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高校休闲体育专业与地方资源耦合机制研究
代旭莲
成都工业学院 644000
当前我国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出了乡村全面振兴战略,201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 - 2022 年)》明确提出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新产业新业态。高校设置的休闲体育专业是融合体育、旅游、文化等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专业,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也强调要大力发展乡村体育产业,促进体育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休闲体育专业作为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窗口,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科研能力和人才储备,将高校休闲体育专业与地方资源进行耦合不仅可以为乡村休闲体育产业提供专业支持,还能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校地协同发展。
一、高校休闲体育专业与地方资源耦合的意
(一)促进乡村休闲体育产业发展
教师在开展专业教学活动时,可运用旅游规划、运动心理学、市场营销等多学科知识深入分析乡村自然资源、文化特色与市场需求,开发出具有差异化竞争力的休闲体育产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乡村生态环境进行科学评估,设计兼具生态保护与运动体验的户外探险线路,结合消费者行为分析打造沉浸式主题休闲体育活动,提升产品吸引力。
(二)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存在一定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课程的设置也滞后于市场需求,而与地方资源的深度合作可以促使高校打破封闭的教育体系,构建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高校的教师经过与地方休闲体育产业的紧密对接可以实时掌握行业发展动态与人才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开发实践性强的特色课程,使学生所学知识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
(三)促进地方文化传承与发展
开展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地方文化元素与休闲体育项目深度融合,运用创新设计赋予传统文化新的表现形式与生命力;将传统民俗活动中的竞技元素转化为现代休闲体育赛事;将民间传统体育技艺开发成体验式休闲项目,使传统文化以更具吸引力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 Π[1]Π 。
二、高校休闲体育专业与地方资源耦合的现状
(一)合作意识不足
部分高校过于注重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视为次要任务,缺乏主动与地方合作的积极性。部分教师也没有充分认识到校地合作对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推动作用。而地方政府和企业方面对高校的智力资源、科研能力以及人才储备价值认识不足,更倾向于短期经济效益明显的合作项目,忽视了与高校在长期战略层面的合作潜力。
(二)合作模式单
高校的科研成果大多是以理论的方式教给学生,难以转化为地方产业发展的实际生产力,地方的资源优势也无法与高校的专业知识有效结合,导致休闲体育项目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性与竞争力,双方合作较少涉及运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无法共同构建完整的产业运营体系。
(三)保障机制不完善
当前高校休闲体育专业与地方资源的相关保障机制存在明显不足,缺乏专门针对高校与地方休闲体育产业合作的政策文件,现有政策多为宏观指导,没有具体实施细则与操作指南,难以对合作实践形成有效规范与引导。再加上没有明确的利益分配标准与风险共担规则,在合作项目收益分配、知识产权归属等问题上容易产生分歧与矛盾,影响合作的稳定性[2]。
三、高校休闲体育专业与地方资源耦合的策略
(一)加强理念引导,树立合作共赢意识
高校是知识生产与人才培养的高地,拥有专业的学术资源、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而地方则具备丰富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以及市场实践场景,高校休闲体育专业与地方建立合作共赢的理念可以打破高校与地方之间的壁垒,构建起需求导向、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新型关系。在教学中,要明确双方在乡村振兴中的共同目标,即运用资源整合与共享实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双重效益,将服务地方发展纳入自身战略规划,认识到与地方的合作不仅是履行社会责任,进一步推动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
在高校休闲体育专业与地方资源联合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可以自身的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定期组织召开校地休闲体育产业发展对接会,邀请大学城内高校的休闲体育专业负责人与当地文旅局、体育局以及休闲体育企业代表进行面对面交流,展示地方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规划和资源优势,同时听取高校在人才培养、科研成果等方面的介绍,促进双方深入了解。宜宾大学城各高校还可以积极开展校内宣传教育活动,通过举办乡村振兴与休闲体育发展主题讲座、组织师生实地调研地方休闲体育项目等方式,增强师生服务地方的意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身专业与地方发展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参与校地合作的积极性。
(二)创新合作模式,实现资源深度融合
