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校园欺凌的干预策略研究

作者

苏严顺

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第三中学 744606

摘要:校园欺凌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对受害者和施暴者均产生深远的不良影响。本文旨在探讨初中校园欺凌的干预策略,通过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提出一套有效的干预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多维度、多层次的干预策略能够有效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包括教育预防、心理干预、法律保障和社会支持等。本文强调,学校、家庭、社区和政府应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构建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

关键词:初中;校园欺凌;干预策略

引言

校园欺凌是指在学校或校园周边环境中,一个或多个学生故意对另一名学生或多名学生进行身体、言语、网络等形式的攻击和伤害。这种现象在初中阶段尤为突出,不仅影响受害者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对施暴者产生长期的不良后果。因此,探究有效的干预策略对于预防和减少校园欺凌具有重要意义。

一、校园欺凌的成因分析

1. 心理学因素

研究表明,施暴者往往存在心理问题,如自卑感、孤独感、情绪不稳定等。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其通过欺凌行为来寻求关注或宣泄情绪。同时,受害者也可能因性格内向、社交能力不足而成为被欺凌的对象。

2. 社会学因素

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同伴群体的压力等社会学因素也是校园欺凌的重要成因。例如,某些亚文化可能鼓励攻击性行为,而家庭教育的不足可能导致孩子缺乏同理心和责任感。

3. 环境因素

校园环境的不安全、管理不善以及缺乏有效的干预机制也是导致校园欺凌频发的原因之一。例如,缺乏安全监控设施、校园秩序混乱等可能为学生实施欺凌行为提供可乘之机。

二、干预策略探讨

1. 教育预防策略

(1)加强反欺凌教育

学校应将反欺凌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欺凌的危害性,并学会如何预防和应对欺凌行为。同时,学校应定期组织反欺凌宣传活动,提高学生的反欺凌意识。

(2)培养同理心与责任感

通过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等途徑,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责任感。这有助于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并促使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

2. 心理干预策略

(1) 心理辅导与咨询

针对施暴者和受害者提供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如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通过专业的心理干预,可以减少欺凌行为的发生和减轻受害者的心理创伤。

(2)建立支持系统

学校应建立学生支持系统,如学生辅导中心、心理健康热线和家长委员会等,为需要帮助的师生提供及时的心理支持和资源支持。同时,学校还应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素养和应对能力。

3. 法律保障策略

(1)完善法律法规

政府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校园欺凌的定义和处罚措施,为校园欺凌的治理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学校应建立健全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确保在发生欺凌事件时能够迅速应对和处理。

(2)加强法律宣传与教育

通过法律宣传和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校园欺凌的法律后果和法律责任。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减少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同时,学校还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4. 社会支持策略

(1)家庭教育与支持

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心理状态。通过积极的家庭教育方式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和责任感,减少孩子实施欺凌行为的可能性。同时,家长还应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和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2)社区支持与参与

社区应积极参与校园欺凌的治理工作通过组织志愿者活动、开展公益宣传等方式为校园安全贡献力量。此外社区还应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资源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同时社区还应关注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工作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

5.综合干预策略

结合以上各种策略,形成综合干预体系,实现学校家庭、社区、政府等多方面的合作,共同应对校园欺凌问题。具体包括:建立联合干预机制,明确各方职责和分工;加强信息共享和沟通协作,提高工作效率;开展联合培训和演练提高应对能力;实施联合评估和改进措施,不断优化干预策略等。

通过这些综合干预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减少初中校园欺凌的发生,并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安全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习进步。同时,这些综合干预措施也具有一定的可推广性和可复制性,为其他学校和地区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

结论

本文通过对初中校园欺凌的成因分析以及干预策略的探讨,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多维度多层次的干预策略是有效减少初中校园欺凌的关键;其次,学校、家庭、社区、政府应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构建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最后,综合干预策略的实施需要各方共同参与和合作,才能实现最佳效果。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推广这些有效的干预措施并不断完善和优化,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校园欺凌问题。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初中校园欺凌的治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习进步 。

参考文献:

1.赵源源;高中生领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校园欺凌的关系研究及其教育对策[D];陕西理工大学;2023年

2.纪龙丽;关怀道德教育视角下初中生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的研究[D];南昌大学;2023年

3.吴榕丹;小学高年级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现状及基于共情能力提升的课程干预[D];福建师范大学;2022年

4.柴文君;校园欺凌、人际信任与教师支持对中学生社会快感缺失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D];苏州科技大学;2022年

5.张晨阳;《网络欺凌防治教育》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D];湖南科技大学;2021年

6.王义鑫;基于反欺凌教育目标的爱尔兰社会、个人和健康教育(SPHE)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2年

备注:本文为甘肃省平凉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课题《初中校园欺凌的现状、原因及干预策略研究》(课题立项号:PL[2024]LXH7786)的重要阶段性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