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井冈山红色文化在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融合路径研究

作者

刘明阳

西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榆中730106)

【摘要】井冈山红色文化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文化遗产,对于培养青年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情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多民族国家背景下,如何在民族高校中有效地融合井冈山红色文化,成为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关键问题。本研究旨在探索井冈山红色文化在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融合路径,以期为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文化传承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井冈山;红色文化;民族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井冈山红色文化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文化遗产,对于培养青年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情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多民族国家背景下,如何在民族高校中有效地融合井冈山红色文化,是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关键问题。

一、井冈山红色文化的理论内涵和当代价值

井冈山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斗争的历史。这一文化涵盖了革命遗址、历史事件、英雄人物以及革命精神等多个方面,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井冈山红色文化中的革命遗址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遗址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艰难困苦中坚持斗争的历程,如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旧址、毛泽东旧居等,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革命遗址中所蕴含的历史事件也是其重要内容。这些事件包括井冈山会师、反“围剿”斗争等,它们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在艰苦环境中取得的胜利,体现了党的英勇斗争和坚定信念。

此外,井冈山红色文化中的英雄人物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些人物如毛泽东、朱德、陈毅等,他们以身作则,带领红军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成为激励后人的宝贵财富。

最后,井冈山红色文化中的革命精神更是其核心所在。这种精神包括坚定的理想信念、无私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的作风等,它们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当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不断挖掘过去的革命历史中蕴含的伟大斗争精神;我们应当坚定不移走好自己的道路,坚定追逐理想,不忘初心使命,让井冈山精神放出新的时代光芒。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不仅追溯了中华民族历史形成过程中在疆域、历史、文化、精神方面的“四个共同”,还包含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四个与共”(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以及推动各民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五个高度认同”等重要内容。

在理论构建层面,“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与以往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的研究成果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一理念的核心并不局限于对“民族”概念的狭隘理解,而是转向了更具未来指向性的“命运共同体”。在对“共同体”的认知中,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并完善了具有中国历史特色的“中华民族”的内涵与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成果。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化进程中的最新发展,不仅是对党百年来民族工作发展历程、特别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历史性成就和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更是指导新时代新征程上党的民族工作、履行新使命、完成新任务的思想武器。这一理念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从政治意义上看,“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强调了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和互助关系,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国家统一和稳定。从理论意义上看,这一理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从实践意义上看,“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为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因此,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领会这一理念的精神实质,将其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三、井冈山红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

井冈山红色文化中充满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强调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这种精神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英雄主义精神高度契合。井冈山红色文化弘扬了伟大的革命精神。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共产党人面对重重困难和挑战,展现出了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无私的奉献。这些精神品质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追求。通过传承和发扬这些精神品质,可以进一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井冈山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伟大斗争中形成的。这种文化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忠诚,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爱国主义精神高度契合。在井冈山斗争中,共产党人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奋不顾身地投身于革命事业。这种深厚的爱国情怀不仅感染了无数中华儿女,也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源泉。通过学习和传承井冈山红色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可以激发全民族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井冈山红色文化还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在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通过广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参与革命斗争的方式,成功地推翻了旧的社会制度并建立了新中国。这种社会动员能力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继续发挥井冈山红色文化的动员作用,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井冈山红色文化强调自强不息,永不言败,这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自强不息精神高度契合。井冈山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其红色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精神内涵。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井冈山人民展现出了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他们面对重重困难,始终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这种自强不息、永不言败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井冈山红色文化所强调的自强不息、永不言败的精神,正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诠释和传承。它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井冈山红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应该深入挖掘和传承井冈山红色文化的精髓和价值,将其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和弘扬中去,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支持。

四、民族高校教育现状分析

当前,民族高校在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但仍需在红色文化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上进行加强。

