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与现场管理策略研究
蒋海明
湖北云水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74
水电工程作为我国清洁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其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运行与使用寿命。混凝土作为主要结构材料,广泛应用于坝体、厂房、通风廊道等关键部位,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极易导致渗漏、开裂甚至结构失稳。相比一般建筑工程,水电工程常处于复杂的水文地质环境,施工周期长、强度大,且常伴随高温高湿或极寒气候,增加了质量控制的难度。同时,现场管理不规范、人员技术水平不一、质量监管不严,也对施工质量形成制约。因此,加强混凝土施工全过程质量控制与现场管理体系建设,已成为提升水电工程建设质量、实现工程安全可持续运行的关键所在。
一、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与方法
(一)原材料质量控制
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是确保工程结构性能的基础。水泥应选用强度稳定的硅酸盐类水泥,满足结构强度与耐久性要求 [1]。粗骨料宜采用坚硬、级配良好的碎石,粒径控制在 5 ~ 31.5 毫米,针片状颗粒应尽量减少,以提高密实度。细骨料选用洁净中砂,细度适中,避免含泥量过高影响拌合性能。用水应清洁无杂质,避免对水化过程造成干扰。为提升混凝土的抗渗性和工作性,可掺入适量粉煤灰、矿渣粉或硅灰,并根据实际情况优化掺量。所有原材料在使用前必须进行抽样检测,确保性能稳定、来源可靠,以保障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整体可控性与一致性。
(二)配合比设计与优化
水电工程混凝土多采用大体积与大强度等级设计,常见等级为 C30 ~ C60,部分结构(如厂房柱基)需采用 C70 及以上等级。应根据结构部位、施工季节及耐久性要求进行科学配比。以水胶比为控制核心,一般控制在0. 32~0 .45 之间,同时引入粉煤灰或硅灰以提升泵送性能与耐久性。在寒冷地区施工时,适当加入引气剂,确保抗冻性能(抗冻等级F200 以上)。配合比应通过实验室试拌验证,并在施工现场根据气温、湿度等实时调整。搅拌过程中严格执行固定配比,采用自动计量设备精确控制原材投料误差在±2% 以内。
(三)拌和与运输过程控制
混凝土搅拌站应配备强制式双卧轴搅拌机,单机出料容量不小于 1.5m³,拌合时间控制在 60~90 秒。为确保均匀性,宜设定自动控制系统监控水灰比、坍落度与出料温度。运输环节采用密封式混凝土运输车,运输距离控制在30 分钟内,温度较高时应覆盖保温,采用减缓剂控制初凝时间至2小时以上。在长距离运输时,应设置中转站或临时冷却系统,确保混凝土入模温度控制在 25℃以下,以防止水化热聚集导致温升裂缝。
(四)浇筑与振捣技术控制
混凝土浇筑采用分层、分段、连续施工原则。单层厚度应控制在30 ~ 50cm,连续浇筑时间间隔不超过初凝时间(一般为 90 分钟)。应使用插入式高频振动棒,频率控制在5000 ~7000 次/ 分钟,插点间距为振动棒直径的1.5倍,振捣时间为 10~20 秒 / 点,避免过振与漏振。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如坝基及厂房底板,应布设冷却水管降温,结合温控监测系统,控制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差不超过25℃,以防温度裂缝。
(五)养护工艺管理
水电工程多位于偏远山区,气候条件复杂,对混凝土养护要求较高。应根据施工季节采用差异化养护方式。常温环境下应在浇筑后 4 小时内覆盖保湿材料,并持续养护 7 天以上;夏季高温时应洒水降温、遮阳养护;寒冷季节则应搭设保温棚,并使用蒸汽或电加热设备,确保混凝土表面温度不低于 5℃。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应配置自动测温系统(埋设热电偶),实时监测芯部与表层温差,并延长养护周期至14 天或更长,确保水化充分、结构密实。
(六)混凝土质量检测与评估
质量检测应贯穿施工全过程,重点监测项目包括抗压强度(7d、28d)、坍落度、含气量、密实度、弹性模量等 [2]。采用标准试模制备试块,每 300m³ 或每工作班抽取不少于3组。裂缝控制采用裂缝计与温控系统双重监测,对于超过设计缝宽(如0.2mm)的裂缝应及时修复。同时推行数字化质量管理平台,实现试验数据在线化、自动化记录与分析,提升数据追踪能力与质量回溯效率。
二、现场施工管理的策略与实践