传统的合作模式局限于简单的实习实训,难以充分发挥双方的资源优势,教师在为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要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合作体系,将高校的专业知识、科研能力与地方的资源禀赋、市场需求有机结合,强调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运用共同开展项目研究、技术开发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同时高校和地方也要联合开发项目,围绕地方特色资源整合双方优势,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休闲体育产品和服务,形成高校出智力、地方出资源、市场出效益的良性循环[3]。
宜宾具有丰富的竹资源和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大学城高校休闲体育专业发展过程中可以此为依托,由教师带领学生团队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共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体育产品。技术人员可以为休闲体育专业的教学工作设计出竹制健身器材,将传统竹工艺与现代休闲体育需求相结合,还围绕茶文化开发了茶韵健身操、茶园定向越野等体验式休闲体育项目。除此之外,宜宾大学城还可以与宜宾市体育局合作联合开发长江生态休闲体育旅游线路,高校团队负责线路的规划设计,体育局则利用自身资源协调沿线乡村和景区的配合,共同打造集健身、观光、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休闲体育旅游产品,实现高校专业知识与地方资源的深度融合。
(三)完善保障机制,确保合作可持续性
高校要及时联系地方政府构建完善的政策和保障机制,引导双方规范合作行为,设置合理的协调机制负责解决合作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确保合作项目顺利推进。将这些政策适当的融入休闲体育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也可有效地提高合作效率,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高校参与的可持续合作模式。政府也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高校与地方开展合作,并在资金、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负责统筹协调合作项目的实施,同时运用合同约定、协议条款等方式明确双方在合作中的权利和义务,确保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宜宾市政府为保障高校休闲体育专业与地方资源的耦合出台了《宜宾市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实施方案》,提出推动体育与健康养老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教育培训等融合,加强全市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交互融合,加快建设长江上游水上体育旅游带、蜀南竹海、兴文石海体育旅游区等适于开展体育旅游运动的产业融合聚集发展区。
(四)强化人才培养,提升服务地方能力
高校休闲体育专业要紧密围绕地方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创新创业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教师在课堂堂上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真实的产业环境中锻炼专业技能,积极开设与地方特色产业相关的课程,使学生深入了解地方资源和市场需求。同时学校也要鼓励教师参与地方实践和科研项目,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与地方合作开展人才培训,为地方培养高素质的休闲体育产业从业人员,形成高校培养专业人才、地方提供实践平台、产业反哺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发展的协同共进 [4]。
宜宾大学生部分高校休闲体育专业根据宜宾乡村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需求优化课程设置,新增了《乡村休闲体育运营管理》《民俗体育传承与创新》等特色课程,邀请地方休闲体育企业的专家和行业精英担任兼职教师与本校教师共同开展案例教学和实践指导。同时,鼓励休闲体育专业教师参与地方实践,选派教师到宜宾市的休闲体育企业挂职锻炼,担任企业的项目顾问或技术指导,教师们在挂职期间深入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和行业发展动态,并将实际的行业需求和发展动态融入到教学和科研中。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休闲体育专业与地方资源的耦合可以有效促进乡村休闲体育产业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并进一步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地方政府和企业也应积极配合,为高校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和发展机会,共同推动乡村休闲体育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苏姗 . 乡村振兴与文旅资源的耦合机制研究——以吉山村红色文化遗址活化保护与利用为例 [J]. 村委主任 ,2023(12):147-150.
[2] 李晖 , 周琥 , 邓勇 , 等 . 乡村振兴战略下体育旅游与民俗体育耦合发展机制研究 [J]. 当代体育科技 ,2024,14(14):85-87.
[3] 陈志伦 , 朱慧敏 . 地方高校人才赋能乡村振兴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农村实用技术 ,2024(9):26-28.
[4] 喻亮 , 胡迪 . 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高校推进江西农村三产融合路径探究 [J]. 宜春学院学报 ,2024,46(5):50-54.
课题信息:2024 年校级课题,课题名称“乡村振兴战略与休闲体育资源的耦合机制研究-—以宜宾大学城休闲体育专业发展为例”,课题编号:2024ZX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