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体验到创造:小学阶段 AI 教学与科学家精神融合的阶梯式策略
孙思华
江苏省昆山市瑾晖实验小学
小学信息科技课堂是实现对小学生人工智能(简称 AI)启蒙教育的重要场所。在当今时代,AI 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无论是智能家居、智能医疗,还是智能交通,AI 的身影无处不在。与此同时,培养具有科学家精神的新一代人才变得尤为重要。科学家精神包含好奇心、批判性思维、实证精神等要素,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在此背景下,小学信息科技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技能的传授,更应注重学生信息素养和精神品质的培养,要让学生在掌握信息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和素养,孕育科学家精神。
一、情境浸润,激发好奇与问题意识
“情境浸润”策略的核心目标是利用 AI 的趣味性和直观性,通过创设真实或模拟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提问,感受数据的存在与作用,点燃“想知道为什么”的原始好奇心。这一策略融合了好奇心和问题意识等科学家精神。
例如,在《身边的数据》课例中,教师可设计“AI 小侦探”活动。课堂上,教师先展示一组经过 AI 处理的校园照片,却不直接告知学生这是 AI 的结果。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的“特别之处”,如自动圈出的物体、标注的文字、热力图的颜色等,并提问:“图片上多了些什么信息?这些信息是怎么‘跑’上去的?它们想告诉我们什么?”鼓励学生猜测这些信息(数据)的来源和作用。随后引入 AI 的概念,解释是AI“看”了图片后“告诉”了我们这些信息(数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到图片里藏着许多看不见的信息,AI 能帮我们发现它们,进而产生“AI 是怎么做到的?”、“这些数据有什么用?”等疑问,能够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二、现象探究,培养观察与实证思维
在信息科技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 AI 输入与输出关系,通过实验或观察体会数据对 AI 结果的影响,建立实证意识,融合观察力和实证精神。
例如,在《数据影响生活》课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AI小画家”体验。学生可以使用 AI 绘画工具,第一次输入模糊描述,观察 AI 生成的不理想结果;第二次输入具体描述,观察结果是否更符合预期;第三次故意输入错误信息,观察 AI 处理情况。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对比,理解输入数据(指令)的清晰度、准确性和合理性直接影响 AI 的输出结果,体会到“描述越清楚、越符合事实(实证),AI 画得越好”的道理,类比科学家需要精确描述实验对象和条件。
三、协作解码,发展逻辑与批判思维
核心目标是通过理解信息编码(如二维码、条形码)的基本原理,模拟 AI 处理信息的“编码 $$ 传输 $$ 解码”过程,体会规则的重要性,并初步建立对信息真实性和安全性的批判意识。该策略融合了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合作精神。
在《从编码到解码》(结合《生活中的编码》、《数字化传输》概念)课例中,进行“班级密信传递”活动。编码阶段,小组合作,为一条简短信息(如“明天带画笔”)设计一个简单的“班级密码”(替代规则,如数字代替汉字、特定图形代替字母),强调规则必须一致且保密。传输阶段,将编码后的信息(密信)传递给另一个小组。解码阶段,接收小组尝试根据规则(如果知道)或猜测规则进行解码,可能出现解码成功(规则正确且一致)、解码错误(规则不一致或理解错误)、无法解码(规则丢失或过于复杂)等情况。引导学生反思:为什么有时能解对,有时解错?规则不清楚或丢失会怎样?如果有人故意修改了密信内容会怎样?如果有人冒充传递者呢?联系到网络信息传输(数字化传输),类比AI 在处理信息时也需要遵循严格的规则(算法),如果规则错误、数据被篡改(“密信”被改)或来源不可信(“传递者”冒充),结果就可能出错或有风险。引导学生认识到信息传输需要可靠规则、完整性和验证(批判性思维的萌芽),以及合作制定和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四、真实创造,锤炼设计与创新勇气
此策略目标是通过模拟 AI 模型训练或优化的简单过程,让学生体验“尝试 $$ 反馈 $$ 改进”的迭代循环,理解模型(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结果调整。其中融合了模型思维、迭代优化精神和坚持性。
在《身边的数据》(延伸应用)或《生活中的编码》(延伸应用)课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AI 分类小助手训练营”模拟。让学生扮演“AI 训练师”,目标是教一个“傻傻的机器人”(由教师或另一组学生扮演)识别两种不同的物品图片(如“水果”vs“文具”)。“训练师”们先集体制定几条简单的初始分类规则(如“红色的可能是水果”、“有笔头的可能是文具”)。展示一批新图片,“机器人”根据规则分类,“训练师”观察结果,记录错误。针对错误案例,“训练师”们讨论:为什么分错了?是规则太模糊?还是有例外?需要增加、修改或细化哪条规则?。修改规则后,再次测试。引导学生体验这个过程,认识到没有完美的初始规则,需要不断用新数据(图片)测试,发现问题(错误分类),分析原因(规则缺陷),改进规则(优化模型),再测试。这就是 AI 模型训练和优化的简化版,科学家研究问题也常常需要多次实验、分析失败、改进方案(迭代)。强调不怕出错,关键是从错误中学习改进。
结语
以上阶梯式策略为小学 AI 教学与科学家精神培养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它可以让学生在学习AI 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好奇心、批判性思维、实证精神等科学家精神,使小学 AI 教学不再仅仅是工具操作,而是成为孕育科学家精神的沃土。这种融合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的创新人才基础素养。在未来社会,具备科学家精神的学生将更有能力应对复杂的挑战,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因此,信息科技教师应持续探索更丰富的 AI 工具引入,以及更深入的跨学科项目,进一步完善小学 AI教学与科学家精神融合的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和发展空间,全面提升信息科技领域内的知识、技能与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苏凯 . 人工智能启蒙教育在小学信息科技课堂的实践路径研究[N]. 安徽科技报 ,2025-06-20.
[2] 崔淑君 . 基于人工智能的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教学 [J]. 中小学电教 ( 教学 ),2025(06):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