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公路工程中交通安全设施设计与优化

作者

关永

淄博市公安交通管理服务中心 255321

摘要:本文聚焦公路工程领域,深入探究交通安全设施设计与优化关键要点。剖析公路交通安全面临人、车、路、环境等多方面挑战,阐述交通标志、标线、护栏、防眩设施设计原理与规范,研究从路线规划、交通流分析到设施布局选型的设计流程,探讨人性化、智能化、耐久性提升等优化策略,展望主动预警、协同优化、可持续发展导向的未来趋势,为提升公路交通安全水平、推动公路事业发展筑牢根基。

关键词:公路工程;交通安全设施;设计;优化

一、引言

在公路交通飞速发展的当下,其网络愈发庞大,交通流量持续攀升。然而,交通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各类交通事故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交通安全设施作为保障公路行车安全的关键防线,其合理设计与优化意义重大,关乎公路交通能否安全、高效、有序运行,是公路工程领域不容忽视的核心课题。

二、公路交通安全面临的挑战剖析

2.1 人的因素

驾驶员素质参差不齐,疲劳驾驶、超速、违规变道等危险驾驶行为屡见不鲜,极易引发事故。部分驾驶员安全意识淡薄,对交通法规漠视,在行车中注意力不集中。此外,行人与非机动车随意闯入公路,不遵守交通规则,乱穿马路,也为公路交通埋下诸多安全隐患,人的不安全行为成为交通事故高发的主因之一。

2.2 车的因素

如今车辆种类繁多,性能各异。一些老旧车辆安全技术状况差,制动、转向等系统故障频发。重载货车超载现象普遍,不仅加剧路面损坏,还严重影响车辆操控稳定性,易在行驶中出现失控风险。同时,车辆的灯光、轮胎等部件若维护不当,也会降低行车安全性,给公路交通带来不稳定因素。

2.3 路的因素

公路线形设计若存在缺陷,如急弯、陡坡、连续长下坡路段未配备足够安全防护设施,车辆行驶至此极易失控。路面病害,像坑槽、裂缝、车辙等,不仅影响行车舒适性,还可能导致车辆颠簸、侧滑,引发事故。再者,公路沿线交叉路口设计不合理,视距不足、交通标志标线不完善,易造成车辆冲突,阻碍交通流畅运行,威胁行车安全。

2.4 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变化莫测,雨、雪、雾、大风等恶劣天气大幅降低道路能见度,路面湿滑、结冰,使车辆制动距离显著增加,驾驶难度骤升。夜间照明不足,驾驶员视野受限,难以精准判断路况。此外,公路周边特殊地形地貌,如山区落石、临水路段溺水隐患等,间接增大交通安全风险,复杂环境给公路行车安全带来重重挑战。

三、主流交通安全设施的设计原理与规范要求

3.1 交通标志

交通标志以图形、符号、文字向驾驶员传递关键信息。其设计依醒目性、易读性、单义性原则。形状上,圆形表禁令、三角形为警告、矩形用于指示指路,方便驾驶员快速识别。颜色搭配依标志功能而定,红色禁行、黄色警示、蓝色指示,让驾驶员远距离感知含义。版面设计精细考量字体、字间距、行距,确保规定车速下清晰认读,安装位置契合视距要求,杜绝遮挡,保障信息有效传递。

3.2 交通标线

交通标线通过路面线条、箭头、文字引导车辆,规范行驶秩序。按功能分指示、禁止、警告标线。设计时,依据道路等级、车速确定标线宽度、长度、间隔,如高速车道分界线常宽 15cm,间隔 9m。标线材料反光性优,夜间或低光照清晰可见,保障行车路径明确,且与路面粘结牢固,耐磨抗脱落,持久发挥引导作用。

3.3 护栏

护栏是阻挡车辆越界或冲入对向车道的坚实屏障,分路侧与中央分隔带护栏。依碰撞能量分级设计,结合公路等级、路段交通特性,适配不同形式与防撞等级。结构具备缓冲吸能特性,车辆碰撞时,借自身变形削减能量,减轻人员与车辆损伤,安装稳固,与路面、立柱紧密连接,确保防护可靠。