(一)施工组织与现场布局优化
合理的施工组织与科学的现场布置是提升施工效率、降低质量风险的关键。可依据工程特点采用“导流—主体—收尾”三段式组织模式,结合分区施工与流水作业原则,制定详细的阶段性目标和节点控制计划。搅拌站应设置在混凝土浇筑点500 米以内,确保运输及时,减少坍落度损失。现场运输通道须进行硬化处理,定期洒水除尘,并规划专用车道,避免原材料与成品混凝土交叉运输而引发污染或堵塞。材料堆放区域要依据不同品类设立分区,钢筋、骨料应采取防潮措施,覆盖遮阳棚或篷布,提升现场物料管理的规范性和效率。
(二)人员管理与技术培训
施工人员的专业能力是保障混凝土施工质量的直接因素。项目需建立人员资质审核机制,所有作业人员须取得相应岗位资格证书,严禁无证上岗。关键工序人员如混凝土浇筑工、泵送工、模板安装工应定期进行技术复训,掌握最新施工要求和规范操作方法。技术交底应以图纸讲解结合现场演示的方式进行,推行“岗前培训 + 实操指导”双重机制,确保施工要点传达到位。项目技术负责人应定期组织质量巡检、问题答疑及案例复盘,提升一线人员的质量意识和实操能力。
(三)设备管理与智能化应用
设备的正常运转与精度控制直接影响混凝土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项目需建立完善的设备管理台账,明确各类关键设备的编号、用途、保养周期、操作规程及责任人员。对于搅拌站、泵送系统、自动温控设备等核心机械,应实施定期维护、专项检查和故障登记制度,确保设备运行安全、性能稳定、响应及时。同时,推荐引入智能控制平台,对混凝土生产全过程实现数字化、可视化监控,如原材料配比精度、出料温度、运输时间和搅拌均匀度等关键参数应实时采集、自动存储,并设定多级预警机制以防异常。对于精度要求较高的结构施工,可使用全站仪精确测定施工标高和定位,并结合激光平整设备进行施工操作,有效提升模板安装与混凝土浇筑的施工精度与一致性。
(四)施工进度与资源协调
科学的进度安排与资源统筹是保证工程按期高质量完成的基础。项目应采用滚动式计划编制方式,动态调整施工任务与材料供应计划[3]。通过关键路径法(CPM)等进度管理工具,识别施工瓶颈,优化关键工序排布,提前配置所需人力、物料与设备。在材料采购环节,应建立供应商备选库与最短配送机制,防止断供风险。针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地质变化等突发情况,应制定详细的应急响应预案,包括人员转移、设备保护、混凝土连续浇筑保障方案等,确保关键节点和核心结构施工不受干扰。
(五)安全文明施工管理
混凝土施工涉及多个高风险环节,必须落实全方位的安全控制。应在高处作业、泵送作业、模板支撑等关键部位设置专人巡视与风险点监控,采用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全天候覆盖,确保异常情况第一时间处置。重点区域应设立明显警示标识、安全通道和防护栏,夜间作业需配备充足照明。组织施工人员定期开展安全教育与应急演练,模拟模板坍塌、电器故障、火灾等紧急情况,提升作业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与自我保护意识,构建责任明确、响应迅速的安全保障体系。
(六)管理制度与监督机制建设
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独立的监督机制是施工质量稳定的制度保障。应建立“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班组长”三级质量责任体系,明确岗位职责与绩效考核机制。各施工分区实行包干责任制,落实到人、分工明确。同时,应引入第三方监理机构和独立检测单位,对关键环节如混凝土原材质量、配合比执行、养护措施等进行现场监督和抽检验证,提升监督的客观性与权威性。施工过程中的各类数据资料如施工日志、试验记录、浇筑顺序、温度监测等应实现电子化归档与统一管理,便于后期溯源与质量追踪。建立质量奖惩机制,对违规操作、隐患整改不力的班组实施处罚,对执行规范、质量优异的团队给予激励,形成正向激励与压力传导并存的闭环管理格局。
三、混凝土施工质量与现场管理协同提升策略
(一)建立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
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全过程的系统管理。质量控制不应仅限于施工阶段,而应贯穿于设计图纸审查、原材料采购、配合比确定、施工组织、成型养护以及竣工验收的全周期。通过建立科学的工作流程,将各阶段的职责分工、质量标准、关键控制点清晰化,有助于实现过程中的协同管理[4]。采用PDCA(计划-执行 - 检查 - 改进)循环管理模式,可以对混凝土质量形成有效的闭环控制。例如在某大型水电站项目中,通过设置材料进场抽检制度、关键工序质量报验流程和后期裂缝跟踪机制,实现了混凝土结构“首件验收率100%,返工率控制在1%以内”的目标。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搭建质量可视化平台,使管理人员能够实时查看混凝土生产、运输、浇筑及养护等各环节的关键指标,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提升管控效率。
