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环保工程中污水处理工艺及方法探究

作者

赵淑金

身份证号码: 370982199705053873 山东掘色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伴随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污水排放问题加剧,污水处理成为环保工程核心。本文深入探讨环保工程里的污水处理工艺及方法,剖析常见工艺原理、特点与适用范围,分析影响处理效果的因素,并展望新兴技术,为污水处理方案的抉择与优化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助力提升处理效率,达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环保工程;污水处理;工艺方法

一、引言

水是生命之本,然而经济发展带来的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大量未经妥善处理的污水排放,不仅破坏生态,威胁水生态平衡,还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风险。环保工程中的污水处理旨在借物理、化学与生物等手段,去除污水污染物,使其达排放标准或可回用标准。合理选用与优化污水处理工艺,对提高处理效率、降低成本、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意义重大。

二、常见污水处理工艺

(一)物理处理工艺

1.沉淀法

1.原理:借重力使污水悬浮颗粒下沉,实现固液分离。依沉淀类型分自由沉淀、絮凝沉淀、区域沉淀和压缩沉淀。自由沉淀用于悬浮固体浓度低且无凝聚性污水;絮凝沉淀适用于悬浮颗粒浓度高且具凝聚性污水,颗粒沉淀中相互凝聚加速下沉;区域沉淀见于高浓度悬浮颗粒污水,颗粒整体下沉;压缩沉淀在沉淀后期,颗粒相互挤压减小沉淀体积。

2.特点:操作简便、成本低,能去除大部分可沉降固体颗粒,但对溶解性污染物和胶体去除效果有限。

3.适用范围:广泛用于污水处理预处理,如城市污水处理厂初沉池,去除大颗粒悬浮物,减轻后续处理负荷。

2.过滤法

1.原理:污水通过有孔隙率的过滤介质,如砂滤池、活性炭滤池,悬浮颗粒被截留。砂滤池靠滤料拦截、沉淀和吸附除污;活性炭滤池除物理拦截,活性炭还吸附有机物、色素、异味及部分重金属离子。

2.特点:有效去除细小悬浮颗粒和部分溶解性有机物,出水水质好,但过滤介质需定期反冲洗或更换,运行成本较高。

3.适用范围:常用于污水深度处理,如中水回用,提高水质满足更高标准,也可作二级生物处理后补充处理确保达标排放。

(二)化学处理工艺

1.混凝沉淀法

1.原理:向污水加混凝剂,如聚合氯化铝(PAC)、硫酸铝,混凝剂水解生成带正电胶体,与带负电胶体颗粒凝聚,形成大絮体颗粒,经沉淀或气浮分离。混凝分凝聚和絮凝阶段,凝聚使胶体脱稳形成微小聚集体,絮凝使微小聚集体结合成大絮体。

2.特点:有效去除胶体和部分溶解性有机物,对浊度、色度去除效果好。但混凝剂投加量需精准控制,过量易致二次污染,处理成本较高。

3.适用范围:适用于含大量胶体和细微悬浮物的污水,如印染、造纸废水。在城市污水处理中可作强化一级处理提高污染物去除效率。

2.化学氧化法

1.原理:利用强氧化剂,如臭氧、过氧化氢、二氧化氯等,将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等无害物质。以臭氧氧化为例,臭氧具有强氧化性,能直接与有机物发生反应,破坏其分子结构,还能在水中分解产生具有更强氧化性的羟基自由基,进一步氧化有机物。

2.特点:反应快,对有机物去除效率高,部分无二次污染。但部分氧化剂成本高,设备投资大,需专业操作维护。

3.适用范围:常用于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如制药、农药废水,也可作深度处理去除残留有机物提高水质。

(三)生物处理工艺

1.活性污泥法

1.原理:活性污泥由微生物与悬浮、胶体物质形成,具吸附分解有机物能力。在曝气池,活性污泥与污水充分接触,微生物分解有机物。其运行包括曝气、沉淀和回流,曝气供氧气,沉淀实现泥水分离,回流维持活性污泥浓度。

