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土 润物无声
程悦
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城关镇学区东关小学 743400
引言:
在立足传统文化视角探索农村小学思政课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首先应坚持“本土化、生活化、实践化”三大原则,通过挖掘当地传统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内容,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其次,教师应关注思政课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通过构建校本课程等方式,将传统文化资源转为教学内容。最后,应注重对评价方式的优化与创新,做好教育的评估与反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挖掘本土优势,融入思政课程
本文系静宁县教科所课题,“农村小学思政课与传统文化有效融合的培育研究” 的研究成果。
农村学校相较于城市学校来说,其在教育资源、师资力量、生源特点等方面具有极强的独特性,且与当地农村文化联系十分紧密,是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阵地 [1]。教师在探索传统文化视角下农村小学思政课的设计与实施策略的过程中,立足本土优势特征,将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于思政课程。如此不仅能够让其以桥梁般的作用辅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大大深化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例如,城关镇隶属于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地处静宁县东北部,葫芦河与南河交汇处的三角地带,具有千年古府厚重的文化底蕴。南路壮剧、提线木偶戏、壮族山歌等民族传统文化,壮族麦秆花篮制作技艺、猪血肠制作技艺等民族传统手工艺丰富多彩。在此基础上,教师在进行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就可将学生感兴趣的“提线木偶戏”和“壮族麦秆花篮制作技艺”渗透其中。通过为学生播放木偶戏视频、组织学生开展花篮制作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深化对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构建校本课程,拓展教育资源
校本课程指的是学校为了达到某一种教育目的,依据学校自身特点、性质、条件以及可开发利用的资源,以学校为主体,融合校外相关单位、个人所开展的课程研发活动 [2]。一则能够有效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发展需求;二则在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同时,增强学校办学特色与教育活力。教师在探索传统文化视角下农村小学思政课的设计与实施策略的过程中,就可立足本土特点与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特征,设计并实施思政课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教学方案。
例如,在探索以“古韵城关·思政新语”为主题的思政校本课程构建过程中。首先,教师应明确校本课程的基本目标,即“即传承和弘扬本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城关镇本土文化资源设计校本课程内容框架,包括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乡土文化等多元化内容,深入探索其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而后再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各年级学生发展特点等进行校本教材编写实践。在此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课程内容的趣味性,也要关注活动开展的可行性,更要符合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同时依托对家长资源、社会资源的充分挖掘,丰富校本课程内容。待完成校本课程设计初稿后,可通过开展专题教研的方式进行优化、梳理。最后根据学校课程安排情况投入使用。
三、优化评价方式,评估思政成效
评价是完整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及时优化教学方案。学生明确自身优势不足,转变学习方法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探索传统文化视角下农村小学思政课的设计与实施策略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评价环节的重要意义,通过过程性与结果性结合,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共融的方式,提高思政教育成效。
例如,在进行统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后,随机选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如讲一讲自己的学习收获,说一说自己理不理解的问题,实现自我评价;而后,教师可让其他与之观点不同的学生发表看法,完成相互评价。最后,教师再根据教学目标、评价标准、学生课堂表现、评价内容等各个方面,更为具体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总结性评价。而在完成整个教学活动之后,教师应立足“传统文化视角”“学生课堂表现”以及“自评、互评成果”进行反思与复盘。保留优秀、优化不足、完善体系。
总而言之,深入探讨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小学思政课设计与实施策略,不仅对促进学生的品格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对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有效实践。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应立足本土传统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探究二者的融合策略。在促进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的同时,推动小学思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玲 .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思政课的实践探索 [J]. 黑龙江教育( 教育与教学 ), 2024, (10): 94-96.
[2] 胡大燕 . 谈小学思政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 [J]. 中华活页文选( 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 ), 2024, (05): 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