(二)推行BIM 与信息化协同控制
信息化手段的融合是现代混凝土施工管理的重要方向。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可用于施工前的工艺模拟、结构碰撞检测和施工流程演示,使复杂工序可视化,从而提高作业可控性和执行准确率。在现场施工过程中,结合RFID 电子标签,可对混凝土的浇筑批次、浇筑位置、时间和温度进行全过程跟踪,便于后期质量追溯和问题定位。在某水电工程厂房建设中,通过 BIM 系统集成混凝土施工管理数据,实现了模板安装进度与混凝土供应计划的动态匹配,大幅减少了施工等待时间和资源浪费。同时,智慧工地系统集成了监控摄像、传感器、移动终端等设备,实现对泵送压力、振捣频率、养护温湿度等数据的集中管理,提升了质量控制的实时性与精度。
(三)典型案例分析
在实践中,部分大型水电工程已率先探索混凝土施工与管理协同提升的有效路径。例如在白鹤滩水电站项目中,为解决高温环境下大体积混凝土温控难题,项目团队采用了“内埋冷却管 + 温控自动采集系统”的技术组合,对混凝土芯部温度进行 24 小时不间断监控,并动态调整冷却水流量,有效控制了内部温差。另一个典型案例是在某西南山区水电工程中,由于运输条件复杂,项目采用了移动式搅拌站配合前端调度系统,对混凝土生产和输送进行统一调度,确保材料供应与浇筑同步进行,有效降低了泵送中断和材料浪费率。这些实例表明,系统化的质量控制加上先进技术的辅助,能够显著提升水电工程混凝土施工的整体质量和效率。
(四)推动行业管理机制优化
水电工程混凝土施工管理的提升,除了依靠项目自身的组织协调,也需要从行业层面优化整体管理环境。当前不少项目仍存在施工信息割裂、管理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容易导致质量监管失效和责任界定模糊。应推动建立覆盖施工全流程的信息共享平台,使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之间形成实时沟通机制[5]。例如,在某省重点工程中采用了基于云平台的数据协同系统,各参与方可实时上传、查阅材料进场、混凝土配比、试验检测等信息,提高了质量管理透明度和响应速度。同时,项目内部应强化质量奖惩制度,对严格执行工艺标准、按期完成质量目标的班组进行奖励,对违规作业、造成质量返工的单位严肃处理,从制度层面保障质量与管理的协同运行。
总结:水电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的稳定性与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运行寿命与结构可靠性。通过加强原材料控制、优化施工工艺、规范现场管理,可有效提升混凝土施工质量。同时,借助信息化平台与 BIM 技术,实现施工全过程的可视化、智能化协同管理,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与精度。实践证明,质量控制与现场管理需协同推进,形成闭环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水电工程的施工水平。未来应持续推动管理手段创新与技术应用深化,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水电工程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 伟 仙 . 浅 析 大 体 积 混 凝 土 施 工 质 量 的 控 制 措 施 [J]. 四 川 水泥 ,2024,(12):141- 143.
[2] 毛鹏鹏 . 房屋建筑混凝土一次浇筑无缝施工技术 [J]. 建筑机械化 ,2024,45(12):88- 90+130.
[3] 刘 庆 林 . 混 凝 土 结 构 施 工 工 序 质 量 管 理 措 施 研 究 [J]. 中 国 水泥 ,2024,(12):96- 98.
[4] 徐基平, 刘印建.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现场连接技术与质量控制研究[J].中国设备工程 ,2024,(22):12- 14.
[5] 徐基平, 刘印建.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现场连接技术与质量控制研究[J].中国设备工程 ,2024,(22):12-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