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三研联动”的小学校本教研共同体建设研究

作者

吴婷

郑州四中文华学校 451450

引言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校本教研作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优化教学质量的核心抓手,其效能直接关乎学校教育生态的良性发展。然而,当前学校普遍面临教研活动形式化、教师参与度低、资源整合能力弱等困境。为破解这一难题,本研究提出“三研联动”教研模式,即通过“月主题大教研”确立研究方向、“周子主题教研”细化实践路径、“日教研备课”落实教学改进,形成“宏观引领 - 中观推进 - 微观落地”的三级教研体系。该模式以共同体建设为载体,整合校际、学科、教师资源,构建了“问题驱动 - 协作攻关 - 成果共享”的教研生态,为校本教研的深化提供了新思路。

一、“三研联动”模式的理论架构与实践逻辑

1.1 模式内涵与价值定位

“三研联动”模式以“月主题 - 周子主题 - 日备课”为核心架构,通过三级教研体系的协同运作,实现教研活动的系统化、结构化与常态化。月主题大教研作为顶层设计,聚焦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核心问题或改革方向(如“跨学科教学”“核心素养培育”),以月度为周期开展跨学科、跨年级的集中研讨,其功能在于明确教研方向、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后续教研活动提供战略指引。周子主题教研作为中层推进,围绕月主题细化具体研究任务(如“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课堂提问策略优化”),以学科组或年级组为单位开展专题研讨,其价值在于将宏观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策略,并通过课堂实践验证其有效性。日教研备课作为基层落实,强调教师日常备课中的协作与反思(如“同课异构”“教学片段分析”),其核心在于将教研成果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并通过即时反馈优化教学行为。

三者形成“宏观引领- 中观推进- 微观落地”的层级关系:月主题提供方向,周子主题细化路径,日备课落实改进,三者功能互补、层层递进,既避免教研活动的碎片化,又防止理论与实践脱节。该模式对校本教研的支撑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校本化——立足学校实际需求确定主题,确保教研内容与学校发展目标高度契合;常态化——通过日备课将教研融入日常教学,形成“教研- 教学”的良性循环;专业化——以月主题和周子主题为载体,推动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提升教研活动的学术性与科学性。

1.2 共同体建设的理论依据

“三研联动”模式的实施以共同体建设为载体,其理论依据主要源于“学习共同体”与“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理论。学习共同体强调成员间的平等协作与知识共享,通过共同目标、共享实践与反思对话促进个体与集体的共同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 则聚焦教师群体的专业能力提升,主张通过合作研究、经验互鉴打破传统教研的封闭性,形成“实践 -反思- 改进”的循环机制。

在“三研联动”中,共同体机制有效破解了“孤岛化”教研困境。其一,资源整合:通过共同体平台,教师可跨学科、跨年级共享教学资源、研究成果与教学案例,避免重复劳动与资源浪费。其二,协作攻关:面对复杂教学问题(如“如何提升后进生学习动力”),共同体成员通过分工合作、集体研讨形成解决方案,突破个体能力局限。其三,经验互鉴:日备课中的即时反馈、周子主题教研中的课例分析、月主题大教研中的成果汇报,为教师提供了多层次、多维度的经验交流机会,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其四,文化浸润:共同体机制通过制度化、常态化的教研活动,培育了“合作共享、追求卓越”的教研文化,增强了教师的归属感与专业认同感。

二、“三研联动”模式的实践路径与案例分析

2.1 月主题大教研:顶层设计与方向引领

学校将目光聚焦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广泛开展教师调研。调研结果显示,传统学科教学存在知识体系分散、学生实践环节薄弱等状况。为改善这一局面,经综合研讨,学校选定“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作为月教研主题,力求打破学科藩篱,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校组建了由高校课程专家、区域教研骨干及跨学科教学先锋构成的指导团队。专家们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系统阐释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前沿理论;开展案例剖析,生动展示成功项目的实施策略;组织互动研讨,引导教师深入思考项目设计的关键要点。在专家引领下,教师们对“逆向教学设计”“问题链构建”等理念有了深刻理解,为实践操作筑牢了理论根基。

教师团队深度挖掘校本资源,结合校园实际,精心打造了“校园植物多样性探究”“校园垃圾分类优化方案”等跨学科项目。同时,系统梳理项目设计模板、评价量表及资源清单,形成一套完整的校本成果包,为后续教研活动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指南。

通过广泛研讨,全体教师达成改革共识,深刻认识到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重要性。此外,学校整合校内外专家、社区等多方资源,为教研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持,有效避免了教研的盲目与低效,确保了教研工作的高质量开展。

2.2 周子主题教研:问题聚焦与实践深化

以“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子主题为例,该环节通过“集体备课 - 课堂实践- 反思改进”闭环机制,将月主题转化为可操作策略。

集体备课:学科组围绕“如何设计单元学习目标与评价任务”展开研讨,依据课程标准与学情分析,共同制定单元教学设计模板(含知识结构图、情境任务链、分层评价标准)。

课堂实践:教师A 在数学单元“统计与概率”中应用模板,设计“校园午餐营养调查”跨学科项目,整合数学统计、科学营养学与语文报告撰写,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数据收集、分析与展示。

反思改进:课后研讨中,教师指出“项目时间分配不均”“学生数据分析能力薄弱”等问题,通过调整任务难度梯度、增加微技能训练(如条形图绘制)优化设计。

该子主题教研通过“理论框架→实践验证→策略迭代”的路径,将宏观主题细化为具体教学策略,提升了教师课程整合能力与课堂实施能力。

2.3 日教研备课:微观落实与质量保障

以“同课异构”与“微格研修”为例,该环节通过日常备课中的协作与反思,直接改进教学行为并提升课堂参与度。

同课异构:语文组教师针对《草船借箭》一课开展同课异构,教师 B采用“角色扮演法”引导学生还原历史场景,教师C 则通过“问题链”(如“诸葛亮为何选择雾天借箭?”)推动深度思考。课后研讨中,教师通过对比课堂录像与学生学习单,发现“角色扮演法”在低段学生中更能激发兴趣,而“问题链”更适合高段思维训练。

微格研修:数学组聚焦“课堂提问有效性”,通过录制教师提问片段并分析提问类型(如“记忆型”vs“分析型”)、等待时间与学生回应质量,发现教师普遍存在“提问后等待不足 1 秒”的问题。随后,教师通过“刻意练习”延长等待时间至3-5 秒,学生主动回答率从 40% 提升至 70% 。

该环节通过“实践 - 观察 - 调整”的即时反馈机制,直接推动教师教学行为改进(如提问策略优化、活动设计精细化),并显著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如发言频次增加、小组合作效率提高),为教学质量提供了微观保障。

结论

“三研联动”模式通过构建“主题引领 - 协同攻关 - 实践迭代”的教研共同体,为乡村及薄弱学校校本教研的深化提供了创新路径。其价值不仅在于提升教学质量,更在于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形成“以研促教、以教促学”的良性循环。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三研联动”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合,推动校本教研向智能化、精准化方向升级,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参考文献:

[1] 夏雨晴 . 课程整合背景下小学校本教研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 [D].曲阜师范大学 ,2024.

[2] 段婷婷 . 小学校本教研管理现状及优化研究 [D]. 福建师范大学 ,2022.

[3] 苏影 . 小学校本教研常见的问题、原因及对策探究 [J]. 基础教育研究 ,2022,(01):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