3.4 防眩设施

防眩设施旨在消除夜间对向车灯眩目,保障驾驶员视线。常见防眩板、防眩网。其高度、间距依车辆灯高、道路宽、车速精确计算,一般高 1.6 - 1.8m,间距 1m 左右,安装角度适中,有效遮光又不碍视野,材质兼具强度与耐候性,抗变形损坏,维持稳定防眩效果。

四、交通安全设施的设计流程

4.1 路线规划阶段的考量

公路路线规划初始,交通安全设施设计应同步启动。综合地形、地质优化路线,规避高风险区,如减少高填深挖、绕避不良地质带。分析沿线交通流,涵盖交通量、车型、车速,预判冲突点,为后续布局铺垫,如在车流量大、车型杂路段规划专用车道、设分流标,保障行车安全有序。

4.2 交通流特性分析与设施选型

深度剖析不同路段交通流变化,依高峰、昼夜流量波动,合理调控交通标志信息量与显示,防信息过载。货车多路段选强承载、高防撞护栏;车速高路段,提升标线反光、加大标志尺寸,确保驾驶员及时精准接收信息,适配交通流特性,提升设施有效性。

4.3 设施布局与细节设计

依据路线平纵面、地形与交通流分析,精细布局设施。弯道、陡坡、立交等复杂处,加密标志预告路况;弯道标线依半径精准施划,引导平稳转弯;护栏在危险段连续设置,过渡段平顺衔接,保障防护连续。同时,注重细节,确保标志支撑稳、标线边缘齐,提升整体品质。

五、交通安全设施的优化策略

5.1 基于人性化设计的优化

从使用者需求出发,优化设施。标志设计多用图形、少用文字,降低认读难度;增设休息区、观景台,缓解驾驶员疲劳。针对行人,在穿越频繁区建人行天桥、地下通道,配醒目引导标识,保障过街安全便捷,尽显人性化关怀。

5.2 智能技术融合的优化

引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赋能设施。智能交通标志依天气、流量实时调内容,雾天自动限速警示;智能护栏遇碰撞报警,辅助救援;大数据挖掘交通黑点,针对性优化布局,精准防控,提升智能安全水平。

5.3 耐久性提升的优化

选用高品质、耐候材料打造设施。交通标志用高强度铝合金、耐蚀塑料,保版面清晰持久;标线升级热熔反光材料,延寿命;护栏热镀锌、喷塑防腐,强抗锈,降维护成本,保障长期稳定运行。

六、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的未来发展趋势

6.1 主动预警型设施研发

未来聚焦主动预警设施研发。如路侧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实时监测车辆状态、与障距离,异常即声光、车载推送报警,提前预防事故,变被动为主动,强化公路安全预警。

6.2 多设施协同优化

强调设施协同联动。交通标志、标线与车载导航同步,信息实时共享,精准引导;护栏与防眩一体设计,兼具防护防眩,提空间利用,构建协同防护体系,提升综合效能。

6.3 可持续发展导向设计

秉持可持续理念,设计重环保、资源节约。用可回收材料,减环境影响;全寿命考量成本,平衡初投与维护,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统一,推动绿色发展。

七、结论

公路工程交通安全设施设计与优化贯穿多关键环节,是复杂系统工程。精准把握要点、遵循流程、实施策略、顺应趋势,可构建严密防护网,保障公路安全,推动交通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尹祥永,李灿. 公路工程交通安全设施的优化设计与效能提升[J]. 数字化用户,2025(6):34-36. DOI:10.3969/j.issn.1009-0843.2025.06.012.

[2] 周俊昌.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系统优化设计与应用研究[D]. 江苏:江苏大学,2011. DOI:10.7666/d.y1894306.

[3] 王琛. 公路工程中交通安全设施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 电脑校园,2021(11):6096-6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