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历史政治学视野下的中共建政史研究

作者

吴双艳

210121197110058384

摘要:本文聚焦历史政治学视野下的中共建政史研究。在理论剖析部分,阐述历史政治学的内涵、特征、研究方法与价值。在关键议题探讨中,分析中共建政过程中的制度创设与传承,揭示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建构历程,阐释建政与国家整合、社会治理的紧密联系。最后,从研究视角拓展、理论阐释深化及现实启示挖掘三方面,论述历史政治学对中共建政史研究的创新贡献。

关键词:历史政治学;中共建政史;制度创设;政治文化;国家整合

引言

在政治学与历史学不断交融发展的学术背景下,历史政治学逐渐成为重要研究范式。中共建政史作为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的关键历程,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与历史经验。从历史政治学视野探究中共建政史,既能深化对中共建政内在逻辑的理解,又能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历史镜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历史政治学的理论剖析

1.1 历史政治学的内涵与特征

历史政治学是历史学与政治学结合的研究方法,也可以表述为“将政治回归到历史中进行考察,寻求政治的制度、理念的产生及其发展原因”。即相对于政治学强调共时性,历史政治学注重历时性,考察不同时期和阶段的政治发展历程及其延续性。认为政治并不孤立,它具有一种历史情境,有着它产生的多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制约。分析西方民主制度产生和发展时,要追溯希腊的城邦民主、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的历程,才能看到现代西方政治的生成。历史政治学的特征是历史情境性,强调还原政治事件的现实语境;因果机制性,发现政治现象背后的根本性或重要性动因;整体性,将政治的其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现象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

1.2 历史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与价值

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历史政治学采用多种方法,比如历史比较法,将两种或多种国家和地区在同一时点的历史或者同种或同类政治问题的做法展开对比,发现其经验和差异,比如中美国家建构初期权力划分方式的比较。又如过程追踪法关注政治事件的演化过程,寻找与回溯政治事件或政治问题发展的关键拐点和因果链条,以解释政策与实践的动态演化,在知识与实践层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前者在理论上可以突破传统学科边界,实现政治学的知识创新、进一步拓宽政治学的知识边界,亦能提供全新的解释性框架阐释相关复杂的政治问题;后者能够为具体问题的解决、政策或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历史的洞见,在历史与当下政治的互动关系中弥补政治决策的短板、完善决策的思路。

二、历史政治学视野下中共建政史的关键议题

2.1 建政过程中的制度创设与传承

中共建政过程中形成了诸多制度。中共革命根据地时期即进行着政权建设的尝试,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创建苏维埃政权,在政权建设中形成了从基层到中央的政权组织,并实施了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工农兵代表大会给工农群众提供政治参与渠道,为以后的政权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建立“三三制”的政权组成原则,在政权人员比例中,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将各抗日阶级进行了广泛的动员和团结。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基本制度,这些制度是在吸收马克思主义学说中有关国家制度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上创立的,同时还继承了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中大一统、民本等思想,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蕴含了民本的思想,在制度设计上维护人民当家作主。

2.2 建政中的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建构

建政过程中的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中共构建的建政政治文化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从一开始就是中国化的过程。早期通过办刊组织、发动工人运动等渠道宣传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等马克思主义学说。延安时期,毛泽东思想发展完备,成为凝聚全党、全国的力量旗帜。中共建构了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建政政治文化,例如,群众路线政治文化,即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样的政治文化贯穿了建政全过程,体现在开展土地改革、政权建设等一系列工作之中,得到了民众的强大认同和支持。

2.3 建政与国家整合、社会治理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执政进程同国家整合、社会治理密不可分,相互配合。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在国家整合方面,建政之初,国家地域分化、民族关系复杂等问题突出。中国共产党采取有力措施逐步达到了国家高度统一、民族大团结的局面。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统一的行政区划和行政管理体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辖领导,铲除了存在千百年的地方分权割据祸端。在社会治理方面,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积极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广泛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把土地分给广大的农民,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在城市,合理调整工商业,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安定工作队伍,稳定物价,保证人们基本的生活需求,使得社会秩序迅速地恢复稳定,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社会环境。

三、历史政治学对中共建政史研究的创新与贡献

3.1 研究视角的拓展

历史政治学跨越学科藩篱,对中共建政史研究有了新的拓展。从以往基于党史或政治史的研究来看,它们要么缺乏跨学科分析的视野,要么囿于对中共建政单一、孤立的个案研究,而历史政治学则将中共建政放置在中国政治的长时段历史之中,结合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要素的历史变迁考量中共建政过程,冲破学科和学科内部的局限,不囿于事件本身,从历史运动演进的视角观察中共建政之“必然”及“特殊”,看得更加全面和立体。

3.2 理论阐释的深化

历史政治学对中共建政史进行理论学理阐述,挖掘建政实践背后的政治制度、政治文化的历史逻辑,如运用历史制度主义对中共建政制度的路径依赖和创新分析。概括出不同历史时期建政实践背后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观点,用以支撑中共建政史研究,并进一步丰富政治学理论。通过深入探究,我们能精准把握中共建政进程中制度创设与文化传承的深层动力,揭示政治发展的独特规律。这不仅夯实了中共建政史研究的理论根基,还为政党理论、国家治理理论等注入中国经验,拓宽政治学理论的研究边界,助力构建更具解释力的理论体系。

3.3 现实启示的挖掘

历史政治学路径的中共建政史研究也可以向现代中国提供有益的现实参考。如建政时期对国家的整合和治理的经验,可以为当前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经验和教训的借鉴,如对建国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有关经验借鉴可以完善当前的民族政策;对土地改革中关注民生的相关理念又可以启发当前如何解决好当代中国的“三农”问题等,帮助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处理好经济发展和各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

结语

中共建政在国家整合与社会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历史政治学在中共建政史研究中展现出独特优势,在研究视角、理论阐释和现实启示等方面实现创新与突破。通过这一研究,我们能更深刻理解中共建政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提供有力的历史借鉴与理论指导,推动中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赖静萍,闾小波.历史政治学视野下的中共建政史研究[J].党史研究与教学,2023,(02):38-43.

[2]马雪松.历史政治学视野下的文皇帝谥号[J].江苏社会科学,2022,(01):104-116+243.

[3]杨光斌.历史政治学视野下的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研究[J].教学与研究,2020,(07):3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