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视角下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探索
王燕
宁海县梅林第二小学 315609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时代浪潮中,“五育” 融合与智慧课堂已成为教育领域的关键热词。“五育” 融合,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有机统一,旨在全方位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契合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多元需求。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智慧课堂应运而生,其借助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教学带来资源丰富、互动便捷、评价精准等诸多优势,重塑教学形态。
1 引言
在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浪潮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五育”融合强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有机统一,相互渗透,共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将“五育”融合理念融入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中,能够充分发挥智慧课堂的优势,创新教学方法与策略,为学生营造更加全面、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能,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对于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2“五育”融合视角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
2.1 创新教学目标设计
在智慧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充分融入“五育”元素。以小学语文课为例,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除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写作能力等智育目标外,还可通过课文内容挖掘德育价值,设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道德品质等。同时,利用智慧课堂的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艺术鉴赏,提升美育素养,如欣赏课文相关的绘画、音乐作品等。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实践活动,如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手工制作、小组表演等,培养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实现体育与劳动教育目标的渗透。教学目标应具有明确性、可操作性与可评价性,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特点进行分层设计,确保“五育”融合目标的有效达成。
2.2 整合教学内容
打破学科界限,整合各学科知识,设计跨学科教学主题。在数学与科学的融合教学中,以“探索物体的运动规律”为主题,利用智慧课堂的虚拟实验平台,让学生通过数学计算与科学实验相结合的方式,探究物体运动的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与数学公式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强化了学生的数学运算与科学探究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实践能力,实现智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工具的设计、体育项目中的运动技巧等,渗透劳动教育与体育教育。
将生活实际与“五育”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利用智慧课堂的在线资源,引入社会热点事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与法治意识,实现德育目标。在美术课程中,鼓励学生以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为素材进行创作,如描绘校园景色、家庭生活场景等,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艺术表现能力,体现美育与生活的融合。在劳动教育方面,借助智慧课堂的实践指导视频,开展校园种植、手工制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掌握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习惯。
2.3 变革教学方法
设计基于“五育”融合的项目式学习活动。例如,开展“绿色校园建设”项目,学生在智慧课堂环境下,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制定校园绿化方案。在这个过程中,运用数学知识进行面积计算、成本预算,实现智育目标;通过了解植物的生态习性、环保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环保意识,体现科学教育与德育的融合;参与校园种植、绿化维护等劳动实践,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落实劳动教育;在设计校园景观时,发挥学生的审美创意,提升美育水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小组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沟通与协作能力,促进体育教育中的合作精神培养。
利用智慧课堂的人工智能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知识掌握情况、学习习惯等数据,为每个学生推送适合的学习资源与学习任务。如在英语学习中,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系统自动推送基础知识巩固练习与详细的讲解视频;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推荐拓展阅读材料、英语演讲比赛等进阶学习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进行学习,实现学习的个性化与自主化,促进各育方面的个性化发展。
2.4 优化教学评价
构建涵盖“五育”的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除了传统的学业成绩评价外,增加对学生品德行为、体育健康、艺术素养、劳动实践等方面的评价。在品德行为评价中,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团队合作精神、道德判断能力等;体育健康评价通过智慧课堂的运动监测设备,记录学生的体育锻炼数据、身体素质指标等;艺术素养评价通过学生的艺术作品展示、艺术表演等进行;劳动实践评价关注学生在劳动课程、校园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劳动技能掌握情况等。评价指标应具体、可量化,确保评价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注重过程性评价,利用智慧课堂的学习记录功能,实时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协作表现等。通过阶段性的反馈与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与进步,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依据。同时,结合终结性评价,如学期末的考试、项目成果展示等,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能够全面、动态地反映学
生在“五育”融合教学中的发展情况。
3 结论与展望
3.1 总结
本研究深入探讨了“五育”融合视角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策略,包括创新教学目标设计、整合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评价等。研究表明,将“五育”融合理念与智慧课堂相结合,能够充分发挥智慧课堂的优势,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提升教学质量与教育效果。
3.3 未来展望
研究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研究样本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个别学校的实践案例,研究结果的普适性有待进一步验证。在技术应用方面,对于智慧课堂新技术的探索还不够深入,如区块链技术在教育评价中的应用等。未来研究可以扩大研究样本,开展多校联合研究,进一步验证与完善“五育”融合视角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同时,加强对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不断优化智慧课堂教学环境,为“五育”融合教学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持。此外,还需进一步探索“五育”融合在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具体实施策略,实现“五育”融合教学的精准化与个性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五育”融合视角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相信在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能够不断探索出更加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赵国庆,李晓明。智慧课堂环境下“五育”融合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 教育技术研究,2024,30(3):45-56.
[2] 王芳,刘阳 .“五育”融合在智慧课堂中的实施路径研究 [J]. 基础教育创新,2025,18(2):23-32.
[3] 陈宇,张伟。智慧课堂促进“五育”融合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44(12):54-60.
[4] 李华,周强。跨学科视角下智慧课堂“五育”融合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J]. 课程与教学,2025,32(4):3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