首先,民族高校在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举办主题讲座、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文化遗址等,民族高校成功地向学生传递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价值观。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还培养了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然而,尽管民族高校在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红色文化教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仍存在不足之处。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建设事业中形成的独特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思想内涵。然而,目前在民族高校中,对于红色文化的教育内容往往局限于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缺乏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为了进一步加强红色文化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民族高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丰富教学内容:除了基本的历史知识外,可以引入更多关于红色文化的理论和实践内容,如革命精神、英雄事迹等,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2.多样化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举办讲座或研讨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交流平台。

3.强化实践教育:组织学生参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参观革命纪念地、开展志愿服务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红色文化的力量和影响。

4.建立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在校园内设立专门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展示红色文化的历史遗迹、文物和图片等,为学生提供一个直观的学习环境。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民族高校可以进一步加强红色文化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井冈山红色文化在民族高校教育中的作用

1.深化思想政治教育

精神引领。井冈山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深厚的思想意涵和鲜明的内在特质。将其融入民族高校教育,能够为学生提供强大的精神引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增强历史认知。通过学习井冈山革命历史,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意义,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培养艰苦奋斗精神。井冈山精神中的艰苦奋斗、勇于牺牲等品质,对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精神具有重要意义。这种精神是民族高校学生在未来学习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

2.促进民族团结与融合

共同文化认同。井冈山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能够增强各民族学生之间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学习井冈山文化,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促进民族团结与融合。

增强凝聚力。在民族高校中传播井冈山红色文化,有助于形成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增强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种凝聚力是推动民族高校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

3.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

丰富教学内容。将井冈山红色文化融入民族高校的教学体系中,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加生动、具体。通过讲述革命故事、参观革命遗址等方式,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增强学习兴趣和动力。

创新教学方法。井冈山红色文化为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方法,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感受革命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增强教学实效性。通过学习井冈山红色文化,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和信心。

4.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氛围。井冈山红色文化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通过举办红色文化活动、建设红色文化景观等方式,可以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

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井冈山红色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将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和内涵。这种品位和内涵将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推动校园文化的繁荣发展。

5.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综合素质。通过学习井冈山红色文化,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这种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各个方面。这些素质的提升将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增强社会责任感。井冈山红色文化中蕴含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学习井冈山文化,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增强为国家和民族贡献力量的决心和信心。

六、融合路径探究

1.坚持守正创新,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地区高校的独特价值与使命。与普通院校相比,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机构在地域和人文方面展现出其独特性。地理上,这些学府多位于民族自治区、边境地带或经济相对滞后的区域,这不仅为它们带来了特殊的自然与文化环境,也赋予了它们独特的教育使命。人文层面,这些高校所在的区域通常居住着多个民族群体,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深厚的传统习。在长期的互动中,不同民族间形成了既保持各自特色又相互融合的多元一体格局。因此,民族地区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坚守主流价值观,同时注重创新。一方面,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强化学科建设和知识传播,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社会实践经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要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各民族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这样的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人成长,也为社会和谐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2.强化思政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思政教育在深化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识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位于民族地区的高校需坚守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确保主阵地的安全,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充分发挥其教学主渠道的作用。一方面,教师要主导课堂,讲好思政课,通过改进教学和丰富内容,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帮助大学生全面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的参与,鼓励双向交流式教学,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培养他们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实现教书育人的高质量发展。

3.提升文化认同,培育家国情怀。在民族高校,汇聚了来自不同民族背景的学生。这些学生带来了各自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习俗。在这样的多民族共融环境中,学生们共同生活和学习,增进了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和尊重。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为高校营造了一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为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民族地区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五个认同”,即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以及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认同。通过这样的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祖国观。举例来说,通过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光辉历程,可以进一步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他们对党的认同感,并培养深厚的家国情怀。同时,学校还会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民族文化活动,如参观红色教育基地、举办民族文化创意手工制作、开展民族文化宣传视频拍摄等,这些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也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力量。通过这些切身体验,民族高校学生们能够在增进文化认同的同时,激发内在的精神动力。这样的文化交流和了解,促进了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紧密交流与团结,加深了他们之间的友谊。学生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民族文化的学习和传播中,形成了促进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

【作者简介】刘明阳(2002.11-),男,汉族,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人,西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区域国别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