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影子的重量:论《偷影子的人》中教育者与学生的双向奔赴

作者

张春燕

晋江市侨声中学 福建泉州 362271

法国作家马克·李维的《偷影子的人》是一部充满温情与哲思的小说,讲述了一个能“偷走”他人影子并与之对话的男孩的成长故事。影子,在书中不仅是阳光下的黑暗轮廓,更是每个人内心深处被隐藏的情感、秘密和渴望。作为一名班主任,阅读这本书让我深刻反思教育的本质——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对话,是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一场“双向奔赴”。

一、教育者的倾听:发现影子的语言

在小说中,主人公能够通过影子听到他人无法言说的心声:同学的孤独、母亲的悲伤、朋友的恐惧。这让我联想到教育现场——有多少学生的“影子”被我们忽略?他们或许成绩平平,或许行为叛逆,但他们的影子可能正诉说着无人倾听的故事。

在我的班级里,曾有一个学生小A,平时沉默寡言,成绩中等,似乎总是“隐形”于集体之中。直到一次作文练习,他写下了父母离异后自己的迷茫与孤独,我才意识到他的“影子”远比他的外表沉重。如果我没有给他表达的机会,或许他的情感永远无法被看见。教育者的责任,不仅是教授知识,更是学会倾听那些未被说出口的声音。

《偷影子的人》提醒我们,真正的教育应当超越表面的行为评判,去关注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他们的“影子”或许承载着家庭的压力、成长的困惑、自我认同的挣扎,而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这些影子有机会被阳光照亮。

二、学生的回应:影子的信任与成长

小说中,主人公并非单方面地“窃取”影子,而是在理解他人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成长。他与吕克的友谊、与克蕾儿的爱情、与母亲的和解,都源于他对影子的尊重与共情。同样,在教育中,学生的成长往往始于被理解后的信任。

班级里的小 B 曾是个“问题学生”,上课走神,作业敷衍,甚至偶尔顶撞老师。但当我尝试走近他,而非仅仅纠正他的行为时,才发现他的“叛逆”源于对父亲过高期望的抗拒。当我调整了沟通方式,不再以权威压制,而是以平等的姿态交流时,他的态度逐渐软化,甚至开始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他的“影子”终于不再躲藏,而是愿意向信任的人敞开。

教育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当学生感受到被理解,他们的“影子”便会从沉重的负担变成成长的动力。正如书中所说:“你偷走了我的影子,不论你在哪里,我都会一直想着你。”教育者的真诚倾听,往往能在学生心中种下改变的种子。

三、双向奔赴:教育中的共情与治愈

《偷影子的人》最动人的地方在于,主人公不仅治愈了他人,也在这一过程中治愈了自己。他与母亲的关系、对父亲的遗憾、对爱情的怯懦,都在与影子的对话中得到释怀。同样,教育不仅是教师在帮助学生,也是学生在影响教师。

作为班主任,我曾以为自己的角色是“引导者”,但后来发现,学生同样在引导我。他们的纯真、坚韧,甚至他们的困惑与反抗,都在不断修正我的教育观。当小C 在周记里写下“老师,您最近好像很累”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的焦虑情绪已经影响了课堂氛围。学生的敏锐让我反思:教育者同样需要被看见、被理解。

真正的教育是一场双向的治愈。我们倾听学生的影子,而他们的信任也照亮了我们的教育之路。正如小说中的主人公最终明白:“有些人只拥吻影子,于是只拥有幸福的幻影。”而真正的幸福,来自真实的情感联结。

四、让教育成为影子的对话

读完《偷影子的人》,我开始在班级里尝试“影子对话”:

“匿名信箱”:让学生写下不敢当面说的话,让“影子”有机会发声;

“成长故事分享”:每周让一位学生讲述自己的某段经历,增强班级共情力;

“教师日记”:记录自己对学生的观察与反思,避免因忙碌而忽略个体的声音。

这些尝试让班级氛围悄然改变。学生更愿意表达,师生关系更加融洽,甚至学业表现也随之提升。这让我更加确信:教育不仅是分数的竞争,更是心灵的培育。

结语:教育的重量,在于承载每一道影子

《偷影子的人》让我明白,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影子走进教室,而教育者的责任,不是抹去这些影子,而是让它们被看见、被理解、被接纳。教育的真谛,正是这场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双向奔赴”——我们倾听他们的故事,而他们的成长也照亮了我们的教育生涯。

影子的重量,就是生命的重量。而真正的教育,是让每一道影子都能在阳光下,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