2.特点:处理效率高,能去除有机物和氮、磷等,但对水质、水量变化敏感,需专业管理,可能出现污泥膨胀。

3.适用范围:广泛用于城市和工业污水处理厂。

2.生物膜法

1.原理:微生物附着在固体载体形成生物膜,污水与生物膜接触,有机物被分解。生物膜法微生物固定,对水质、水量变化适应力强。常见工艺有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池等,如生物滤池,污水喷洒在滤料表面,与生物膜接触去除污染物。

2.特点:微生物量高,处理效率较高,剩余污泥少,管理简单。但滤料易堵塞,需定期反冲洗,占地大。

3.适用范围:适用于中小规模污水,对水质、水量变化大的污水处理效果好,用于工业企业和小型城镇污水处理。

三、影响污水处理效果的因素

(一)水质特性

污水水质如有机物浓度、氮磷含量、酸碱度(pH 值)、有毒有害物质等显著影响处理效果。高浓度有机物可能超处理负荷致效率降低;高氮磷含量引发富营养化,需脱氮除磷工艺;pH 值不适影响微生物活性或化学反应;有毒有害物质抑制微生物生长或使化学药剂失效。

(二)处理工艺参数

不同工艺有特定参数,如活性污泥法的曝气时间、污泥浓度、污泥回流比,生物膜法的水力负荷、有机负荷,化学氧化法的氧化剂投加量、反应时间等。参数设置不合理影响处理效果,如曝气时间不足致有机物分解不充分,氧化剂投加量不够无法有效氧化污染物。

(三)温度

温度影响微生物生长代谢和化学反应速率。生物处理适宜温度在 15 - 35℃,过高或过低影响微生物活性。低温下微生物代谢减慢,高温可能使微生物蛋白质变性失活。化学处理中,温度升高一般加快反应速率,但过高致化学物质挥发或分解影响效果。

四、新兴污水处理技术与发展趋势

(一)膜分离技术

膜分离技术利用选择性透过薄膜,在能量或化学位差推动下分离或浓缩污水溶质和溶剂。常见有微滤(MF)、超滤(UF)、纳滤(NF)和反渗透(RO)。微滤和超滤除悬浮颗粒、胶体和大分子有机物;纳滤和反渗透去除小分子有机物、重金属离子、盐类等。该技术分离效率高、出水水质好、占地小,但膜组件贵,易污染,需定期清洗或更换。随膜技术发展,在污水深度处理和中水回用领域前景广阔。

(二)高级氧化技术

高级氧化技术是通过产生具有强氧化性的羟基自由基等活性物种,将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氧化分解。除了前面提到的臭氧氧化,常见的高级氧化技术还包括芬顿氧化、光催化氧化等。高级氧化技术具有氧化能力强、反应速度快、无二次污染等优点,能有效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未来,高级氧化技术有望在与其他处理工艺的协同应用方面取得突破,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和降低处理成本。

(三)智能化与自动化控制

信息技术发展使污水处理智能化、自动化控制成趋势。传感器实时监测水质和工艺参数,计算机系统自动调节设备运行。如依有机物浓度调曝气强度,依水位控制水泵启停。智能化控制提高处理稳定性、可靠性,降低人工成本,实现精细化管理,提升处理效率和水质。

五、结论

环保工程污水处理工艺多样,各有特点与适用范围。实际应用需综合考虑污水水质、处理规模、目标及成本等因素,合理选择与优化工艺。关注新兴技术发展,探索新技术与传统工艺结合,提高处理效率、降低成本、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加强处理过程监测与管理,确保工艺参数合理运行。随科技进步,更多高效、环保、经济的处理技术将涌现,助力解决水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1] 高廷耀,顾国维,周琪。水污染控制工程(第四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 王宝贞,王琳。水污染控制工程(下册)(第二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黄霞,文湘华。水处理工程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4] 张自杰。排水工程(下册)(第四版)[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