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隔震支座施工关键技术及质量控制研究

作者

刘正越

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 063000

摘要:本文聚焦建筑工程领域,深入探讨建筑隔震支座施工关键技术与质量控制要点。剖析隔震支座在建筑抗震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阐述其选型设计依据,详细研究基础施工、支座安装、节点连接等关键施工环节技术,探讨从原材料进场检验到施工过程质量监控、竣工验收全流程质量控制策略,并对数字化监测、智能运维等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旨在为提升建筑隔震支座施工质量、保障建筑抗震性能、推动建筑工程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建筑隔震支座;施工关键技术;质量控制;抗震性能

一、引言

在地震灾害频发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背景下,建筑抗震技术成为建筑工程领域研究重点。建筑隔震支座作为一种高效的抗震装置,能有效隔离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递,减轻建筑在地震中的反应,显著提升建筑抗震安全性。其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隔震效果能否充分发挥,深入研究建筑隔震支座施工关键技术及质量控制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保障建筑全生命周期抗震性能的关键环节。

二、建筑隔震支座的重要作用与选型设计

2.1 重要作用

建筑隔震支座安置于建筑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当地震来袭时,凭借自身独特的变形特性缓冲地震波的猛烈冲击,巧妙改变建筑结构的自振周期,使其有效避开地震动的卓越周期,进而大幅降低上部结构的加速度反应。如此一来,建筑在地震期间仿若 “悬浮” 于地面之上,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结构遭受破坏的程度、降低非结构构件的损伤风险,为保障人员生命安全筑牢防线。

2.2 选型设计依据

选型设计环节需全方位综合考量诸多关键因素。一方面,依据建筑类型、高度精准抉择。对于高层建筑、医院、学校等重要公共建筑,鉴于其人员密集、功能特殊,务必选用承载能力强大、竖向刚度稳定可靠的隔震支座,以确保在极端地震工况下仍能稳固支撑建筑结构;另一方面,紧密结合建筑所在地区的地震设防烈度、场地条件等要素。通过对地震动参数的深入分析,精确测定支座所需的水平刚度、阻尼特性,保障其在不同强度地震冲击下均能高效耗能、切实发挥隔震功效,为后续施工环节提供精准无误的技术参数指引。

三、建筑隔震支座施工关键技术

3.1 基础施工技术

基础施工环节对精度有着严苛要求。在施工起始阶段,运用高精度全站仪、水准仪开展精确测量放线工作,严格依据设计图纸精准定位支座安装位置,将误差严格控制在毫米级别,并通过反复校验确保定位的准确性,为后续施工打造坚实精准的基准。基础钢筋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一丝不苟地遵循规范要求,确保钢筋锚固长度符合设计标准,混凝土强度等级达标,采用科学振捣工艺保证混凝土密实无蜂窝麻面等缺陷,以免对支座锚固质量造成不良影响;尤为关键的是基础顶面平整度控制,可采用自流平混凝土工艺或二次打磨手段,确保顶面高差稳稳处于允许范围之内,保障支座安装后受力均匀稳定。

3.2 支座安装技术

支座安装环节需严谨操作。搬运过程中,采用专业吊具,严格按照支座安装方向标识操作,避免碰撞、损坏;安装时,依据设计标高、轴线,利用千斤顶、调平钢板等工具精确调整支座高程与水平位置,保证三维空间位置偏差符合标准,确保地震时支座协同工作;隔震支座与基础、上部结构连接节点按设计要求采用高强螺栓连接或焊接,高强螺栓拧紧力矩分阶段、按顺序精确控制,焊接工艺遵循规范,保证连接可靠,传递荷载稳定。

3.3 节点连接技术

节点连接是隔震体系传力关键路径。对于上、下部连接节点,设计合理构造细节,如设置抗剪键、限位装置,增强节点抗剪能力与稳定性,防止地震时节点破坏、支座移位;在连接部位预埋钢板与锚固钢筋,确保与主体结构可靠连接,混凝土浇筑密实,加强新旧混凝土界面处理,保证节点整体性;同时,节点处做好防水、防腐处理,采用密封胶、防腐涂层,延长支座使用寿命,保障隔震体系长期有效性。

四、建筑隔震支座质量控制策略

4.1 原材料进场检验

质量把控自原材料进场便拉开序幕。严格查验隔震支座产品合格证、检测报告,对橡胶、钢材等核心原材料进行抽样送检,运用专业检测手段精准检验力学性能、耐久性指标,但凡不合格产品,一律严禁入场,从源头保障施工质量。

4.2 施工过程监控

施工全程建立健全质量巡检制度,安排专业质检人员对各施工环节实时巡查,重点聚焦测量放线精度、支座安装偏差、连接节点质量等关键部位,一旦发现问题,立即责令整改,杜绝质量隐患累积;严格执行隐蔽工程验收流程,像基础钢筋、支座预埋部件隐蔽前,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协同验收,留存详实影像资料,确保隐蔽工程质量可靠。

4.3 竣工验收

竣工验收阶段,依据设计文件、规范标准全方位核验隔震支座施工质量,通过严谨加载试验,模拟地震工况精准检验隔震效果,细致整理归档质量资料,为后续运维管理提供坚实依据,保障建筑隔震支座全生命周期稳定运行。

五、建筑隔震支座施工与质量控制的未来发展趋势

5.1 数字化监测

随着物联网、传感器技术发展,建筑隔震支座将迈入数字化监测时代。在支座关键部位安装应变、位移、加速度等传感器,实时采集运行数据,通过无线传输至云端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挖掘数据价值,监测支座健康状况,提前预警潜在故障,如根据位移变化趋势预判支座老化、损伤;结合 BIM 技术可视化展示支座状态,为运维人员提供直观决策支持,实现隔震支座智能管控。

5.2 智能运维

未来强调智能运维模式。基于数字化监测数据,运用人工智能算法自动生成运维计划,合理安排检修、维护时间;引入机器人辅助运维,如派遣爬行机器人对支座外观、连接部位进行巡检,精准发现细微裂缝、螺栓松动等问题;建立远程运维中心,专家远程会诊疑难故障,指导现场维修,提高运维效率,确保隔震支座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稳定运行,持续保障建筑抗震性能。

六、结论

建筑隔震支座施工关键技术与质量控制是保障建筑抗震安全核心任务。通过精准选型设计,把握施工关键技术,落实质量控制策略,并顺应数字化、智能运维趋势,有望充分发挥隔震支座抗震效能,为建筑在地震灾害中屹立不倒筑牢根基,推动建筑工程向更安全、更可靠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育才. 建筑隔震橡胶支座安装施工工法[J]. 山西建筑,2017,43(22):36-37.

[2] 杨少恒,郭智,李辉. 新建公共建筑隔震支座施工关键技术[J]. 建筑安全,2023,38(8):20-23.

[3] 王苓,王雪伊,张辉,等. 既有砌体结构建筑基础隔震支座逆作安装施工工艺及关键技术[J]. 建筑安全,2025,40(1):24-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