不会去找心理老师协助进行教育,个别科任老师的教育简单粗暴,造成教师之间、孩子和老师之间、家长与学校之间有矛盾。
困境二:教师对“德心”融合教育理念认识比较模糊,导致教师在理解和实施“德心”融合教育之时难以把握其核心意义和实践途径 ,对于在实施中如何运用德育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德育效果,实现两者同步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感到比较棘手。
困境三:“德心”融合教育对孩子的评价模式单一。没有构建教育人的观念,教师的重视程度尚未提升,往往是由班主任主观评价,只关注成绩,忽略思想行为和心理素质,理应“德心”融合教育是让两者之间浸泡在学校教育教学中,通过两者的融合教育达到预期目的。
三、“德心”融合教育的关系
2012 年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提高他们心理素质的教育。德育是培养孩子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心育则重发展孩子们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特质。德育是通过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来培养具有良好道德修养、正确价值观的公民,培养孩子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与政治修养。心育是培养孩子们积极的情感态度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帮助他们建立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就孩子这一主体来说,良好的思想品德与人生态度,体现了心理素质的优越性,而良好的心理健康则是深化德育工作的基石。由此可见,“德”与“心”是人的内心世界的一体两面,二者互为表里,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心育离不开德育,一个人的品德高尚,在任何的情况下,都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不容易受到外界场境的干扰。
四、“德心”融合教育的路径
以往德育与心育常常被弱化,老师们较多地注重知识的传授。为提高孩子们的综合素养,我们提出课程模式、培养团队和实践活动研究的“德心”融合教育路径。
学校教研组把“德心”融合教育的目标、内容纳入课程项目设计之中,以每周 1 课时在 1-6 年级常态化开展课堂教学。课程以“我是学校的小主人”为目标取向,既要多样的形式,又要注重创新,体现时代性与实用性。
1. 采用“7+2+1”的模式
针对心育课程的独立性,学校心育和德育共研“ 7+2+1 ”的模式。课程以“7”成是通识性课程(按“心育”课程常规课模式为主)、“2”成是选修课(以学校陶艺、书法、情趣和自主“心育”为主载体)、“1”成是变通性课程(以突发情况为切点)组成。学校与时俱进开发“科技课程”、“动感课程”(情感体验、反应灵敏、协调稳定、交流思想)、“五感课程”(形、声、闻、味、触)、“合课程”(问题驱动—学科聚合—任务分解—主题探究—展示总结)等十多个课程。
上述课程构建了德心融合实施路径:“感受”(情境再现和现身说法,进而内化于心)——“感动”(体验中共情感知,注重情绪管理和自我认知)——“感悟”(合作交流探究明理,心灵的触动与升华),在自身感知中情感共鸣。旨在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主心理能力,助力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双向融合。b
2. 运用“国家课程 + 校本课程”的模式
学校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整体规划,建管并重,全程采用“设计—精选—编辑—展现—回顾”的模式,各学科融入德心融合教育为主,不独立设课,为孩子们持续发展、成长成才提供富含“德心”融合教育因子的富足土壤和充足空气。c
首先,采用教学目标和内容系统化的“德心”融合教育。如:音乐科的教材有红色教育、民族教育等内容。按照这个体系,音乐老师提取相关德心融合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分类进行项目式教学,加深孩子们的感悟。红色教育在1-3 年级,主要目标是让孩子们在欣赏歌曲中了解国旗,初知国家历史知识,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其次,实施教学内容主题化,找准与“德心”融合教育衔接的知识点。如: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不一样的你我他》的主题是接纳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之处。老师集体备课时,先研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然后找准孩子们的心理特点融入教学内容,分层递进,走进孩子心里,在活力课堂中师生情感交流,让他们懂得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想法,进而正确认识自己,提高同伴之间交往的能力。
最后,采用“德心”融合教育的教学方法。挖掘每一节课教材中德心融合的切入点,掌握每个教学环节德心融合的突破点,攫取孩子平时生活心理的接触点,全面指导孩子心理健康成长。学校德育、心健、美术组联合举行“花开英雄城,墨香诗韵共绘美好”为主题的个人才艺大赛,孩子们展现自我,彰显创意与自信,红色精神在笔尖与作品间传递、扎根。
参考文献:
[1] 贠丽萍 . 德育心育双向融合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N]. 中国教育报,2024-03-25.
[2] 李红鸣,庄凌云 . 树德务滋 润心育德——德心融合教育模式初探 [J]. 人民教育,20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