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规划策略
陈婷
370304198805224426
摘要: 本文立足城市规划与设计领域,深入探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规划策略。剖析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的物质空间衰败、文化特色消逝、功能活力不足等困境,阐述以保护历史真实性、传承文化脉络、激发街区活力为导向,从建筑保护修缮、街巷空间优化、文化价值重塑、功能业态升级、社区参与推动维度,探寻实现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路径,探讨面临的资金短缺、产权复杂、规划实施困难挑战及应对,旨在守护城市记忆,焕发街区新生,为城市文化传承与发展注入动力。
一、引言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发展的活化石,承载着岁月沉淀的历史记忆、独特的地域文化与浓郁的人文风情。然而,在城市化与现代化浪潮冲击下,诸多街区陷入困境,亟待科学保护与合理更新。深入研究其规划策略,对延续城市文脉、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塑造特色城市空间意义非凡,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
二、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的困境剖析
(一)物质空间衰败
岁月侵蚀、维护不善致使街区建筑破损严重,墙体开裂、屋面漏水、木构件腐朽等问题频发;街巷基础设施陈旧落后,给排水不畅、电力电信线路杂乱,难以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公共空间匮乏且品质欠佳,缺乏绿化、休憩设施,空间局促杂乱,居民生活舒适度大打折扣,街区整体风貌黯淡无光。
(二)文化特色消逝
过度商业化、同质化开发,使街区原有的传统生活场景、民俗风情被冲淡,千篇一律的纪念品店、酒吧餐厅充斥其间,淹没本土特色;传统建筑技艺传承断档,修缮改造随意,建筑风格走样,装饰符号滥用,街区独特的文化标识逐渐模糊,历史韵味荡然无存。
(三)功能活力不足
产业结构单一,多依赖传统零售业、低端服务业,新兴业态引入困难;居住功能退化,原住民外迁,房屋空置,社区凝聚力瓦解;日间游客匆匆而过,夜晚街区冷清寂寥,缺乏全天候吸引力,难以适应现代多元消费需求,沦为城市 “文化孤岛”。
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规划原则
(一)保护历史真实性
秉持对历史负责态度,严谨考证街区历史沿革、建筑风貌、空间格局,以原始档案、老照片、实地测绘等为依据,精准还原历史信息。保护每一幢有价值建筑的原始结构、材料、工艺,保留岁月痕迹,杜绝臆造、篡改历史,确保后人能触摸到真实历史脉络。
(二)传承文化脉络
深度挖掘街区背后民俗、技艺、传说等非物质文化,将其融入空间营造、业态布局。通过文化场馆、民俗活动、街头表演等形式,鲜活展现地域文化魅力,使街区成为文化传承教育基地;鼓励传统手工艺传承,扶持手艺人开店授艺,延续文化火种,让街区文化源远流长。
(三)激发街区活力
以居民需求、游客体验为导向,引入多元创新业态,打造集文化体验、休闲娱乐、创意办公、品质居住于一体的活力街区。营造舒适宜人公共空间,策划特色节庆活动,吸引不同人群、时段参与互动,让街区人气兴旺,重焕生机与魅力。
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规划策略
(一)建筑保护修缮策略
1.分级分类保护:依据建筑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保存状况,划分文保单位、历史建筑、一般传统建筑三级,制定差异化保护方案。文保单位严格遵循文物保护法,原样修复;历史建筑适度加固、修复外观,更新内部设施;一般传统建筑在保留风貌前提下,灵活改造利用,提升实用性。
2.传统技艺传承运用:培养、引进传统建筑工匠,成立技艺传承工作室,在修缮中遵循传统营造法式,如榫卯技艺修复木构架、小青瓦铺设屋面,采用本地乡土材料,保证修复后建筑原汁原味,延续传统建筑生命。
(二)街巷空间优化策略
1.街巷肌理保护:尊重原有街巷宽窄、走向、曲直形态,严禁拓宽拉直破坏格局。清理街巷杂物、疏通消防通道,增设步行标识、路灯,提升通行便利性与安全性;利用街巷边角空地,打造袖珍花园、文化小品,增添空间趣味。
2.界面风貌整治:规范街道两侧建筑界面,修复传统门窗、店招、马头墙等元素,统一风格色调,彰显地域特色;鼓励底层建筑适度退让,形成骑楼、檐廊空间,供行人遮阳避雨,丰富街道空间层次,营造舒适慢行环境。
(三)文化价值重塑策略
1.文化主题挖掘:梳理街区历史文化资源,提炼独特主题,如 “丝绸文化街区”“明清古韵街区” 等,围绕主题布局业态、设计景观。以主题博物馆、文化广场为核心,串联相关文化节点,构建沉浸式文化体验路线,让游客深度领略街区文化精髓。
2.非物质文化活化:搭建非遗展示、交流、交易平台,邀请非遗传承人入驻,现场制作、售卖手工艺品;定期举办民俗节庆、传统技艺大赛等活动,吸引市民游客参与,以活态传承唤醒街区文化记忆,增强文化认同感。
(四)功能业态升级策略
1.混合功能植入:打破单一功能局限,引入文创工作室、特色民宿、精品书店、主题餐厅等新业态,与传统商业互补,实现居住、工作、游憩多元融合。鼓励原住民利用闲置房屋创业,参与街区经营,延续生活烟火气,提升街区活力韧性。
2.产业联动发展:结合城市产业规划,推动街区与周边产业协同,如依托科技园区发展数字文创,对接旅游景区打造旅游服务配套,延伸产业链,提升街区经济附加值,形成互利共赢发展格局。
(五)社区参与推动策略
1.居民意愿调研:开展深入社区调研,了解居民需求、担忧与期望,将居民意愿贯穿规划全程。设立居民意见箱、线上平台,实时收集反馈,保障居民知情权、参与权,让规划贴近民生。
2.共建共享机制建立:成立居民自治组织,参与街区日常管理、设施维护、活动策划;鼓励居民与商家合作,共享经营收益,如居民房屋入股民宿、餐厅,增强居民归属感与积极性,实现街区可持续自我更新。
五、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一)资金短缺难题
1.问题剖析:保护更新资金需求巨大,政府财政投入有限,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不高,因投资回报周期长、收益不确定;街区居民多为低收入群体,无力承担修缮费用,资金匮乏严重制约项目推进。
应对策略:构建多元资金投入机制,政府设立专项基金,争取上级财政补贴;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以 PPP 模式、产业投资基金等形式参与;探索居民自筹、以奖代补结合,缓解资金压力,保障项目资金流。
(二)产权复杂困境
1.问题剖析:历史文化街区房屋产权历经变迁,公私产权交织,权属不清,部分建筑多户共有,协调难度大;产权变更、流转受限,影响统一保护修缮与开发利用,阻碍规划实施。
应对策略:开展产权清查专项行动,厘清权属关系,建立产权数据库;制定针对性产权政策,简化变更手续,鼓励产权置换、托管,推动产权整合,为保护更新扫除障碍。
六、结论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是一项系统而艰巨的任务,需秉持科学规划、精细实施理念,从建筑、街巷、文化、功能、社区多维度发力。虽面临资金、产权、实施等挑战,但借资金多元筹措、产权明晰、协同推进之力可破局。用心守护与更新历史文化街区,能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筑牢文化根基,书写城市历史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李红. 历史文化街区在城乡规划中的保护与更新策略[J]. 美与时代,2024(44):30-32.
[2] 王璐. 城市记忆视角下天津鞍山道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D]. 河北:河北工业大学,2023.
[3] 于传孟. 基于社区信任建构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路径及规划策略研究--以北京史家社区为例[D]. 天津:天津大学,2022.